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同步练习
2023-04-29邓兴坡
邓兴坡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
A. 盐铁官营 B. 释放奴婢
C. 休养生息 D. 改革币制
2. “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西周实行分封制
B.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 秦朝实行郡县制
D.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3.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以被擢用。直到公元前128年,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说明()
A. 察举选官不合时宜
B. 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C. 门阀士族控制选官
D. 无为思想根深蒂固
4. 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汉武帝派孔仅与东郭咸阳到全国各产盐、铁地区,选用家境富裕又对盐、铁之事有经验人任盐、铁官,并下令建立专卖机关,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设盐官三十有六,铁官四十有八。这一措施()
A. 意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B. 加强了对私营手工业的管理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促进了跨区域商业的发展
5. 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
A.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 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 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 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
6. 下图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
A. 文景之治 B. 王莽改制
C. 光武中兴 D. 党锢之祸
7. 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A. 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 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
C. 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 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8.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其中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
D. 《九章算术》
进阶训练
9. 根据《汉书》记载,汉初惠帝和高后时代,公卿皆武力功臣,文士如秦代一样不被笔墨供养,而文帝时却下诏要求各诸侯王、公卿、郡守为朝廷“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一变化反映了此时汉政权()
A. 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主旋律
B. 统治者追求“有为”治国
C. 治国政策已转向重文轻武
D. 内忧外患得到有效解决
10. 秦朝任用县级有秩官吏一般在本县人中择任,但到汉武帝中叶以后,对郡县地方官和监察官的任用采取了“本地回避”的制度。这一调整旨在()
A.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B. 瓦解地方宗法体系
C. 完善国家监察制度
D. 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11.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其“崇黄老而薄五经”“轻仁义而羞贫穷”“贱守节而贵俗功”。据此可以得出()
A. 社会主流思潮影响史学评价
B. 《史记》否定儒家的核心观念
C. 国家治理需要综合各家思想
D. 《汉书》反对道家的功利思想
12. 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A. 顽固的忠君意识 B. 昂扬的进取精神
C. 强烈的功利思想 D. 浓厚的宗法观念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摘编自《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 2015年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1)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3)材料三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承秦制”
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