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英雄人物对学生价值观的建构
2023-04-29王瑞凡
摘要:英雄人物对人类历史进程有关键的作用,其历史事迹和优良品质成为人们讴歌传诵和膜拜学习的对象。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借助历史英雄人物形象讲好英雄人物故事,弘扬英雄人物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下历史教育的应有之义,发挥历史英雄人物对学生培根铸魂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人物 初中历史教学 学生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和学习英雄,可见英雄人物对于国民身心发展和人生道路的重要性。身为新时代教书育人的历史教师,如何与过去构建起一道无阻的桥梁,带领学生漫游史海,发现和挖掘历史的趣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人类演进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第一要素便是人的活动,尤其英雄人物的参与,他(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生产活动为我们演绎了不同的历史事件,从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历史英雄人物在无垠的历史天空中留下一抹灿烂的光辉,最终便串成了异彩纷呈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他们的伟大事迹及优良品德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关注以及全面解读,有利于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以此为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提供有效途径。
一、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之必要
第一,学生实际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的黄金过渡期,作为人生中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发展变化,尤其在心理上难以快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对于历史等新鲜科目有人会产生畏难情绪。初中生在学习上被动接受,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思考方式较为简单,在方法上更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借助历史英雄人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引导学生对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1]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往成熟、独立方面发展,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由此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基于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至关重要,用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和优良品德感染、熏陶学生,内化而形成优秀的品德,树立远大的志向。中国作为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时代和阶级等局限并不能阻挡他们为国、为社会抛头颅、洒热血的脚步。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点载体亦包含丰富的英雄人物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并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学生学习历史英雄人物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历程,汲取历史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针对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发挥历史英雄人物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第二,学科教学需要。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亚夫先生在界定好的历史教学时说:“如果没有人,不能从人的行为(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方面着眼教学的话,很难做到教学的有效性。”[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教学需要眼中有人,口中有事,心中有情三者的结合,以历史英雄人物、事迹以及情感贯穿整个历史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中英雄人物的品质和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环境中应该特别关注历史英雄人物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遵循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准则和方法,以及一些比较适用于初中学生的历史人物教学方法。
总体来说,历史人物教学服务于历史教学又高于历史教学。在高歌猛进的时代洪流中,教师通过英雄人物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如何在新时代中,认识自己并找到人生道路的奋斗方向。
二、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之策略
历史教学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其间家国情怀英雄人物崇拜贯穿各年龄段。当代学生具备初级的历史常识,对基本的历史事迹也有相应的了解。但是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学生会受到碎片化和各类观点的影响,干扰自身正确认知。且初中生年龄较小且判断能力不强,为了使其做出较为客观且合理的评价,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价。
(一)历史人物的选择
为实现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多个环节,其中对历史人物的选择要合理且适宜,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以及教科书、课标要求。
1.人物选择接近生活化。取舍历史人物的事迹时,一定要紧扣“灵魂”,突出人物的个性和主要功过。首要条件便是要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要开发教学资源,通过影视作品和人物画像拉近历史人物与当代的距离。
2. 人物形象具体化。教师语言表达也是教师的一门基本功,好的课堂语言要么明白晓畅,简洁清丽,要么凝练含蓄,意境深广,不同的教师在语言上各具特色。结合历史的学科特点来分析,教师在语言上更需要一定的能力,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当中,要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教师要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以及功绩。其中不乏要用到很多的修饰词语,在这里我们也需要把握一个度,不可一味追求生动有趣而忽略了真实的历史面貌。
(二)历史人物的讲述
1.人物讲述历史化。要用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比较、评论,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所谓“时势造英雄”,一定要把历史人物和时代结合起来,我们在历史评价中要看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层面,我们可以借助时间轴、表格等梳理人物大事年表,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聚焦人物重大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2.人物考察两面化。要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去考察、分析评价对象,讲清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落后性,防止出现以偏概全、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例如,在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的评价中,我们既要看到他一统中国,结束诸侯争霸的局面,也要看到他的暴政加速了秦朝的衰败。
(三)历史人物的评价
1.人物评价史料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评价历史不能空穴来风,不能主观臆断,所有的结论都要来源于事实,坚持“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结论。历史教学中,史料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历史的评论和分析只有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才会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3]不同的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生活的空间都是客观存在的,应该严格按照史料的记载进行分析和推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分析结论的可信度;在对历史人物的讲解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甄别事实的原委,人物性格的改变,以及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是出于何种的境况等等,有理有据,人物刻画得才会更加形象鲜明。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知识的三个要素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入相关历史人物进行教学,不仅是保证中学历史知识教学具体性、科学性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且是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季陈香.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人物教学——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人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6).
[2]陈辉,杨友红.以人带事:初中统编历史教科书人物叙写与教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02).
[3]王艳芝,徐赐成.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的路径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1).
作者简介:王瑞凡(1998-),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