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步走”战略安排内在特性的六维探析

2023-04-29李太淼李展

学习论坛 2023年4期

李太淼 李展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再次明确了“两步走”战略安排。从时间、标准、规律、价值、国内比较、国际比较等多个维度分析,“两步走”战略安排蕴含着时间紧迫性、理想宏大性、现实可行性、巨大挑战性、依循规律的自觉性、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深化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多方面特性,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的伟大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价值取向、任务要求、路径依赖、特征特色。

[关键词]“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现代化建设;内在特性

[中图分类号]  D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4-0028-09

党的十九大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历史方位上,明确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2022年,在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历史时刻,党的二十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在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的前提下,再次明确了“两步走”战略安排,而且特别制定了到2035年的发展总体目标。“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确立了我国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认真学习和研究“两步走”战略安排,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价值取向、任务要求、路径依赖、特征特色,对我们向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坚定信心、努力奋斗、砥砺前行,具有重要意义。从时间、标准、规律、价值、国内比较、国际比较六个维度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多方面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理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科学内涵,更加充分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的伟大意义。

一、“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时间紧迫性

“时间”是在制定任何一种战略谋划时都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包括“时间内涵”。“两步走”战略安排有着非常明确的时间要求,那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蕴含的时间紧迫性,需要深化认识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首先,“四个现代化”战略步骤和“三步走”战略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间安排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思想,提出了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向全国人民正式宣布了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鉴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党中央又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第三步,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三步走”战略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时间节点,那就是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

其次,“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关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问题。相比“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三步走”战略,“两步走”战略安排在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时间问题上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把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四个现代化”战略步骤并没有明确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节点,“三步走”战略明确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间节点是21世纪中叶,而“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是2035年,比“三步走”战略提前了整整15年。二是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节点。“四个现代化”战略步骤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但并没有提出确切的时间节点;“三步走”战略虽然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对什么时候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更具体表述。“两步走”战略安排不仅明确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对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所描述。

再次,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先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时间比较问题。放眼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史,先发展的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大约经历了200年到300年的时间。而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着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用了100年时间。要用10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200年至300年才走完的现代化建设历程,这意味着中国追求和建设的现代化,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历史、现代化建设历史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按照“两步走”战略安排,从2020年算起,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用30年时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时间的紧迫性可想而知。

二、“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理想宏大性

发展战略安排作为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一种谋划、设想,必然反映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景和价值追求,因而必然具有一定的理想性、目的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路径。“两步走”战略安排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谋划设想,承载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盼望实现强国梦、复兴梦的伟大理想,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宏图伟愿。“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理想宏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追求高标准高质量高品质的现代化。何为现代化?从一般哲理讲,现代化是指与传统相对应的一种进步的过程和状态。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化是指以工业文明为标志、为基础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社会变迁过程。从现实社会实践的角度看,随着现代化的实践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断拓展和丰富,其内涵和标准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今天所讲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工业文明,而且包括后工业文明,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内涵的拓展变化,必然会导致现代化建设标准的变化。标准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标准会更高,如劳动生产率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等;另一方面是标准会更多,不仅有经济方面标准,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标准。中国追求的现代化是高标准高质量高品质的现代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很高的量化指标要求。在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有不少目标内含着很高的量化指标要求。比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里就内含一个十分重要的量化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国际公认的、具有科学性的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发展起点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要推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个很高的量化标准要求。“若按人均GDP2.5万美元左右的标准,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总GDP将超过36万亿美元的规模,届时,中国经济总量也将超过世界总量的30%,人类将有超过30%的人口过上高品质的生活”[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意味着2035年全世界将有30%以上的人口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再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等,都内含着明确量化指标要求的目标。二是有多方面高标准的定性要求。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而且每个方面都有很高标准的定性要求。比如,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求“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求“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国家安全方面,要求“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可以设想,2035年的中国必将是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中国人民将迈入现代化生活门槛。

其次,有明确的强国建设目标。“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何为强国?强国是在国际社会国与国的发展比较中确定的。“大国并不意味着强国,‘大只是外在的形体和规模,‘强则是内在的能力和素质。‘强国是指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在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国家”[4]。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强国建设进行了多方面强调。“两步走”战略安排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除上述提到的强国建设概念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多处提到其他方面有关强国建设的概念,如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农业强国、贸易强国、法治中国、美丽中国等。可以想象,到21世纪中叶,我国必将以强国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活动在国际舞台的中央。

再次,追求全面发展进步的现代化。中国追求和建设的现代化,是吸取了以往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人民愿望的现代化,是追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进步的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安排关于到2035年的发展总体目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这充分反映出“两步走”战略目标具有全面性,反映出我国所推进的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现代化,我们开创出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造就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形态,中国人民将享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

三、“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现实可行性

发展战略安排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想性、目的性,然而,发展战略安排只有立足发展实际、符合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才具有现实可行性。“两步走”战略安排,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宏图伟愿,具有理想的宏大性,而且从中国的发展实际出发,尊重发展规律,科学研判发展态势,科学设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其现实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实施“两步走”战略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条件。党中央之所以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是有着客观的时代背景的。在“三步走”战略中,2020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与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间基本重合,原定的目标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极大地超出了原来的预期。为此,我们党审时度势、科学研判,及时谋划制定新的具体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是“两步走”战略安排提出的重要时代背景,也是“两步走”战略安排得以实施的基础和条件。比如,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我国连续多年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到2022年70多年间,年均增速8.3%,2012—2022年10年间,年均增速6.7%。我国自2010年起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1.9万亿元增加到114.4万亿元,10年间翻了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9771元增加到80976元;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202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获得快速发展,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电装机容量、互联网基础设施规模均居世界第一[5]。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成就喜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21.6%提升到39.8%。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加速突破和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6]。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不断增大,目前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再如,我们在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奇迹和大幅跃升的经济实力,为有效实施“两步走”战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弯道超车”具有一定可能性。发展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国际社会以国家为行为主体的竞争发展中,原来落后的国家、后发展国家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及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某种跨越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车”,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先发展国家,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符合国家竞争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放眼世界历史,自国家出现以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竞争就一直存在着,而且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历史上,原来落后的国家赶上或超过先进的国家,导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历史上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曾经是领先英国的欧洲强国,而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迅速崛起,不仅成为欧洲强国,而且成为世界霸主[7]。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大约一个世纪时间里,赶上并超过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并由此而崛起[8]。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是一个封建色彩浓重、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成为第一个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亚洲国家[9]。我国历史上的辉煌、近代以来的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进步,也表明赶上或超过先进发达国家是完全有可能的。此外,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新兴国家实现赶超式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代,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哪个国家在科技创新中有所建树、掌握了主动,哪个国家就可能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有可能实现赶超式、跨越式发展。当今时代,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滚滚而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物质构造、意识本质、宇宙演化等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和海洋、空间等应用科学领域不断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10]。“新科技革命是赶超世界强国的难得机遇。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催生新的发展动能,为新兴国家赶超世界强国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失去这个机遇,南北鸿沟、发展失衡将进一步扩大”[11]。很显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奋力实现“弯道超车”、赶超式发展。

再次,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伟大民族,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强大的发展潜能。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优秀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创造过巨大历史辉煌的民族。尽管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王朝腐败,中国落后了,但经过革命洗礼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然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已经大踏步地赶上来了。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回顾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自强自立、追求创新、追求进步、不甘落后的民族品格始终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赓续流传着。可以非常自信地说,现在的中国人民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这将构成推进“两步走”战略安排顺利实施的重要社会基础。

四、“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巨大挑战性

“两步走”战略安排在蕴含着理想宏大性、现实可行性的同时,毫无疑问,还蕴含着巨大的挑战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但同时又是一项极其复杂、极其艰巨的庞大工程,因此也充满了挑战性。要把理想目标和宏伟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深化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巨大挑战性,必须深化认识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深化认识发展的差距。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对标一些现代化的国际标准,对标强国建设的目标,对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和短板。比如,在工业经济方面,“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明显。“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依然存在,在产业结构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品牌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比如,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依然任重道远。一方面,我国新兴产业占比不高,难以完全支撑起经济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为15.1%。另一方面,我国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左右,仍然是工业经济的主体。我国钢铁、有色金属、轻工纺织等大部分传统领域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12]。2018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约为28975美元/人,仅是美国的19%,是日本的30.2%和德国的27.8%[13]。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缺乏重大的科学理论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亟待突破。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能力不足,近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尚不及美国的1/3[14]。在城镇化建设方面,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高收入国家70%甚至80%的城镇化率相比,自然有一定发展空间,特别是中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15]。这说明城乡发展格局现状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

其次,深化认识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安排被提前了整整15年的情况下,在2020—2050年的30年里,我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必然会有更新更多更高的要求。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用15年时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发展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串联式”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依序发展,跨时较多(200多年),而后发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并联式”发展,“四化”协同发展。有专家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并联式时空特征意味着现代化的几项发展任务要叠加乃至同步完成。对中国来说,现代化发展任务的叠加,既带来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缩短发展进程的机遇,也使得每一发展阶段的矛盾得不到充分释放而产生风险累积,因而需要我们在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特征的基础上抢抓机遇、应对挑战”[16]。很显然,我们面临的发展任务相当艰巨而复杂。比如,如何实现快速发展问题。据有关专家的测算,“按照到‘十四五规划期末成为高收入国家和到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中国人均GDP需要在大约15年时间里保持5%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在2025年之前跨过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门槛”[17]。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经济转入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保持5%左右的增速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比如,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面临加强科技创新驱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协同推进新型“四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任务。比如,在推进全面发展方面,我们面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搞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很显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任重道远。

再次,深化认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极端重要性。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能动性、选择性,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与人们的努力奋斗和积极进取有内在联系。宏大的发展目标、艰巨的发展任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过程也正是主体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因此,在未来推进“两步走”战略安排实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激发出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丰富的智慧、更加巨大的力量去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各种风险挑战。不论是“第一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第二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需要我们精心筹划、科学运作,都需要我们在探索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实践,不断开拓进取,不懈努力奋斗。

五、“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依循规律的自觉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或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化作为肇始于工业革命的社会变迁过程,是有其基本规律的,这种基本规律适应于世界各国,具有共性特征和普遍性意义。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要受到基本规律的支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安排特别是发展目标的设定都必须首先考量基本规律的要求,否则,再美好的战略安排都可能永远是空中楼阁。“两步走”战略安排,特别是其中关于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设定,蕴含着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自觉依循,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问题。不论是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逻辑看,还是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历史实际看,抑或是从当代各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看,经济现代化都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就没有其他方面的现代化。这毫无疑问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在我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不论是关于到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设定,还是关于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凸显了对经济现代化、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目标的高度重视。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蕴含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高度尊重和依循。

其次,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问题。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看,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强大,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这也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又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问题。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创新问题。谁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成就,谁就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方面高速推进,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我国关于2035年的发展目标设定中,凸显了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再次,发展目标内含着现代化价值目标的多样性、层次性、拓展性。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历史性。其多样性表现在人们不仅追求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还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不仅追求物质文明,还追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其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需要不断向高层次需要递进的,人们首先要满足吃穿住行用等与本能需要密切联系的低层次需要,然后才会产生追求安全、尊严、权利平等高层次的需要。同个人的需要层次相联系,作为个人集群的人类,其需要也是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递进的。其历史性主要表现在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种条件的制约,人类的美好生活需要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同时又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社会文明进步变迁过程的现代化,其价值追求目标必然要因应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层次性、历史性,因而必然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和拓展性特征。价值目标的多样性主要是指除经济发展目标外,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发展目标。价值目标的层次性主要是指这些多种目标中是有着层次结构的,各种目标的地位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经济目标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价值目标。价值目标的拓展性,主要是指现代化的内涵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扩大变化的,因而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也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拓展的,如当今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对人的多种社会权利的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追求。现代化价值目标的多样性、层次性、拓展性,可以视作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基本规律,具有共性特征和普遍性意义。我国关于到2035年的发展总体目标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这方面的特性。在多样性上,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目标;在层次性上,凸显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建设等目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拓展性上,凸显了人民生活、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发展目标内含着现代化发展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之间必然具有关联性、互动性,这是现代化建设又一个具有共性特征和普遍意义的规律问题。尽管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目标在诸多目标中具有基础地位、核心地位,但其他目标也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比如,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制约着经济增速目标,制约着新型“四化”建设,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又制约着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就整体目标看,经济目标从根本意义上制约着其他发展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其他发展目标如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目标在对经济目标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还具有独立的价值和作用。我国“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关于2035年发展目标的设定,内含着发展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这一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六、“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有明确表述和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8]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历史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普遍规律又有特殊规律,现代化建设也是如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受现代化发展基本规律或一般规律、普遍规律的制约,因而会具有各国现代化共有的特征,同时还受中国现代化特殊规律的制约,体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两步走”战略安排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必然要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特殊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

首先,深化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道路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与社会主义相携而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因此,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必然要体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两步走”战略安排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予以了充分强调。战略安排始终强调,2035年基本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的现代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在现代化前面加上“社会主义”这样的限定词,充分表明了我们国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决心和信心,“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根本方向。

其次,深化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有很多方面,其核心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主要有:充分肯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反对封建专制和压迫,反对资本主义的虚伪民主,主张实行真正让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主张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反对经济剥削和两极分化,主张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对对自然和资源的掠夺破坏,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对物对人的异化,主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步走”战略安排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这些核心价值取向。比如,我们提出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限定词就内含着社会主义多方面的价值取向。比如,我们在2035的发展总目标设定中,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经济现代化问题,高度重视治理现代化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题,高度重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问题,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这都凸显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坚守和践行。

再次,深化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现实针对性。“两步走”战略安排是立足中国发展实际、为解决中国发展进程中实际问题所做出的战略安排,因而必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面临着人口大国、地域大国、发展中大国特有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沿袭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老路,必须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有效解决好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绿色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不同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问题。“两步走”战略安排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为我们有效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指引。

最后,深化认识“两步走”战略安排所蕴含的路径依赖性。“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目标设定、时间要求、价值指向都蕴含着对现代化建设具体路径的依赖。由于“两步走”战略安排所具有的目标宏大性、时间紧迫性、任务艰巨性、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性、问题针对性,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必须依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走“弯道超车”的快速发展之路,坚持走全面协调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和平发展之路,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唯有如此,才有望实现我们的预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2][3][15]张占斌,李海青,黄锟,等.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2:114、157、279.

[4][12][13][14]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建设制造强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18、17、46、17.

[5][6][10][11]本书编写组.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2:3、5、153、153.

[7][8][9]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0、403、312.

[16][17]蔡昉,等.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2:124、3.

[18]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17-18.

[责任编辑:王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