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教学中情感与技术的辩证关系研究

2023-04-29吕婧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钢琴演奏演奏者感情

对于钢琴教育工作来说,我们非常重视学生演奏技能的提高,力求在能力上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钢琴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钢琴音乐归根结底是一种审美教育,钢琴的演奏者应当不只是演奏的匠人,更应该是一个富有感情、充满人文关怀的个体。基于此,笔者撰文写作了这篇探讨钢琴教学中情感与技术辩证关系的论文,以求和大家相互探讨。

一、钢琴演奏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钢琴演奏来说,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因为钢琴演奏技能是演奏者今后继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不是只有这个基础就万事大吉了。回顾我们现在的钢琴演奏事业的发展,我们曾经注重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能,但是,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与学生谈一谈对一首钢琴曲的认知,和演奏者一起沉浸在曲目所营造的感情氛围里。我一直相信,音乐是情感的外化,而演奏是灵魂的表达。对于钢琴演奏来说就更是如此,只有将情感和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钢琴演奏真正丰富聆听者灵魂的目的,才能在演奏者未来的钢琴发展道路上避免难以突破的技能瓶颈。

二、钢琴教育中的情感

(一)如何看待钢琴音乐中的情感

在《心理学大词典》中,对“情感”的解释是:“同情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广义而言,它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为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1]

情感是钢琴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情感体验是音乐,甚至是所有艺术的刺激源,也是我们理解音乐、欣赏音乐所最后要回归的目的地。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什么样的情感是教育者无法直接看出并进行干涉的,所以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对待学生的感情需要我们慎之又慎。

情感体验是从学生聆听钢琴音乐作品之后就慢慢展开、慢慢生长的一系列心理轨迹。从感知到音响的振动,发展出初步的感性体验,到联想和回忆,和音乐产生一定的交流与共鸣,最后再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懂得钢琴音乐背后更加深刻的内涵并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这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有着丰富层次感的一个过程。“音乐唤起情感经常通过意识到的内涵中介和不自觉的想象过程。”[2]

钢琴家通过音符的流淌和编织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然后观赏者和听众在接受的时候重新将这些音符的感性形式打开来,由此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情感意韵的勃动,从而进入到一种欲说还休、欲悲无泪的情绪感觉当中。

人的感情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人类是一种高级智能而富有情感的动物,情感一旦产生之后,人的内部的心理生理世界就打破了某种平衡,要想重新恢复平衡,就要将情感以合适它的形式表达出来。人的生命形式和运动形态其实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有着非常高度的相似性,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当中,人在自然中看到自身,自然事物对于人类来说有着强烈的象征意味。大自然的优美、秀美和壮美等美感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迹的时候同时,也是人类对于自身的一种关照,初春暖阳、流水潺潺、青山绿水、万马奔腾能够使人看到勃勃生机,产生喜悦、愉快、振奋的感情。寒秋落日、西风枯叶、风雪交加,这样的情景又让人感到生命受到摧残和压抑,从而产生悲哀的感情。这种情感的唤起,和人自身的生存利害得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却牵动着人们的感情。

可以说,学生在聆听钢琴音乐作品的时候产生的情感体验是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情感作为支撑,那么便只能停留于表面的形式分析。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钢琴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和音乐作品形式所唤起情感两者之前是有差别的。前者是本身固然存在于音乐创作者内心的客观感受,而后者是接收者在音乐作品的感染之下所产生的主观感情。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转化关系。听众在聆听作品时候的代入感越深,所感受得到的审美感情就越深刻。例如,我们在教科书上常看到这样的句子: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表现了他在失聪之后的悲剧式的愁苦以及忧郁失望的思想感情。其实这样的句子只能笼统地点出作品中的情感,甚至有时显得大而无当,并不能引起读者的感同身受,读者若想加深自己对贝多芬作品的理解,还要好好再下一番功夫,在反复地聆听之中将自己的感情带入音乐发生的现场。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受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之时必须要了解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特性、理解音乐的本体逻辑思维等等,才能在更为准确的层面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钢琴情感教育是一种美育

钢琴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种,而音乐教育实则是一种美育,美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音乐美育是否能够成功开展,核心就在于是否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审美感情。音乐几乎所有的功能也都是以情感为中介才能体现、生长的。在钢琴乐审美教育中,存在于学生内心中本能的、生理的情感能量得到了镜像关照,压抑的、未名的、不自主的感情得到了一个出口,自然的感情在音乐的园地化为了审美感情,从而引起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精神上的愉悦。有的时候,愉悦甚至来自于痛苦,是痛苦得到了看见、得到了关照、得到了表达之后得到的一种精神解脱。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钢琴情感教育并不仅仅是与学生本身固有的情感进行交往,它还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培养起新的感情,使得学生的感情在美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延申和拓展。在人的一生中,情感从婴儿时期最为原始最为本能的情感发展到高级、复杂的情感,需要不断地用审美理念、审美趣味等进行引导。

(三)钢琴教育中的情感表现

笔者认为,在钢琴教育中,对于学生情感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量的拓展和质的深化两个方面。所谓量上的拓展意味着学生在音乐作品的聆听当中感受到自己以前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感情,从而在量的层面上增加自己的情感阅历。在聆听那些由作曲家的伟大人格所铸成的乐曲的时候,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也会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例如对于当代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有过战争的经历,但是在音乐欣赏课上,当学生们听到《黄河协奏曲》等制作于抗日时期的经典歌曲的时候,依然会被歌曲所感染,并产生一种对故土的眷恋,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豪情壮志。再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几乎很少有过田园生活的经历,但是在《牧童短笛》等优秀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穿越时光而来的乡村气息,渗透着土地特有的清香。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感性体验,其本身还包含着与理性因子有关的认知因素,因为情感的产生就本质来说还是以对象是否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从而产生的评价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学生在聆听钢琴曲的时候,情感也会在质上得到提高和升华,这种质的提高和升华对于音乐的接收者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也是钢琴爱好者和研究者在音乐的聆听过程中所心心念念期盼的。一般来说,钢琴欣赏者在听到音乐之前已经在心中拥有了许许多多潜移默化的情感,但这样的感情还尚属于自然情感,这种情感还有着很强的自然功利性,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反应。但是在钢琴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情并不带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而是带有一定的非现实性和虚拟性,可以说,自然感情在这里已经完成了蜕变,转化为了一种纯精神享受性质的审美感情。

当然,这两个方面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两方面共同作用,这样才能够使音乐接受者的情感得到升华、得到拓展。

三、高校钢琴教育中情感化培养的缺失

(一)情感化缺失的背景

学校是学生们精神畅游的乐园,他们在这里健康地成长,学习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但是,有些教师仍旧侧重技能培养,钢琴教育更着重于灌输技能,学生没有形成独立的感知能力。

(二)重技术,轻感情

过去,我们总是关注学生在钢琴技能方面的成长,包括演奏技能、上台表演的技能,这些技能的提升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成长光鲜亮丽地体现在演奏效果上,但是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少内在的情感培养,也就是说,钢琴音乐教育为学生的人格教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却不为一些音乐教师所关心。学生在技能展示上往往得心应手,但是在谈起钢琴音乐背后的人文价值,包括对于作曲家心境的了解的时候,却往往流于表面。钢琴教育所要培养的并不是演奏机器,对于学生来说,情感性的缺乏也会限制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我们知道,国际上的音乐大师无一不具有深厚的人文涵养,只有将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核心动力,学生才能将自己内心的追求和钢琴事业融为一体。

(三)技术是情感发展的基础

钢琴教育家应诗真曾经说:“钢琴演奏技巧是音乐表达的一种方式,若缺少演奏技巧的支撑,那么对音乐的演奏与诠释就会变得无实际意义。”[3]

我们必须意识到,没有专业技能的培养,人文理想也无处附着,不能只空谈人文,钢琴的专业技能却总是差一点火候。只有将专业性和情感性结合起来,在专业性教育中渗透人文性,在人文性的基础上讲解专业性,才是一个全面音乐人才的正确培养途径。专业技能是获得更高层次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向艺术理想飞跃的保障;而运用自身的情感人文修养来服务社会是更为高尚的审美取向,也是社会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永恒需求。[4]技能性和情感性两方面各自做了文章,各有研究和建树,但二者要齐头并进,共同结合。

四、如何处理好钢琴演奏中情感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一)钢琴教育的改革

在我国的钢琴教育系统中,课程课时占据大部分的比重。所以我们在着手对钢琴教育做出情感化改革的时候,也要从课程改革开始做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建立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将理论研究、技能培养以及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都纳入到这个系统中来,让演奏者在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学习中体会音乐背后的人文内涵。另外,在课程体系中,钢琴音乐鉴赏是不可缺失的一环,这个环节是培养人文性的重要阵地。

其次,建立跨学科的课程理论体系,拓展演奏者的知识面。音乐本是社会的产物和人在广阔实践的一种生存体验。本就是涉及到关于人的方方面面。如果仅仅从音乐来理解音乐,我们得到的认识容易片面。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加入,将会为我们的学习和教学提供一个更加富有格局的坐标系,也会教会演奏者在实践中养成谦逊的姿态。

最后,在课程的设置中,要重视演奏者自身的探究性能力和自主性能力的发挥,只有让演奏者感受到充分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才能让演奏者从人文性的角度对音乐学习产生一种由衷的联系,这种能力的获得将会超越大学四年的教学目标,成为演奏者一生的宝贵财富。

(二)提高钢琴演奏者的人文素养

人文情感的载体一定是“人”。具体来说,具有人文情感素养的音乐演奏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将音乐作为一个指示系统和技能指标,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的理解“人”(这里的“人”不仅包括作品的作者和对象,还包括自己的演奏者和自我,以及社会意义上普遍的人),将音乐视为智慧和情感的宝藏。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我们需要一代演奏者的成长,需要从演奏者还是学生的时候就踏实做起,还需要对已经入职的演奏者开展定期的培训。

(三)树立情感与技能的生长观

钢琴演奏是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共同的事业。我们在进行这个事业的时候不仅要树立将情感与技能紧密结合的观念,而且对于这两者如何随着个体和环境的成长从而不断生长也要有正确的认识。

钢琴演奏要善于领会作品背后的人文情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演奏者才能在自己的内在有更在深厚的积淀,避免老化或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一句话,只有人文情感的深刻体认才能为技能的提高开拓道路。

从音乐史,或在二十世纪流传有录音为证的演奏者中得知,无论是作曲者或是演奏者,在演奏中最悲痛的、最要避免的,莫过于过早体验到老化。一旦有老化迹象,也就是其艺术生命面临转折或停摆的时候了。通常,老化现象应该是在听众尚不知情时,演奏者或作曲者本身先察觉到。所以,愈是大演奏家,愈能及早察觉而暂时退隐,思考如何突破困境,思考钢琴演奏背后更为身后的情感与哲学意涵,将自己的音乐才能、精力、个性发挥到极限。

结语

钢琴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事业,也是充满情感熏陶的伟大事业。对于钢琴教育者来说,在这个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思考如何使钢琴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如何让钢琴教育作为音乐美育的一种重回自己的情感价值本身,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邢维凯.迈尔的音乐情感意义理论——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领域有关音乐情感意义的探讨(之四)[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8(04).

[2]王旭青.音乐诗学:巴洛克时期音乐修辞的全盛期[J].音乐研究,2017(05).

[3]应诗真.钢琴教学法 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社,2007.08.

[4]韩志敏.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

作者简介:吕婧(1984— ),女,汉族,内蒙古人,北方民族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钢琴教学及演奏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演奏者感情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带着感情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器乐演奏者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