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关于中职学校通识音乐课程改革策略的思考

2023-04-29张杏

当代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美育

张杏

[摘 要] 随着“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美育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各界关注。本研究从中职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通识音乐课程改革展开详细分析,结合现状分析现有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项改革策略。本文旨在以音乐教育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温润其心灵,陶冶其情操,推动美育教育在中职的发展,为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微薄之力。

[关键词] 美育;音乐教育;通识音乐课程;中职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3)12-0192-03

美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艺术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文化。音乐是一门抽象而富有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是美育落实的重要学科载体,这与其蕴含的关乎美的音乐要素内涵有着必然联系。2020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该标准在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的基础上做了补充与改进,进一步推动了中职美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满足中职学生的审美需求,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本文以美育视域为基础探讨了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一、中职学校通识音乐课程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程设置难以实现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不断关注与重视,中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尽管如此,依旧存在课程建设体系不合理的地方。根据2013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和202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艺术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主要分为音乐鉴赏与实践和美术鉴赏与实践,拓展模块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能满足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的任意艺术类选修内容。由于课程设置习惯,大部分学校通常用音乐通识课指代音乐鉴赏与实践课程。该课程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音乐鉴赏、音乐基础理论等,在教学中通过系统的讲解和实践,引领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由于课程设置现状,部分学校无法完全兼顾必修和选修的所有课程,但如果只注重音乐鉴赏而忽视艺术实践,会使学生的音乐体验单一化,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导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发展受限。

(二)美育师资队伍

笔者于2023年暑期参加了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主办的“广东中职美育教育专题研修”国培。在交流中得知,大部分中职院校美育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容易忽视通识课程;二是教师数量不足难以开课,如音乐表演、幼儿保育。繁重的专业课程、艺术实践活动和演出以及各类教研工作量较大,导致部分音乐教师难以将足够的精力投入通识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影响了课程的质量。

(三)学生需求多元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课程的态度、自身的审美情趣和音乐感知能力对于课堂效果至关重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对通识音乐课程的开设效果很有参考意义。培养艺术感知、提高审美判断、激发创意表达和加深文化理解是中职音乐课程的核心素养。当下的中职学生大多对新鲜事物保有热情,喜欢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但对于传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接触有限。因此,在选择通识音乐课程内容时既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也要兼顾当下学生文化素养组成特点,用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二、通识音乐课程中蕴含的美育元素分析

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体验培养个体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美育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教育,让个体感受美的存在、理解美的内涵,并培养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中职通识音乐课程中蕴含的美育元素主要包括形式美、文化美、情感美和体验美四个维度。

(一)形式美

形式美不仅仅是音乐的呈现形式与内容的美感,更体现在美育课程中教师上课的节奏、韵律等细节上。在中职通识音乐课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讲解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将自身音乐素养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运用到课程安排中,引导学生认识美、感知美。

(二)文化美

文化美是指音乐作品所承载的历史、地域、民族等文化因素中体现出来的美。在中职通识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通过介绍作曲家的背景、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使学生能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其蕴含的文化内核。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或音乐会,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三)情感美

情感美是指音乐作品所能唤起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在中职通识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音乐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聆听、分析歌曲的旋律、歌词和演唱者的表演,深入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二度创作,通过音乐实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体验美

体验美是指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演出中所获得的亲身体验。在中职通识音乐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音乐实践活动,如演唱、演奏、创作等,让学生亲自参与音乐的创作和演出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并从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同时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进步,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美育视域下中职学校通识音乐课程改革策略

(一)构建学科融合的音乐美育体系

为了完善中职美育课程建设,构建学科融合的美育体系,可将通识音乐课程为例的美育课程与多学科教学相结合,促进各专业的课程结合与研发,以确保专业课程与音乐通识课程能真正通过课程相结合,学生能直观地运用通识音乐课程上的内容为专业发展与创新助力。

笔者曾上过一堂名为“那一声乡愁”的音乐通识课,当堂课介绍了地方民歌,在这堂课中主要围绕三个维度构建学科融合的美育体系:一是音乐与地理学科融合。通过介绍地方民歌,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涉及地理学科中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方民歌的风格、歌词内容等因素,发现音乐和地理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景观和地域特色。二是音乐与电商学科融合。通过设置“家乡民歌知多少”的活动情境,将音乐与电商专业结合起来,进行视频录制。学生需要选择具有家乡特色的直播暖场音乐,这要求他们有对产品特点的理解和对目标受众的认知,结合音乐元素进行选择。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市场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音乐与传媒学科融合。学生需要将选定的直播暖场音乐录制成视频并上传到社交媒体,这涉及传媒学科中的媒体制作和传播技巧。学生需要学习视频录制和编辑的基本知识,运用艺术语言和影像表达技巧将音乐与图像相结合,提高媒体传播的效果。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音乐与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培养自己的多媒体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二)打造美育素养强的音乐师资队伍

音乐教师是通识美育课程开设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教学方法、理念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美育培养效果。优秀的音乐师资队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在传统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注重技巧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美育浸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长期对技术层面的过于注重,导致他们忽视了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传递。

具体策略包括:1.提供系统科学的美育专业培训。增加音乐教师专业培训中的美育内容,提供系统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教育,使音乐教师具备全面的美育知识和能力。专业培训可以涵盖美育基础知识、美育意识培养、美育理论的剖析与解读、美育实践的案例分析与运用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的培训,音乐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美育知识,高效地开展美育工作。2.开设跨学科课程。开设音乐美育相关课程,涉及音乐学、教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帮助音乐教师全面理解和运用美育理念和方法。跨学科课程可以由专业教师授课,也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讲解。此外,还可以开设网络直播课程等,以便更加灵活地满足音乐教师的需求。3.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活动,搭建分享经验和资源的平台,促进音乐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成长。比如,组织各类教师研讨会、论坛、讲座等活动,定期组织教师走进音乐课堂进行教学观摩与经验交流,开展校际合作和联合备课,等等。以广东省为例,近些年开展了“广东省美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美育专题国培”等赛事活动,通过交流和合作,音乐教师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分享资源,共同提高美育水平。4.与科研课题研究的结合。音 乐教师可以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加深对美育理论和实践方法的了解和应用,提升自身的美育能力,通过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申报相关课题、论文撰写,科研课题的研究,音乐教师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自己在美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为中职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三)强化音乐“第二课堂”美育实践

音乐“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以外提供给学生的音乐教育活动和实践机会。它是学生在正式课程之外,参与音乐活动、展示自己才艺并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第二课堂”不仅强调音乐技巧的培养,更注重通过音乐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这个音乐教育的延伸空间里,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各种音乐表演、创作、欣赏和研究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美育实践路径。

具体策略包括:1.丰富音乐课外活动内容。通过举办音乐比赛、音乐节、音乐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还可以开展音乐讲座、音乐大师班等专题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和分享,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2.成立多彩音乐社团。学校可以成立合唱团、乐团、舞蹈社团等音乐团体,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的平台。通过定期排练和演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音乐表演技巧。3.加强与社区、专业机构的合作。学校可以与音乐教育相关机构、社区艺术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组织音乐活动、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实践机会给学生。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音乐“第二课堂”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现代科技手段,如开设网络音乐课程、搭建在线音乐交流平台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参与音乐学习和交流。5.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音乐志愿者团队,引导学生参与社区音乐义务表演、公益演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结合本土音乐资源形成特色化教学

本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和历史背景。通过学习本土音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体验民间歌曲、舞蹈、戏曲等多种音乐形式,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对本土音乐元素的拆解和再组合,学生能够发掘音乐中的创意和美感,激发自己的音乐创作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借鉴传统音乐元素,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和时代特点的音乐作品。广东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广东的丝竹音乐、粤剧、客家山歌、潮汕英歌舞等极具特色的地方音乐形式,既反映了广东地域和历史文化的特点,也展示了广东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了解和传承广东文化对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和身份认同大有裨益,对提升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价值。

具体策略包括:1.邀请专家、艺人进校园。邀请当地的音乐家、艺术家、文化传承人参与教学,传授音乐技艺和文化知识。学生通过直接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接触,获得真实的音乐教育经验和启发,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实地考察和参加地方音乐活动。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参观的音乐活动进行解读和分析。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欣赏音乐表演。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知本土音乐的技法、曲调、风格等特点,通过实地考察和参加地方音乐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本土音乐的魅力和多样性,开阔视野,培养对本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3.开发校本教材与资源。开发本土音乐相关的教材和学习资料,以满足学生对本土音乐知识的需求。这些教材可以收录本土音乐的历史、特点、演奏技巧、歌词分析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这些资料来深入了解本土音乐。4.开设本土音乐选修课。通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增设本土音乐课程或选修课,将本土音乐教学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中。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有规律地接触和学习本土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结 语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视域下通识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是一项值得深入推进的工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关于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和讨论,为培养更多具备音乐核心素养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04).

[2]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7).

[1]赵林峰.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美育课程改革思路探究[J].智库时代,2019(32):179-182.

[2]张开心,牟弘量.新时代关于加强中职美育必要性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9(10):178-180.

[3]姜怡.中职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索——以福建三明林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为例[J].教师,2022(34):102-104.

[4]王旭青.跨学科视域下通识课程“音乐与X:倾听生命的回响”的教学探索[J].美育学刊,2021,12(1):43-50.

(责任编辑:宋倪玮)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教师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