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汽车市场恢复迅速,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
2023-04-29于永初
于永初
摘要:2023年1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线上发布会,通报了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情况。
关键词:汽车市场;产销;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
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2022年,尽管受疫情散发频发、芯片结构性短缺及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但在购置税减半等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的有效拉动下,中国汽车市场在逆境下整体复苏向好,实现正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见图1)。
2022年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8.3万辆和255.6万辆,产量环比下降0.3%,销量环比增长9.7%,同比分别下降18.2%和8.4%。
从全年发展来看,2022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延续了2021年的增长态势。
其中,乘用车在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拉动下,实现较快增长,为全年小幅增长贡献重要力量;商用车处于叠加因素的运行低位。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全年销量超68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迎来新的发展和增长阶段;汽车出口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屡创月度历史新高,自8月份以来月均出口量超过30万辆,全年出口突破300万辆,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增长;中国品牌表现亮眼,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全面向上,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其中乘用车市场份额接近50%,为近年新高。
汽车产销小幅增长
从2022年全年汽车销量情况来看,1-2月开局良好,产销稳定增长;3-5月受吉林、上海疫情冲击,产销受阻,部分地区汽车产业链冲击,汽车产销出现断崖式下降;6月开始,购置税优惠落地、厂商促销叠加去年同期因缺芯问题基数较低,汽车销量迅速恢复并实现较高的同比增速。进入四季度,受疫情冲击,终端消费市场增长乏力,消费者购车需求释放受阻,汽车产销增速回落,与过去两年相比,产量和批发销量并未出现往年和预期政策结束应产生的年底翘尾现象(见图2)。
1.乘用车涨幅明显
在国内强大的消费市场促进下,我国乘用车市场已经连续八年超过2000万辆(见图3)。自2020年以来,实 现连续正增长。近年来呈现“传统燃油车高端化、新能源车全面化”的发展特征。
2022年,虽受到芯片短缺和疫情蔓延等因素的影响,但得益于购置税优惠和新能源快速增长,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呈“U形反转,涨幅明显”特点。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5%,增幅高于行业均超过7个百分点。
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2021年同期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呈现较快增长,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两大类车型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2.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近年来,中国品牌车企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同时,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更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2022年以来,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一路攀升。202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176.6万辆,同比增长22.8%。市场份额达到49.9%,上升5.4个百分点(见图4)。
在主要外国品牌中,与2021年同期相比,韩系乘用车销量呈两位数下降,日系乘用车销量小幅下降,其余品牌乘用车销量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法系增速最为明显(见图5)。
2022年,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1.6%、55.9%和60.6%,与2021年同期相比,中国品牌轿车和SUV市场占有率保持增长,MPV市场份额下降。
3.高端品牌乘用车微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汽车市场整体呈现消费升级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高端品牌 在前两年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疫情的持续,消费需求受到一定影响,尤其高端品牌消费者多为增 换购人群,整体节奏有所放缓。2022年,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388.6万辆,同比增长11.1%。高于乘用车增速1.6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6.5%,占比高于上年0.7个百分点(见图6)。
从车辆价格来看,燃油车主要销量贡献的价格区间低于新能源车。传统燃油乘用车中,目前主要销量贡献集中在10万~15万元,累计销量578.4万辆,同比下降7.5%。消费结构呈现消费升级的发展态势,20万~25万元、30万~35万元和50万元以上同比均呈现正增长,其中50万元以上涨幅最大(见图7)。
新能源乘用车中,如图8所示,目前主要销量贡献集中于15万~20万元,累计销量185.5万辆,同比增长最显著,达到2.1倍。除50万元以上市场,其他各价格区间同比均呈增长态势。
商用车低位运行
商用车受前期环保和超载治理政策下的需求透支,叠加疫情影响下生产生活受限,包括油价处于高位等因素影响,商用车整体需求放缓。2022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18.5万辆和33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1.2%,从2020年以来,已经连续2年下降(见图9)。
从各月产销情况来看,1月开局良好,但在3月之后,由于疫情导致各地复工复产和基建投资启动延 缓,销量出现大幅下滑,6-9月,由于低价倾销库存车助力,轻卡市场掀起一波“购车潮”,助力商用车整体销量有所提升,但9月后,疫情反复导致商用车再度遭遇连降。
在商用车品种中,货车产销分别完成277.8万辆和289.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3.4%和32.6%;客车产销分别完成40.7万辆和40.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9.9%和19.2%。
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近兩年来高速发展,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见图10)。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高于2021年12.1个百分点,即使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4月份,同比增速仍超四成。
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2022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22年,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 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见表1。
市场集中度稳中有升
2022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2314.8万辆,同比增长2.3%,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2%,高于2021年0.2个百分点,见表2。在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中,与2021年相比,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的持续走强,销量增速最为明显。广汽、奇瑞呈两位数快速增长,长安、吉利呈个位数增长,其他企业则呈不同程度下降。
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567.6万辆,同比增长1.1倍,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2.4%,高于2021年5.9个百分点,见表3。在新能源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中,比亚迪累计销量超过180万辆;新能源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各企业与上年相比,均呈不同程度增长。
汽车出口再创新高
2022年,由于海外供给不足和中国车企出口竞争力的大幅增强,出口突破300万辆,达到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增长(见图11)。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252.9万辆,同比增长56.7%;商用车出口58.2万辆,同比增长44.9%。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自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全年总量首次突 破200万辆,打破之前在百万辆左右徘徊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自主品牌在三电技术和智能驾驶相关领域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国内份额提升,出口呈加快增长趋势;2022年,整车出口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从增速上来看,吉利出口19.8万辆,同比增长72.4%;奇瑞出口45.2万辆,同比增长67.7%。
新造车企业进入淘汰期
随着造车新势力2022年最后一个月的销量数据出炉,2022年全年的成绩单也随之公开,销量排名依次为:哪吒汽车152 073辆,理想汽车133 246辆,蔚来122 486辆,小鹏汽车120 757辆,零跑汽车111 168辆,AITO问界76 180辆,极氪71 941辆。
整体来看,理想汽车凭借12月超过2万辆的月销量,挤进造车新势力销量前三;而紧随其后的蔚来、小鹏汽车与零跑汽车2022年销量相差不大,全年累计销量均突破10万辆大关;哪吒汽车虽然在12月销量环比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但凭借前几个月出色的表现,2022年销量也超过15万辆。
曾经和“蔚小理”并列的威马汽车,在2022年销量一蹶不振,大规模关店,员工降薪,财务暴雷,资本市场运作不顺,一系列的负面消息,让威马汽车看不到曙光。2023年1月12日,威马汽车在公众号官宣:Apollo智慧出行集团有限公司与威马集团达成有条件买卖协议。并购之后,威马汽车是否能东山再起仍未可知。
而和威马同样风雨飘摇的,还有爱驰汽车,不断错失风口的推进节奏,成为了其进入困局的根本原因,至今累计销量仅1.5万辆,还不及其他头部势力单月的数据。背靠东风集团的岚图也危机四伏,12月交付量仅1729辆,同比下滑48.08%。
在此之前,恒大、自游家等更是已经悄然出局。小米汽车仍处于建设之中,前景并不明朗。
面对补贴退坡、传统车企拥抱新能源,造车新势力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在市场站住脚,产品力是第一位的,仅有钱和工厂并不能解决市场问题。进入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不再,造车新势力目前的名次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排在前列的也可能突然倒下,最后市场将会只剩下真正有实力的数家。
2023年展望
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将恢复正常,芯片供应将得到大幅缓解,消费市场也将快速复苏,预计2023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呈现3%左右增长。
新能源汽车仍然是众多车企激烈竞争的“面包”,传统车企将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与造车新势力抢夺市场份额。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一步洗牌,部分造车新势力将被市场抛弃,传统车企也有可能被淘汰出新能源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