《乡土中国》常见写作手法
2023-04-29
阅读这本书时,你会发现,作者运用以下三种写作手法最多,也最有效果。
先说对比。这个可能和作者当时的经历有关,他讲授此门课程,先用的是美国教本,而作者又学贯中西,并且有中国农村调查和美英的生活经验,这就使作者在讲解这个乡土社会时,不免时常想到西方社会的相关现象。比如在说到家庭时,就把中西家庭的不同含义作了对比。“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这一比较,就为下一步讲我们中国特有的“家族”打下了基础。
再说巧譬妙喻。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如果只是空洞的解说,恐怕很难说得明白,于是作者经常用巧妙的比喻来达成目的。比如团体格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读者读了这样的比喻,对于什么是“团体格局”即使嘴上说不清楚,心里也是明白的。
而在解释“无讼”时,作者这样写:“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这个比喻就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乡土社会为什么“无讼”。所有人都精通规则,都把违反规矩當作耻辱,整个社会就是一场“最理想的球赛”“裁判员形同虚设”,所以中国乡土社会“无需诉讼”。
最后说说旁征博引。作者学识丰富,在提出自己的主张时,经常信手拈来,引用传统典籍中的内容来为自己的观点作支撑。比如在谈到中国社会的“私”这个问题时,作者说:“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被中国人誉为经典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在作者这里,倒成了中国人自私的很好证明。
《乡土中国》可以说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它是章回的形式,而绝非章回的体系。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