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中的鲜活孔子

2023-04-29马知远

关键词:宰予子路典籍

马知远

谈起孔子,人们脑海中可能会想到“大成至圣先师”,这是儒学家心中的孔子,他们使孔子成为万人景仰的圣人;人们可能会想到杏坛授徒的孔子,这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孔子,他们使孔子成为“万世师表”;人们可能会想到一句句“子曰”,这是课本中的孔子,它们使孔子成为名言与“律令”。但在今天,当我们向孔子像鞠躬甚至叩首时,会不会想到“长九尺有六寸”的孔子在千年前曾是丰满鲜活的呢?

孔子当然是一位老师,是一位开历史先河的老师,但孔子却绝不是板着脸的呆板教书匠。在《论语·侍坐》一篇中,孔子在千年前就“玩”起了“翻转课堂”,让学生们各自言志。在听过子路率领“师旅”、作战逞勇的志向后,孔子却哂笑之。这在今天恐怕是不可接受的,但孔子却不顾虑子路会怀怨在心,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子路性格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出自他们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孔子置治国理政这些“正经事”于不顾,而认同曾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还为这位高徒在课后开起了“小灶”,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点评一番。这位心怀沐咏而归图,会哂笑或偏爱学生的孔子,显然不是满臉严肃的“至圣先师”,而是一位可亲的教师。

孔子能成为一名“名师”,自然不仅仅凭借与学生的和谐关系,而是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文、行、忠、信”四方面,这既包括了文献典籍的学习,也包含了品德修养。“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更直接地描绘出孔子由德行修养到文化知识的教育培养路径。而在教育实践中,孔子也绝不是只会谈天说地的“慈师”。对于那位“昼寝”的学生宰予,孔子不仅曾批评他是难雕的朽木,还曾因他不愿守丧礼批评他是不仁之人。钱穆认为这是“因宰予负大志,居常好大言,而志大行疏,孔子故作严辞以戒”。可见,至少在宰予眼中,孔子是有着严师的一面的。但另一方面,孔子也绝不吝啬对学生的夸奖,“贤哉,回也”是其最好的例证。而孔子在冉伯牛与颜回两位高徒离去时的痛哭不止,也是他对学生情感的真挚体现。孔子作为一名教师,是严格的,也是赏罚有度的;是理智的,也是满怀深情的。这是一名可敬的教育工作者。

孔子是中国抹不去的文化烙印,穿越历史长河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但是,如果你只是参拜一座座孔庙,凝视一尊尊“大成至圣先师”的铜像,孔子便不再鲜活生动;而当你翻开历史,打开《论语》,你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教师,一个真实、鲜活、丰富的人。

(选自《公民与法治》,有删改)

猜你喜欢

宰予子路典籍
你是不是在埋怨老天
宰予的骂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朽木不可雕”之辩说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国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