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2023-04-29陈新红
陈新红
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应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也是培智学校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生活性的特点。生活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提高生活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培养、提高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智力障碍学生依赖性强,家务劳动能力水平较弱。劳动意识的培养及劳动技能的习得仅仅依靠每周的几节劳动课是不够的,而是应渗透在培智学校每一门课程中。
在培智语文教学中,可以在语文学科性基础上渗透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向他们传授简单的劳动技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劳动,怎么劳动。那么在生活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
一、借助游戏活动,激发劳动意识
一定的游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绪,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
在学习《过年了》这课时,我在带领学生了解了过年的一些习俗:贴对联、穿新衣、挂灯笼、吃团圆,会认读词语后,我设计了一个装扮自己家的游戏活动。在过年前,家人都要打扫卫生,挂灯笼,贴对联,贴窗花。我在电脑页面上设计了一张家的图片,还有对联、福字、窗花、灯笼,让学生点击鼠标把它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把自己的家装扮得更漂亮。学生对电脑操作还是比较感兴趣,我充分抓住这一点,让课堂变得生动,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激发了劳动意识。
二、借助课堂教学,获取劳动方法
(一)利用儿歌学习劳动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智力障碍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与态度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效果。儿歌节奏感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智力障碍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听,也乐于学。学生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学会了劳动的方法。
在学习《学吃饭》时,我借助实物和图片带领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碗、筷子和勺子。在了解勺子的功能时,我就利用了一首儿歌:小小手,真灵巧,三个指头捏小勺,慢慢送,轻轻舀,我的本领真不小。通过儿歌,让学生学习到了使用勺子的方法:用三个手指捏小勺,让学生边说边做。同时还告诉学生要注意的事项:慢慢送,轻轻舀。
在学习《学穿衣》时,我教学生了这样一首儿歌:一件衣服四个洞,宝宝钻进大洞洞,脑袋钻进中洞洞,小手伸出小洞洞。让学生跟着老师边说边穿衣练习,在反复练习中学到了劳动的方法。同时还对学生渗透了劳动教育,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二)通过句式学习劳动方法
生活语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句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劳动步骤的先后顺序,从而掌握劳动方法。
学习《植树节》一课时,课堂上我先利用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挖坑、填土、浇水三个词语的含义,再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重点讲解了植树步骤的相关句子。在课文中使用了“先……然后……最后……”的句式。通过这样句式的学习,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植树的先后顺序,巩固植树的步骤,从而掌握劳动方法。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好品质。
三、借助课外延伸,巩固劳动技能
劳动技能是在坚持不懈、反复训练中形成的,因此劳动教育训练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延伸到课外这块广阔的天地去。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机会对学生在学校的的劳动教育进行指导、训练。同时还要利用微信、联系卡、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发挥好家长的辅助指导作用。
学习《植树节》一课时,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了植树的方法。为了让知识转化成技能,我利用大课间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里一起植树,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边做边说。在轻松愉快的劳动氛围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巩固了课堂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优化了学习效果,巩固了劳动技能。另外还让有条件的家长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和学生一起植树、栽花,让课堂延伸到家庭,增进了亲子关系,发展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了生活语文课程生活性的特点。
教无定法,只要得法。只要我们遵循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能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以便更好地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