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琴文化之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2023-04-29袁心梦

当代音乐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古琴道家美学

袁心梦

[摘 要]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是中国传统乐器的重要代表。一直以来,古琴独特的自身魅力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更吸引着人们抚琴作乐、修身养性。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翼,其美学思想对我国古琴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并对古琴的内在文化价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家音乐美学中的“大音希声”“天人合一”以及“至无至乐”等本体论思想,以及崇尚自然、重视人的情感的自然抒发等主张,皆渗透在古琴的制作与外观、演奏与乐谱和琴论及其中的美学追求的方方面面,成为古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古琴;美学;道家;音乐思想

[中图分类号] J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3) 11-0089-03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余音悠远,动人心弦,深具中华文化特色,从古至今,古琴凭借其独特的自身魅力以及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以来修身养性。“琴、棋、书、画”在我国古代一直都作为古代文人痴迷热爱的四项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自我。

琴仅数弦,声微而清淡,而在琴棋书画当中,“琴”却居于“四艺”之首,这或许不仅仅是因为古琴所拥有别具一格的音色和韵味,更是因为其所承载的丰厚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在古琴音乐中所崇尚的中正平和、泱泱大度以及清微淡远的意境,分明地体现了其内在文化价值中所蕴含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因此,挖掘其中所体现的道家音乐美学的本体论思想、审美趣味和美学意境,应从古琴的制作与外观形制、演奏与乐谱以及琴论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其中的古琴中的“道”之所在,是探求古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根本所在的必由之路。

一、古琴制作、形制与道家思想

作为一种乐器,其制作和形制是其声音追求的最直接体现,而在古琴的制作和形制中,也处处体现着道家思想的沉淀。

《老子》第七十四章有云:“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其中所言“司杀者”指天道,也就是说,只有“天道”之“杀”方为“代大匠斫”,而“代大匠斫”,则会“伤其手”。此即所谓“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因此在行斫工之事时,因心存大匠,敬之畏之,方能成大工。

(一)古琴在斫制取材方面深受着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古琴的制作较其他乐器更简,仅由一木面板刨空制作而成,因此,琴之所重者在取材。古琴制作的取材用料方面,重在选用自然之材,且人们保持着尊重自然材料自身的特性。陈年老木乃是斫制古琴用料的上佳选择,同时在选择制作古琴的木材时还要尽可能的按照“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这类达到“四善”标准的木质,其发出的声音效果更为优质。古琴分为上下两面,称作“阳面”与“阴面”。“阳面”多用桐木,其木质特性疏松,这一特性使琴在演奏时可以通过按弦使得木板被挤压,从而可以带来音色上的变化;而“阴面”则多用梓木,其木质特性紧实致密,而这一特性使声音在琴体内停留的时间得以延长,让弹奏后的声音在较其他乐器单薄的琴体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反射,声音效果悠扬飘逸。由上即可见,古琴的选材以及制作处处体现了道家遵“大匠”之“斫”,避过多人力而为的思想,简工而求良木,以致形素而声清。

(二)古琴的外观形制同样也渗透着道家思想的内涵

古琴的外观形制来自古人在山水之间的心灵体悟。古琴的底面额宽腰窄象征着地位尊卑之差,古琴琴面上有十三个“徽”,标志着古琴的泛音及按音音位,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而中间第七个“徽”则代表着闰月。古琴左侧有一弦用突起的长条木架起的为岳山,顾名思义,仿佛崇山峻岭般可以兴风唤雨。另外,琴身厚度约两寸,象征着阴阳二义。而最初琴之五弦也有寓意,象征着五行金木水火土、五音宫商角徵羽。琴身从右侧岳山至另一端,可见上部微微凸起呈流水线的曲型弧度,下部则扁平端稳,远处看去,好似瀑布高山流水般奔流而下,“山之巅为泉之源”的感触油然而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也渐渐映入眼帘。由此可见,古琴的外观结构处处渗透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暗含着琴中有自然。人于天地万物间抚琴,不禁心生对自然之美的钦佩,可谓集日月之精华于一琴。此外,古琴琴制长度也有着特定的含义。曾有古琴虞山派创始人称:“琴制长三尺六寸五分”[1],它寓意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亦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关于古琴外观的描述,另有“广六寸,像六合也”“有上下,犹如天地之气呼吸也,上圆像天,下方像地”“其弦有五,以按五音,像五行也”。[2]

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载体的古琴,不仅体现出天地间的浑然正气,且流露着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浩然之美。

二、古琴演奏、乐谱与道家思想

上文已见,古琴的外形充分体现了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表现为古琴的大小合适、结构紧凑,具有整一性。与此相一致,古琴的音韵之美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对自然清希之美的追求。

古琴主要的左手技法有泛音、按音和散音,泛音泠泠、按音坚实、散音辉宏,正应《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称的“天籁”“地籁”和“人籁”。而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泛音、按音还是散音,由于古琴的音量较小的特点,使得其音色充满空旷、飘逸之美,不同于钟鼓一般声音响亮、气势宏大,古琴的音色清透中又带有浑厚、风格古朴,古琴这种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与《老子》中言“大音希声”,即求有声之音中的无声“大音”之说[3]有莫大的关联。

古琴谱的演变以唐为界限,唐前主要为文字谱,即以文字描述所用弦以及左右手的活动技法,唐以后则逐渐规范为减字谱,即以一构造的谱字呈现该音所奏之弦、所用的手指以及具体的技法。古琴谱的这一演变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大象无形”,如将奏一琴曲视为呈现一“大象”,那么这一过程则是将“形”趋向于“无”的过程。以谱字的简形去现“大象”,反映于演奏中则是向“大音”的趋近。如《大还阁琴谱》中《白雪》一曲之曲谱:

初看这一琴谱,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素雅洁净。其中每一个谱字所代表的是某一需要弹奏的音,而其简约之处在于,一个谱字中就包含了演奏这一音时所需要的左右手技巧,其中谱字的上半部分代表了演奏时左手所使用手指以及应按的徽位,而下半部分则是右手应弹奏的琴弦以及相应的右手演奏技法(勾、抹、挑等技法),如此,在熟于琴谱之人处,目遇之则可成音于胸。此外,古琴谱中往往不太记录节奏,这也予人以发挥空间。由此可见,古琴的记谱方式与道家素形而求“大音”的思想可谓是异曲同工。

此外,中国音乐的古琴演奏环境,不同于西方音乐那种由演奏者、乐器、观众三者构成的演出场景。西方式的演出性质偏向于“娱人”,而中国古琴的演奏环境是只见琴人和古琴两者的,不见旁听的观众,取而代之的则是小溪、松柏、抑或是一轮明月、一座山丘,这样一幅雅致的水墨画便油然而生,仿佛松树与明月都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琴这般奥妙的演奏环境可谓是将琴人合一,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而言之,从古琴演奏的声音和文字文本层面,道家音乐思想也是无处不在的。

三、古琴琴论与道家思想

琴论是古琴艺术中最为抽象,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与道家音乐思想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比喻:如果将道家音乐思想比作母胎,那么古琴的琴论就是这一思想孕育的最重要的子女。这一关系体现在琴论中的各个方面。

自古以来,古琴就有“九德四美”之说,九德即“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这是评价一把好琴的标准,而古琴的四美是指外观之美、音韵之美、内涵之美、境界之美。细看这九德四美中的九德即可见,其中饱含着求意之深切,也就是说,琴论中对古琴艺术的最核心要求是琴声可达意传情,在求声之“圆”“润”“匀”之外,还需要求其“古”“静”“芳”之意的延伸。

这一追求“弦外之音”是符合道家音乐思想“大音希声”,以及中国自古以来传统文化——“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也许有声之乐是音乐的表象,有声之乐的美是有限的,而无声之乐则是音乐的本体,纵然听之不闻,但却有一种浑然天成之全美。此般境界下,古琴不仅作为一种乐器,同时也是历代文人骚客体现自我人格的道器,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给予了古琴“希声”的意涵,对于弹琴者来说,弹琴时更多注重的是自我修养,琴品即人品,以性情中和相遇,方能感受到“弦外之音”更隽永的“希声”。

这一追求在不同时代的琴论中也多有体现。

古琴艺术在唐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而在这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中,有相当数量都是有关追求“弦外之音”的。如司马札有一诗《夜听李山人弹琴》有两句言:“曲中声尽意不尽,月照竹轩红叶明。”这一句中可见:听者,也就是诗人本人,在听至琴声已尽之时,其意绵延不绝,而将之寄托到了“月照竹轩红叶”之境中进一步抒发遣怀,这一琴乐审美方式在琴乐鼎盛之时被如此强调,也可见其重要性。

琴乐美学于明代集大成于徐上瀛《溪山琴况》,在这一经典的琴学著作中,徐上瀛将古琴艺术之境界总结为“二十四况”,而其中所首重的“和”况,作者在阐释中有强调“音意之和”:“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这一阐释中有一需要注意之处,尽管其强调音意相和,但是其首二句仍是强调“音从意转,意先乎音”,这一点说明,对“弦外之音”的追求在古琴琴论中始终占领着无可争辩的最重要地位。这一点也是对“大音希声”和“适性之乐”思想在琴论中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道家讲究平和、讲究自然、虚静,庄子认为凡事应以平和之心对待,不大喜大悲,而是情志平和,人们将此般中正平和的精神境界寄托于古琴之上,通过抚琴追求一种超然物外、清微淡远的心境,升华内心情感,达到真我、善我、美我的统一,自然古琴的旋律流露着中正平和的韵味美。这也是一种“意美”之追求。

结   语

由上探察可见,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崇尚自然无为,以“道”为本,与古琴平淡、静雅的音乐风格与文化可谓是同体共生。古琴蕴含着丰富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这正是其内在文化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古琴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具表现力的音色,不仅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被文人墨客所青睐,更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古琴对道家音乐思想的继承体现在其外观形制、乐谱与演奏和琴论等方面,道家“天人合一”“大音希声”“至无至乐”的思想内涵,既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天地万物间的崇尚,也与古琴艺术的声微意远之美同源同工。古琴以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音乐风格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修身养性,古琴文化的重要之处恰恰是它所蕴含的内在文化价值与思想,即古琴的“弦外之音”。我们应继续弘扬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并传承古琴文化,使古琴这一古老韵味的民族音乐重登历史舞台,鸣响在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2]朱默涵.古琴的内在文化价值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6):32-34.

[3]蒋羽乾.论古琴形制中的“天人合一”观念[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J].2009(01):127-129.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古琴道家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漫画道家思想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纯白美学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