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调查
2023-04-29周丹刘悦滋李津桐
周丹 刘悦滋 李津桐
[摘要]目的:掌握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为开展生命教育的创新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等4个结构性量表进行调研。结果:各维度平均分均低于中值。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幸福感、对待自杀和安乐死的态度总体水平较好。对于高职学生在调查的7个维度全部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的因素是: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收入、家庭教养模式3项。接收过生命健康教育、生存训练可以正向影响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对自杀及安乐死态度的形成。结论:影响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形成的因素是综合而复杂的,是否为独生子女等6个因素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显著。
[关键词]生命意义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03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偶有漠视生命甚至自杀的极端事件发生,虽属极个别案例,但依然让人痛心。通过学生访谈也发现了一些学生曾经产生过自杀念头,甚至有过实际的实施行动,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学制短、内容多,基于就业需要,更加注重从业技能的培训,导致生命教育缺失更为明显。基于此,课题组针对某高职院校在校生开展调查,以期掌握高职学生真实的生命意义和现状,为进一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寻求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开展生命教育的创新改革提供依据。[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某高职院校在校三个年级学生。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了多个已广泛使用的、信效度良好的结构性量表。
一是由梁进龙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有“意志自由”、“求意义的意志”、“生命的意义”3个维度共13题,用以测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体现个体感知自身存在的重要性,理解并追寻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的情况,得分越低表明生命意义感越强。[2]
二是由李虹编制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SMLS):共8题,用于测量个体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感,得分越低表明个体对超越自我的更高生存境界的认知度和信念感越高。
三是由肖水源编制的自杀态度问卷(QSA):选取“对自杀行为的态度”(9题)、“对安乐死的态度”(5题)2个维度进行测试,共14题。≤2.5为对自杀或安乐死持肯定、认可、理解和宽容的态度,>2.5-<3.5为对其持矛盾态度,≥3.5为对其持反对、排斥和歧视态度。
四是由Campb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WB):总分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相加,得分越低表明个体目前的幸福体验感越高。
(三)数据处理
通过在线SPSS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t检验、方差、线性回归等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基本情况
面向某高职院校在校生收回有效答卷4917份。男生1987人(40.2%)、女生2939人(59.8%);农村学生3469人(70.6%)、县城学生937人(19.1%)、城市学生511人(10.4%);完整家庭学生4574人(93.0%)、单亲家庭学生318人(6.5%)、寄养家庭学生25人(0.5%);独生子女学生1062人(21.6%),非独生子女学生3855人(78.4%)。
(二)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等调研结果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三)不同因素的高职学生各维度评分对比分析
选取影响显著、广泛的因素: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接收过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存训练等11个因素,进行t检验、方差等统计分析。
(四)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各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以“意志自由”、“求意义的意志”、“生命的意义”3个维度分值的和——“生命意义感总分”作为因变量,以性别等15个模型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详情见表2)
四、分析与讨论
(一)调研对象分析
由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可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部分来自农村,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偏低,多为中小学学历。高职院校在校生多已成年,继续受家庭教育的时间和影响力都在降低。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学校是开展生命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场域。
(二)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幸福感总体情况分析
由表1可看出,各维度平均分由低到高分别为:生命的意义<求意义的意志<意志自由<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意志自由”、“求意义的意志”、“生命的意义”3个维度平均分接近,均低于中值(2.5),处于中等偏下。表明学生在“感知自身存在的重要性,理解并追寻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方面整体呈现出积极态势。“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维度的平均分2.076,低于中值(2.5),处于中等偏下,但较生命意义感的3个维度得分略高,表明学生在生命中寻求意义和价值的内在需求要高于对超越自我的更高生存境界的认知度和信念感。“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维度平均分3.341,表明学生为对自杀持矛盾态度,未到反对、排斥的程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维度平均分2.743,表明学生为对安乐死持矛盾态度,且相较于自杀行为,对安乐死的态度更趋向于认可和宽容。“幸福感指数”维度总分平均分5.325,低于中值(8.4)。其中总体情感指数平均分2.535,生活满意度平均分2.536,均距离中值4.35有较大差距,表明学生的总体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呈现出积极的一面。
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幸福感、对待自杀和安乐死的态度总体水平较好,表明高职学生能够珍视和尊重生命,不断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努力去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但得分也不是非常理想,在现实中表现为学生的生活目标缺失、生活动力不足、不爱惜生命甚至践踏生命的情况。
(三)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生命经历的高职学生得分分析
1.性别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3个维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女生对安乐死的态度更趋于否定,男生对超越自我的更高生存境界的认知度更强。
2.年级在除对安乐死的态度以外的6个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大二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等维度得分均趋向积极,幸福体验感也最高。
3.家庭所在地在求意义的意志、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自杀及安乐死的态度4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城市学生在5个维度的得分更积极,农村学生对自杀、安乐死的态度更趋于否定。
4.家庭收入在调查的7个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家庭收入越高,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感、对自杀及安乐死的态度、幸福感指数整体趋向积极。家庭月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学生得分表现最为优异。
5.家庭情况在除对自杀、安乐死的态度以外的5个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完整家庭的学生在所有维度的得分表现均最为优异。
6.父亲受教育水平在调查内容的5个维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母亲受教育水平对于高职学生在调查内容的6个维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于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对自杀及安乐死态度的形成影响很大。
7.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在调查的7个维度全部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学生在5个维度的数据更积极,但非独生子女学生对自杀、安乐死的态度更趋于否定。
8.家庭教养模式在调查的7个维度全部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民主型教养家庭学生在所有维度的得分表现均最为优异,专制型教养家庭学生在所有维度的得分表现均最不理想。
9.是否接收过生命健康教育、是否接受过生存训练2项因素在调查的7个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接受过生命健康教育的学生在所有维度的得分表现均最为优异,接受过生存训练的学生在除了在对自杀行为、安乐死的态度2个维度略消极,其他维度得分均更积极。表明接收过生命健康教育、生存训练可以正向影响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对自杀及安乐死态度的形成。[3]
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在调查的7个维度全部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的因素是: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收入、家庭教养模式3项。表明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模式、家庭氛围对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四)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子分析
由表2显示,年级、宗教信仰、家庭收入、家庭情况(完整家庭与否)、是否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模式、是否接收过生命健康教育、是否接受过生存训练8项对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具有影响关系(p<0.05),其中年级、父母的教养模式、是否接收过生命健康教育、是否接受过生存训练4项影响显著(p<0.01)。
五、结语
影响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形成的因素是综合而复杂的,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收入、父母的教养模式、学生年级、是否接收过生命健康教育、是否接受过生存训练6个因素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显著。
在相应分组中得分表现均最优的分组群体为:大二学生、完整家庭学生、父母教养模式为民主型学生、接受过生命健康教育的学生。这与调研前的预测相符,也对高职教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启示:一是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生命教育的十分重要和必要,能够起到正向影响作用。二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与学生家长沟通联合,帮助学生提升生命意义感。三是抓住高职学生大一大二在校学习的重要窗口期,开展系统、连续的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郝永贞,胡维芳.职校生生命意识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职教论坛,2020,36(7):148-152.
[2]梁进龙,崔新玲,吴和堂,彭兰香.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4):303-307.
[3]任安静.谈谈生命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意义[J].大众文艺,2020(5):206-207.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五育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ZC072。
作者简介:
周丹(1985.6-),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
刘悦滋(1991.5-),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美育;
李津桐(1987.4-),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