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意象思维的运用
2023-04-29万莎
万莎
摘要:近几年,现代教育日新月异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普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素养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在小学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实际教学中,所谓意象思维,实际上指的是创作主体为将某种情思充分表达出来,把“物象”朝着“心象”转化、全面创造成“意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师在开展以意象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时,应当把转化与表达、移情与联想、浸润与体验作为重要关键,这样能够推动美育价值获得有效落实,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运用意象思维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教育 美术教学 意象思维 运用策略
引言:目前,小学阶段应用的美术教材,其中“造型·表现”这一领域知识内容占据2/3,正确引导学生对多种有效手段与优质媒材进行合理运用充分表达真实情感与思想,以及对造型乐趣加以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基本造型与一定创新表现能力是该领域的核心任务。然而在新时期背景下,“造型·表现”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可知,部分美术教师过于重视向学生传授美术技能,忽视美术教学本身具备的美育价值。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以意象思维作为切入点来对“造型·表现”教学进行改进,如此必然可以更好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促使学生获得精神满足。
一、“物象——心象”的演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象——心象”演化其实就是逐步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情感渗透以及多维度感知来将物象向心象演化的一个过程。例如,在关于老房子的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有效策略来促进物象演化全面实现。第一,认真看老房子。细致观察老房子的基本元素以及外形结构,比如粗铜门环、斑驳的老墙、格子花窗和青灰色的粗瓦等,通过这些来对老房子的“形”进行充分认识;第二,“听老房子”,一般是通过聆听屋子外面传来的摇橹声以及屋内传出的评弹声与打开门窗时的吱呀声,借此对老房子的“趣”进行亲身感受;第三,“游老房子”,对先进的VR技术进行合理运用,逐步引导小学生游历在晴雨晨暮中老房子出现的变换和每座老房子中间的石板小弄当中,对老房子的“幽”加以体会。通过立体化的感知,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真正置身于老房子中,还可以让小学生品味到老房子当中存在的生命气象。[1]
二、“心象——意象”的转变
从实际来说,“心象——意象”转化其实就是逐步引导小学生通过逻辑思维与真实情感的双重作用,将心象向与之相符合的美术语言及形象转化,最终形成意象的具体过程。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当先正确引导班级学生以“年迈的老人”作为关键心象来直接联想饱经风霜的老房子的形象:一些学生想到老房子如同一层矮房,往往只有一扇门和窗,原因是年龄较大的“老人”既没有灵敏的五官,又没有挺直的身軀;一些学生联想到老房子仿佛一座二层小楼,既瘦又窄,还微微有点倾斜,原因是老人一般比较瘦,在站立的时候虽然可能会颤颤巍巍,但其内在筋骨却格外硬朗。然后积极引导小学生以“老人”作为主要心象来对老房子本身的表现语言进行探讨:使用黑色的卡纸动手撕出一个屋顶,主要是因为“撕”呈现出来的老旧感更加强烈;使用白色粉笔来画出房顶的瓦片,线条不需要多么工整,却需要有疏密和轻重,如此能够将如同老人头发一般的沧桑和稀松感表现出来,或者用黑色线条来直接描绘墙,让线条富有一定节奏,忽疾忽涩,仿佛老人走路。最后,小学生应以“老人”心象为根据来甄选和取舍老房子元素,独立自主创造出几座特色鲜明的“老房子”。
三、“意象——意境”的深化
通常情况下,“意象——意境”深化主要是有机结合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形象,借助呈现创意,能够营造出良好审美意境,使班级学生得到越来越多审美体验,进一步升华学生情感。该环节往往是在教师评价学生作品阶段,小学美术教师可对遮挡与疏密加以利用,有机组合学生创作的作品,将变成一个小型“村落”。在教师向学生询问“除了老房子以外,在画面中还可以看到什么”问题时,学生会回答自己看到一些并不存在的美丽景象:老人在打牌、聊天;儿童在嬉戏打闹;人们在河里捉鱼摸虾;以及小桥、小巷子和青石板路等。随着小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不仅可以让图像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充实丰富,还让意境愈发悠远,并且在想象中,也能够升华学生对于“老房子”的真实情感。[2]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高度重视意象思维,能够将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开展的造型表现活动当中来,既可以获得更多基本美术知识,又可以牢固掌握相应美术技能,还可以有效落实美术教学具备的育人价值,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吕宁.小学美术教学中意象思维运用分析[J].漫画月刊,2022(29):59-61.
[2]谢宇松.小学美术教学中意象思维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22(0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