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非艺术类高校通识器乐教育解困的路径

2023-04-29廖钊锋

当代音乐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育

廖钊锋

[摘 要] 通识艺术教育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多数国内高校都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赏析类课程,而此类课程在课堂上无高质量互动、学生只能做听众的状况被诟病已久。部分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开设了学生参与性更强的器乐实践类课程,然而器乐学习不仅对教学条件要求高,还要求学生保持多年高频率练习才可能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因此持续时间较短的通识器乐课程教学成果往往不甚理想。作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现状和过往的教学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旨在促进非艺术类高校通识器乐教育更好发展。

[关键词] 非艺术院校;通识器乐;美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3) 11-0049-03

长期以来,通识艺术教育以其普及性和低门槛等特点深受学生欢迎。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了美育是新时代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其在弘扬人文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引领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于高校而言,通识艺术课程成了美育教育的主力军,各高校对通识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然而,一些通识艺术课程的“老师讲、学生看”的教学模式以及师生之间因专业背景差异而缺乏高质量互动的问题又被重新提起。如李燕在其2017年发表的硕士论文中提及的鉴赏类公选课由于其缺乏实践,无法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通常只是把该类课程当作“听听歌、愉悦一下心情”的放松时间。[1]

在艺术鉴赏类课程普遍采用大班制教学的情况下,学生通常不具备音乐专业背景。因此教学内容和层次相对偏向于基础知识的普及,即使强制性地要求授课教师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受限于专业背景差异,课堂互动提问只能局限在“是与不是”“好与不好”“先前提到的作曲家来自哪个国家?”等层次较低的问题中。此外,音乐鉴赏类课程主要侧重于向学生介绍不同的作曲家并欣赏一些代表作品,而艺术课程,尤其音乐,是以熟练的操作能力作为基础的。因此,艺术鉴赏类的课程除了使学生了解一些作曲家的名字和作品外,收获相对有限。

一、通识器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和操作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一些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开设了一批器乐类的通识选修课程,例如小提琴演奏基础、(电)钢琴演奏基础、长笛演奏基础等。然而,这些课程常常使用的是常见西方管弦乐器,在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掌握一门常见西方管弦乐器的演奏需要教师对学生长时间一对一的指导,并对学生的演奏进行实时反馈且学生课后仍需高频率地练习,才能取得较为显著的进步。然而,高校的选修课只能持续1-2学期,且通常为班级制集体教学(常见情况为一班15-30人)。此外,器乐演奏以熟练操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乐器及教师安排的素材进行较长时间重复的练习。而器乐练习声音较大,同一物理空间无法承载多人同时进行练习,因此需要使用琴房。然而非专业院校往往缺乏足够数量的琴房供学生练习,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设置琴房。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要求演奏者连续地完成作曲者根据艺术构思创作的音符,没有反复的打磨和练习,演奏者很难流畅地完成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所以,大多数学生即使经过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学习后,只能演奏短小、童谣性质的简单旋律,这样的结果与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相去甚远。

2.此外,除(电)钢琴以外,其他西洋乐器如小提琴、长笛、萨克斯管等,大多数学校很难购置足够数量的乐器供学生上课和课后练习,即便学校统一采购,此类小件乐器的管理和维护也将由于其相对便携性而成为学校资产管理上的难题。即使是入门级别的西洋乐器,其价格也需数千元,而我国普通高校大部分专业一年的学费也不过才6000元。要求学生自备乐器来上通识器乐课势必会将很大一部分无法承担乐器购置费用的同学排除在外,此举显然达不到美育通识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的初衷。

3.不少高校都设置了(电)钢琴教室。此举为学生提供了练习乐器的场所,但它们的管理却受到了很多限制。一方面,由于(电)钢琴是学校的固定资产,严格的管理必不可少,而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后练习,这两者产生了矛盾。如果管理过于严格,学生就无法进行充分的练习,仅靠课堂时间的短暂实践,无论是一学期还是一学年的课程,最终可能连校外艺术培训机构一个月的效果都不如。然而,如果不严格管理,电钢琴的维护又将牵涉到校内固定资产管理等一系列新问题。因此,高校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点,既能够保证资产的合理管理,又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同时还需要找到一种可行的方式来解决电钢琴维护保养的问题。

二、通识器乐课程困境的解决路径

对于非艺术类高校的音乐通识课而言,其目的在于用较短的时间,通过非专业的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一门乐器并通过这个乐器能熟练演奏一些曲目的确是达成这个目的的好方法。然而,传统的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长笛等,需要在琴房、教室建设以及设备器材采购上进行大量的场地和资金投入,后续还需要对乐器、教室及琴房配套相关的管理措施及管理人员。同时,学习此类常见西洋乐器往往需要指导老师一对一给学生提供演奏上的实时反馈,且需要学生多年保持高强度高频率的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演奏程度。学生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解决某个乐器的具体演奏技术上,如吹管乐器的嘴型、气息、音准、指法等,拉弦乐器的音色、音准等,键盘乐器的左右手协调、手指灵活性等,如此一来,一门本该是提高素养的课最终成为一个需要反复机械训练的科目,这不仅增加了当下大学生本就沉重的课业负担,同时也违背了美育通识教育的初衷。

因此,针对器乐演奏类的通识课程,个人主张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个演奏困难较低的乐器来作为音乐学习的媒介。通过降低学生在解决乐器演奏上的技术困难,而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上。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不同艺术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结构体裁的音乐作品浩瀚如海,个人认为通识音乐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花最短的时间精力去掌握一个乐器的基本操作,而后尽快地接触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从中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不应像专业器乐教育那样花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学习和练习,去克服某种具体技术上的困难,同时通过这个漫长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逐年积累作品,提高艺术涵养。临沂大学彭程、王宵在其《基于“学分制”与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的通识课程新探索》(2016)一文中同样也详细介绍了国外音乐通识课程情况,分析了国内普通高校面向非专业学生的通识器乐实践类课程在教学条件、教学成本以及教学效果遇到的种种不理想状况,文中对传统西洋乐器和现代课堂乐器的使用成本、教学难度、学生接受程度以及学生学习完后实际应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对比,最终临沂大学的解决方案是组织三位骨干教师从儿童启蒙钢琴教育中借鉴方法,以原有课程“成人钢琴教学法”的思想与方法系统为基础,降低课程执行难度,以电钢琴为媒介,教授初级音乐理论、钢琴基础演奏及伴奏编配方法,最终使毫无音乐演奏基础的学生经过一学期32课时的学习后能演奏难度较小的乐曲,并可以为歌曲自行配置简单钢琴伴奏。[2]

如此看来,非艺术类高校的通识器乐类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要求,与中小学甚至学龄前儿童以及面向中老年群体的普及音乐教育有着非常类似的情况。因此,个人推荐引进一些常见的中小学课堂乐器作为乐器学习的媒介,例如竖笛、陶笛、葫芦丝等。这些乐器学习难度较低、容易上手,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基本操作,并能够通过演奏这些乐器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作品。此外,这些乐器的价格通常相对较低,并且小巧轻便的外形使得这些乐器可以轻松地被装入到书包中,非常便于携带,相较于传统西洋管弦乐在携带和保管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突出的优势,这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便利。因为对于这类学生而言,音乐通常只是某一个学期中一周1-2小时的课程,任何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包括但不限于乐器购买、乐谱打印、乐器组装、乐器清洁、乐器保养和维修、乐器携带、练琴场地申请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学效率。而竖笛、陶笛、葫芦丝等常见课堂乐器正好减少了以上提及的种种困难。通过课堂乐器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并且能够通过乐器演奏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

以高音竖笛为例,最常见的高音竖笛入门型号售价为30-40元一支。此外,竖笛的体积和重量都很小,学生可以轻松携带。由于竖笛的特殊构造,相比小号长笛等常见西洋乐器而言,几乎没有发音上的困难。此外,竖笛音色优美,指法也相对便捷。经过一个学期的集体学习后,普通本科生通常可以完成两个八度含1至2个升降号的指法训练。达到这个程度,学生已经可以非常好地演奏大部分优美的旋律。

作为欧洲最古老的木管吹奏乐器之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竖笛(木笛、直笛)已经成为一个包含超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等不同大小、不同音高的完整乐器家族,而竖笛常见定调为C调及F调。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先后教授或将学生分组后分别教授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C调高音竖笛及F调中音竖笛的指法,而后再根据学生的气息水平和手指条件等将学生分配去演奏超高音、次中音及低音竖笛,从而进一步组件竖笛套笛乐团。宁波市海曙区邵飞波老师在其论文《浅谈竖笛乐团的组建与训练》(2021.2)中不仅提到了竖笛的教学方法、学生激励以及家长沟通问题,同时也对套笛乐团各声部的配置及吹奏各声部乐器对学生的一些基本生理要求做了一定描述,如次中音竖笛各孔的间隔比较大,需要选择手较大的学生;低音竖笛对气息要求较高,需选择肺活量大的学生;而高音及超高音竖笛主要担任旋律部分,需要选择演奏技能娴熟,表现力突出的学生。[3]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主任朱则平老师的说法:“基础音乐教学应该走向‘器乐化”,而且我国现行音乐课程标准及艺术课程标准都明确要求开展以竖笛(直笛、木笛等)为主的器乐教学,现行音乐及艺术教材中都安排有竖笛的教学内容。[4]高校通识器乐课程虽然面向群体为成年人的本科生,有着较好的认知能力和其他专业知识水平,但就音乐素养及音乐实践能力而言,他们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故高校的通识音乐课程完全可以借鉴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中的思想和方法。

另外一个合适的课堂乐器案例为陶笛。陶笛(Ocarina)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吹管乐器,现代陶笛的雏形曾在中国及南美等不同文化中出现。近年来,由于大量影视和游戏音乐中使用陶笛,这种乐器浑厚悠扬的音色、简便的指法和演奏方式也开始受到许多从事音乐普及教育的音乐人的关注。国内市面上常见为十二孔陶笛,能演奏十三度音内的半音及全音,其中全音指法相较于竖笛而言更加直观简便。此外,常见中音C调陶笛音域较高音竖笛低一个八度,相较于高音竖笛而言音色更加柔和,更适合集体教学。三百元以内的售价使得陶笛也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施虹老师在其论文《小学音乐课堂中套笛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思考》一文中针对陶笛在集体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推广、学生选拔、基础训练、乐理教学以及曲目学习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4]对于具备西洋管乐专业演奏能力的教师而言,学习和准备竖笛、陶笛等课堂乐器教学素材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学容易出成果,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而如今网络上也存在许多适合陶笛、竖笛演奏的曲目伴奏,后续还可以以社团的形式继续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

综上所述,通识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识器乐课程作为通识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但也在不断尝试探索中。本文结合了国内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分析了非艺术类高校通识器乐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包括降低课程难度、选择更廉价且上手难度较低的课堂乐器等。这些解决思路虽然还存在一些实施上的难点,但值得高校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探讨和尝试。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相信通识器乐课程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音乐文化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通识教育视域中高校音乐公选课个案调查[D].河北师范大学,2017:27-28.

[2]彭程,王宵.基于“学分制”与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的通识课程新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6(12):34-40.

[3]邵飞波.浅谈竖笛乐团的组建与训练[J].音乐天地,2021(02):24-27.

[4]龚国毅.中音直笛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2.

[5]施虹.小学音乐课堂中陶笛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思考[J].北方音乐,2020:85-87.

[6]朱艳.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艺术团美育[J].美与时代,2018(02):61-62.

(责任编辑:庄   唯)

猜你喜欢

美育
美育之声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别让体育和美育沦为一纸空文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孟宪承演讲《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