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路径探析
2023-04-29杨菡卿
[摘要]本文不仅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探讨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还提出结合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通过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政教育;身份认同;师生关系;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46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大学生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和身份认同困惑等。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思政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一)学业压力与焦虑
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这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特点之一。学业要求的增加、竞争压力的加剧以及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学业压力往往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学业压力可能来自于课业负担的增加,大学课程的难度和数量通常较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准备,同时考试和作业的压力也使得大学生感到紧张和焦虑。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担忧与日俱增,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增加了他们的焦虑程度。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持续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问题以及身体不适等,严重的情况下,学业压力可能引发抑郁和焦虑症状,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1]。为了应对学业压力与焦虑,大学生需要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制定明确的目标、寻求支持和帮助、培养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式。高校和思政教育部门也应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学业压力与焦虑,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人际关系与孤独感
大学生常常需要适应新的社交圈子和交友环境,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家庭,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同学和室友。这种多元化的社交环境可能给大学生带来适应困难和人际关系冲突,他们可能感到孤立、不被理解或者难以融入新的社交群体。而社交技巧的不足、人际交往的不熟练以及自我认知的不清晰,都可能导致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存在困难,这可能引发情感上的痛苦和社交焦虑,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另外,大学生也面临孤独感的问题,远离家人和熟悉的朋友圈,他们可能感到孤独和思乡之情。孤独感可能导致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同时困扰着人际关系的问题可能引发社交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为了应对人际关系问题和孤独感,大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活动、加入社团组织,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同时培养积极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和减轻孤独感。高校可以提供社交培训和支持服务,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和交流平台,减轻孤独感的程度,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
(三)身份认同与自我探索
大学生经历着从高中生到成年人的过渡阶段,他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面临选择专业、职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决策。大学生常常面临自我认知和自我观念的重塑,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个人目标,以及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这个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对自我价值的质疑、自我形象的调整和自我发展的探索。大学生也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和同龄人的期望和压力,他们可能受到社会角色、家庭期望和同辈关系的影响,从而在身份认同和自我探索中感到困惑和压力。积极的身份建构和自我认知有助于培养自信心、提高自尊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鼓励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经历,培养多元化的兴趣和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经验,高校也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支持大学生在身份认同和自我探索中的成长,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实现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
(一)思政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思政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过程。思政教育不仅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道德准则和公民责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思政教育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利益,培养他们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此外,思政教育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通过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3]。思政教育的定义和目标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它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发展需求。通过思政教育,大学生可以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和自我认同困惑,实现全面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思政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它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价值观念和情绪反应,并学会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和焦虑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思政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集体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减少孤独感,增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思政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应对挑战、积极面对困难,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此外,通过思政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途径
高校可以在思政教育课程中融入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健康知识、应对压力的方法、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他们应对心理压力和挑战的能力。高校也可以开展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工作坊、团体心理咨询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和分享心理健康问题,获得心理支持和建议。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心声,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寻求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议和帮助[4]。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组织,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评等服务,这些机构可以与思政教育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需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结合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教育机构的角色
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资源,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或心理辅导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等服务。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资源,教育机构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机构还应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工作坊、培训等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他们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此外,教育机构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以提高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
(二)师生关系的建设
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和理解,并通过关怀和关注,能够建立起信任和亲近感,让学生感到安心和被尊重,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心理辅导或反思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学习建议、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通过鼓励和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团队合作活动、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互助与支持的氛围[5]。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交流平台,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孤独感和压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应通过不断提升教学和心理辅导技能,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持续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教师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社会环境的塑造
高校应营造积极向上、关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育正能量的社团组织、推行校园公益服务等方式来实现。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认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高校可以与家长、社区组织合作,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资源共享和问题解决的渠道,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社会舆论应积极引导和传递正能量,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传播积极的心理健康信息和资源。积极的舆论环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倡导心理健康意识,并促进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关心。此外,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学校、教育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保障。
四、结语
结合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教育机构的支持、师生关系的建设和社会环境的塑造,我们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和保护,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注和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更加健康、积极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崔艳妮.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3):13-15.
[2]陶莹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探析[J].才智,2023(6):150-152.
[3]徐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2):102.
[4]杨丽红,欧阳慧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心理月刊,2021,16(3):12-13.
[5]孙耀胜,瞿弋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3):75-77.
作者简介:杨菡卿(1982.11-),女,汉族,天津人,讲师,学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