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路径探索与研究

2023-04-29刘杨青

秦智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生社区一站式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2023年3月21日,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会指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要确保形神兼备、富有实效。但在大力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形轻神”的现象,这种现象包括重硬件建设轻文化内涵建设。本文探索了学生社区环境文化建设、社区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等三个方面的社区文化建设内容,通过“学院(系)+主流文化”“学生自治+辅导员监管”“思政+专业+实践”等路径弥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短板,形成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相匹配的共建、共享、共通、共融的新时代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矩阵。

[关键词]“一站式”学生社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17

2019年,教育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要求将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科创导师、就业导师等教育力量聚合下沉到一线,将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资源进行整合并将服务搬到学生身边,实时解决学生们的现实问题和困惑,将“个性化”服务与人文关怀送到学生身边。

“一站式”学生社区日渐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社区文化建设承载着拓宽思政育人场域,培育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营造文明和谐向上的社区文化,传播红色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推进与之相匹配的社区文化建设,是抓牢学生社区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作用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学生社区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之一。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指的是以学生宿舍为构成单位的大学生生活区域范围内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校园中的社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社区内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校园舆论等,它以社区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涉及社区生活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等[1]。大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宿舍度过,大学生社区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自知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素质养成等产生重要影响[2]。

(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影响

人的从众心理和群居特性,使得群体生活中的个人会趋于遵循这个群体中大部分人认可的行为和价值观,因此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的影响极大。虽然社区文化是无形的,但却能够感染每一位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无形中教育学生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并在不断的沟通、磨合中理解其内在原因,向社区中优秀的学生看齐,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社区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纽带,体现在社区环境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建立的联系上[3]。学生社区的宣传栏、标语、海报、宿舍标识以及各种宿舍公约等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不知不觉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在学生社区有意识的开展“先进带后进”、榜样先锋引领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朋辈传递、以点带面、以少带多在社区学生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管理、与学生谈心谈话,指导各类社区文化活动等,润物无声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

(三)对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会、党团组织、宿舍生活委员会等学生组织的主体是学生,而这些学生骨干的主要工作场所就在社区,部分工作内容也面向社区。大学生既是社区学生工作的主体也是客体,如自律会负责早晚归点名、学习与创新创业部负责学风督导、宣传部负责制作各类线下海报与线上推文、文体部负责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各类党团日活动也在社区开展……良好的社区文化能够影响、引导社区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各项社区活动和工作,学生骨干也更有积极性、主动性投入学生工作。主客体相互配合、换形补位,有助于强化学生自治自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部分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将“形”“神”分开,先建“形”后建“神”。但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应贯彻“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始终统筹谋划、共抓共建。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加上社会负面思潮的影响,在没有正向引导甚至在文化建设缺位的情况下难以形成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

(一)环境文化与日益优化的住宿条件不匹配

近年来,高校学生宿舍规模不断扩大,硬件设施不断优化,学生的住宿条件有了质的提升,但与之相匹配的“软件”——社区文化建设却没有跟上。受社会上消费主义、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负面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却把优渥的宿舍环境当成“摆烂”“躺平”的场所,“丧”文化、“宅”文化盛行,社区环境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与引导缺乏影响力,精神文化氛围并未随着环境的优化而提升。

(二)制度文化与学生群体心态不匹配

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通常以宿舍卫生、安全为主要因素进行检查或评比,制度的实施往往浮于表面、流于程序化,甚至遭到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偏离了制度实施应该起到导向、育人作用的初衷。宿舍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视角下,更需要突出制度的影响和作用,形成社区内的宿舍共同遵守、共同执行、共同维护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社区制度文化氛围和影响力,引导形成正向的社区学生群体心态和舆论氛围,实现管理制度的育人价值。

(三)社区文化与学生的现实诉求不匹配

当前虽然各大高校着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阵地开始向学生社区转移,但社区文化活动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目前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识和概念不够,以为社区文化活动仅是原有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延伸和附属;二是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制度化和体系化,处于松散的起步阶段,未能精准“踩”到学生的兴趣点和“痛点”。学生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和对象都是身处其中的学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学生社区文化活动便难以发挥育人作用。

(四)文化品牌特色与专业建设不匹配

当前部分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是辅导员,且大多对口学工工作,部分工作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较少。学工和教工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中缺少配合和协作,社区硬件建设后受工作队伍和经费等限制,难以长期、持续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各个社区文化建设内容千篇一律,缺少专业内涵,难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育人矩阵[4]。

三、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下的文化建设内容和路径探索

2023年3月21日,教育部组织召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会要求,要明确目标任务,确保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做到形神兼备、富于实效。如果是说“形”是“一站式”社区的硬件设备和装潢布置和具体的工作机制和职能,“神”则更多指的是“一站式”社区的文化涵养功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可以看成是高校校园中的独立的社区文化空间,通过打造特色环境文化,师生共管的制度文化、开展贴近学生专业与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等,形成特色的文化氛围和品牌,建立社区与学生之间的文化联结,进而涵育学生德行、滋养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正向教育和引导。

(一)打造“学院(系)文化+主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环境文化

“学院(系)文化”指的是高校的二级学院(系)多有常年积累下来的特色文化,“主流文化”大致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主题、传统民俗、历史文物、名著导读、文化热点、文化反思、雷锋精神等单元。打造具有鲜明特点和导向的学生社区环境文化,要擦亮学生文化社区所在的学院(系)的自身优势和区域文化特色,将其与“主流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融合汇通、彼此促进,通过社区文化墙、社区标识、社区展板、标语等载体进行展示、传播,潜移默化对社区学生的行为理念、道德品质产生影响[5]。

(二)打造“学生自治+辅导员监管”为抓手的社区制度文化

高校学生社区制度文化是从学生社区的地域范围内提出的一系列制度,指社区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由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约束和规范社区所有成员日常行为的规范体系。社区制度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规范、约束和导向等作用,应着重发挥学生和辅导员双重力量打造师生共管的制度文化。

在学生社区加强团委、学生会、班团支部、社团等学生群团组织的自身建设,科学规范设置学生组织机构,选好配强学生骨干团队,培养锤炼高效实干的学生干部队伍,进一步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拓展组织职能,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学生“三自”支撑力度,丰富学生参与学院治理和管理的供给,努力打造“自治自理、互助奉献、志愿服务”的学生组织和干部队伍;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是社区管理制度的指导者、落实者,辅导员应将日常的学生社区管理制度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将对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进行凝练、提升和拓展,依托学生骨干、学生组织。在“学生自治+辅导员监管”的社区制度文化工作矩阵下,助力学生道德提升和纪律约束,培育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形成内和外顺、稳定有序的社区秩序。

(三)挖掘“思政+专业+实践”内涵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新时代高校学生基础文明和学风建设存在新问题、面临新挑战,应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作为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工作重点。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专业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在专业认知中树立理想信念,在专业研习中磨砺精神意志,在专业文化构建中获得思想素质的升华;应着力推动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进社区,鼓励一线教师进社区参加分享交流活动,实现在“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习方法和学习品格的培养;应在学生社区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参与度高的社区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寓学于乐中淬炼品格、提升本领。

四、结语

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这项工作需要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主动对接时代新要求和大学生需求,结合大学生社区的特点和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可借鉴、可推广的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理念和方法,让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形神兼备”,助力大学生在健康、和谐、向上的社区文化浸润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道德品质修养、提升专业文化素质,让高校学生社区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高建平,罗向东.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归属感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8):58-59.

[2]陈福北,唐燕红.高职院校宿舍文化育人途径研究[J].广西教育,2018(35):107-108+150.

[3]翁灏.高校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8.

[4]吴佩育,张艳青.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23,25(1):61-64.

[5]康楠.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分析[J].现代英语,2022(24):86-89.

作者简介:刘杨青(1990.6-),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硕士,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党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学生社区一站式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究
高等学校学生社区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初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