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建构

2023-04-29张文莉

秦智 2023年9期

[摘要]处于“风险社会”时代的幼儿需要基本的风险预判和应对能力,而这正是当下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主要短板所在,经历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安全教育更应该基于安全风险预控体系、以风险预控为出发点。本文以最近五年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最新研究结果为基础,基于一线调研与多学科理论基础梳理出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两大结构:外源性支持和课程内核性设计,阐述了两大结构的主要组成要素,最后绘制出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实现地图。

[关键词]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风险预控

[中图分类号]G617;X9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42

引言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上世纪80年代末指出由于激流勇进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人们正迈进一个“风险社会”的时代。这种风险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计算性、不可控制性、不可逆性和全球性,2020年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更是验证了贝克的观点。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之基,安全教育是学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是贯彻“生命至上”观点的重要保证。同时,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教改观需要整体综合审视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异中求同、重点突破、着力缩小差距,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以达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二、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建构的价值逻辑与理论基础

(一)价值逻辑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安全教育模式涉及到多维度、多领域社会下的群体,需要各群体群策群力、共享资源、高效协同,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多主体价值的共在共荣,因此该安全教育模式具有多重价值逻辑。一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核心,贯彻“生命至上”原则。二是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为重心,该安全教育模式可以在提升幼儿教师应对安全事件专业性的同时,促进其课程设计、实施与领导能力。三是以“协同城乡融合发展”为中心,贯彻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以达到中国特色乡村教育振兴的战略。

(二)理论基础

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在多学科领域成熟思想的指引下开展的。一是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下的风险预控体系。幼儿园在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快速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安全教育。二是生态学和教育学领域下的卢卡斯环境教育。卢卡斯将环境教育分为三个方面: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三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相对客观性、强调学习者与环境的主动交互性、强调教学的情境性。

二、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结构特征

基于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的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以幼儿生活为中心,以预控安全风险、解决问题为起点,整合多方资源、结合幼儿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实现整体性的变革。

城乡一体化的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主要由两部分结构组成:外源性支持与内核性设计。课程外源性支持主要包括培训体系、共育体系以及资源体系三大要素;课程内核性设计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四大要素。

(一)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外源性支持

1.“城乡家园齐协同”的共育体系。任何系统内部各主体都有自组织,城乡学前教育亦不可能完全按照外部政策文件与领导力量预设的其他组织方式进行。幼儿园自组织的重要力量来源于教师与家长,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的惯性,使得乡村幼儿教师与家长在育儿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与城市同群体都有一定的文化滞后感。因此,以城市学前教育带动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肯定农村的特色教育、提升农村家长的文化自信、加强乡村学前教育自组织的引导,是城乡家园协同育儿的前提。

2.“政府高校同干预”的培训体系。在政策引领下,推动政府支持。实现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极具有复杂性的挑战,环境的非平衡、运行的非线性、自组织引发的失序、问题的动态涌现都是其构成原因。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政府力量的宏观调控。突出专家引领,注重培训赋能。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通过多种形式组织相关主题的职前和职后培训,培养具有安全教育理念、技能和素养的教师。同时,专家在教师实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提供“参与式”指导可提高课程活动的精准性和系统性。

3.“多维全景泛在式”的资源体系。首先充分认识和利用各幼儿园园内资源,围绕幼儿园内一日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开展“食品安全”、“活动安全”以及“工具运用”安全等一系列活动。其次主动找寻各城乡幼儿园的优势资源并交流分享,例如,城市尤其一线城市应对社会安全事件(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群体性事件、校园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4])较为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经验等;乡村人民在浸润式自然生活中总结出的朴素智慧等。最后借助高度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以“安全教育”为核心挖掘和开发数字资源,尝试搭建“网络资源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安全教育体验馆+国家安全教育馆”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二)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内核性设计

1.融合安全教育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个层面,安全教育融于健康生活中。参考相关专家观点,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抽离出有关安全教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如: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等。有学者认为当下健康教育更多的侧重健康知识和运动能力的发展,缺少了基本的对于健康风险因素的识别,因此在安全教育中建立以风险识别为前提的教育目标体系尤为重要。除此之外,确定教育目标还应兼顾幼儿年龄特点与布鲁姆教育目标的三大领域。

2.聚焦幼儿日常生活风险的教育内容。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中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分为1-3年级、4-6年级以及初中三个阶段,明确规定了各个阶段公共教育的目标以及教育内容。目前未有专门针对幼儿园公共安全教育的文件颁布,以小学1-3年级教育内容为参照结合幼儿生活特点,可将幼儿安全教育内容大致分为:预防和应对个人卫生和安全事故,注意食品卫生、保护隐私部位、遵守交通规则等;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警惕陌生人、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故、了解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等;预防和应对自然伤害事故,了解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学会简单的自救和逃生技能;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认识各种安全标志、认识和学习简单的救生设备;心理健康和心理干预,关注幼儿情绪、形成信赖感和安全感,尤其是重大突发安全事故后的心理干预和恢复。

3.联动城乡家园实施体验式的教育方法。虽然城乡二元式的教育结构造成了城乡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群体在教育方式、行为准则、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差距,但是城乡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便是城乡同质教育群体的交互联动,共同参与到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中,以家庭教育为起点,以园所教育为抓手,以社会教育为延伸。目前,安全事故教育与安全事故应对之间还存在着“真空地带”,其主要形成原始安全教育情境的虚拟化与现实事件情境严重脱钩。幼儿一直在教室中以接受者的静态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以及相关技能的模仿训练,当情境置换时,幼儿并不能及时的调动相应的知识应对相关的安全事故,情景化、体验式、仿真性的安全教育馆和安全演习显得有为重要。

4.开展多主体参与过程性的教育评价。教育成效的评价应该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征,评价主体需涉及参与该教育模式建构的所有成员,包括教师、幼儿、家长以及专家、教科研及行政部门。教师的评价以观察量表、检核表等为工具,以常态化的过程性评价融合于教学活动中,最终形成幼儿的成长档案袋。幼儿作为学习主体,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以语言、绘画、表演等形式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表现出来,这是幼儿发现自我与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家长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伴随者,见证着教师教育的实践及其幼儿发展的实况,家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能够助力家园合作,协同育儿。最后,专家和教科研等部门参与教育成效的评价,有助于教育评价的标准化及专业化,同时也有助于教育模式的不断修正与完善。

三、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依据建立该模式的理论基础以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文件,建立外源性支持与内核性设计关联图,将碎片化的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信息整合为系统化的知识地图并绘制基于风险预控的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知识地图。

(一)外源性支持与内核性设计的关系

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外源性支持包含三大体系:共育体系、培训体系以及资源体系,这三大体系建立起三角架共同支撑起该安全教育模式的课程设计体系。

共育体系为该安全教育模式确定了教育实施者,奠基了家园社合力育儿的基础。培训体系为该安全教育模式提供了专业支持,确保了该教育模式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资源体系为该安全教育模式储备了教育内容,促进了风险预控的及时性与风险应对的高效性。同时,课程内核设计的诸要素也和外源性支持的三大体系形成了反刍与被反刍的循环。

(二)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实现路径

在整理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部分知识单元的基础上,整体建构基于安全风险预控的城乡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的知识地图即实施框架。具体而言,一是立足于幼儿生活,对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五大安全风险进行风险预控、风险源追溯、检测预警和分析评估。二是根据分析评估的结果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预警对策以及何时实施预警对策。三是借助培训体系、资源体系以及共育体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城乡各园所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相关的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如图1所示:

四、结语

不容忽视的是,城乡一体化的幼儿园安全教育模式涉及到教育、行政以及社会安全的各行各业,即使在有该教育模式实践路径的框架基础上,仍然存在信息难共享、主体难合作、各环节难衔接的问题。城乡一体化幼儿园教育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发展,只有各环节、各主体充分发挥其活力和价值,遵循复杂性思维,完善制度执行机制,才能最终实现以城带乡、振兴乡村教育的战略。

参考文献:

[1]杨晓铃,唐敏.幼儿园环境教育目标、方法与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10(07):57-59

[2]文军.人类正在迈进“风险社会”——纪念乌尔里希·贝克[J].社会观察,2015(3);67-69

[3]陈坚.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挑战与路径优化——基于复杂性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22(5);235-241.

[4]张立顿.知识地图大数据视角下首都安全“3+1”风险预控系统模型构建关键技术与设计[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6(1):53-63.

[5]赵丹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三进”路径[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3):15-16.

[6]王菠,王萍.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幼儿园健康课程建设[J].基础教育课程,2022(14):65-72.

基金项目:常州市第十八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常州工学院2021年度校级重点教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cjrhk2021-15)。

作者简介:张文莉(1994.8-),女,汉族,江苏泰兴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教育与发展、儿童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