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强首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

2023-04-29吴宝新

前线 2023年10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乡村振兴

[摘要] 农业科技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坚持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高质量科研成果助力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 农村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322.1;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10-0064-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进入新时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打造首都农业科技创新主阵地,先后获得各类知识产权6100多项,标志性成果累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近1200亿元,为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坚持集聚资源,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为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确定了农业生物遗传育种,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贮运、加工与营养健康,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5大研究领域和27个主要研究方向,不断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集聚资源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奠定扎实基础。

做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把提升基础研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全院科研人员产生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目前,西瓜基因组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大白菜、桃、玉米等作物重要农业性状解析、作物表型组学机理等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各类权威期刊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50余篇,近10年高被引论文75篇,位列全国省级农业科学研究院所首位。

瞄准卡点难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近年来,通过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率先构建西瓜基因编辑技术,首次成功创制西瓜单倍体诱导系;构建国际领先水平的12种碱基自由编辑技术平台,玉米育种效率从3%提升到20%;构建具有自主产权、不依赖基因型的玉米转基因新技术,并对企业进行技术转让;研发出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装备,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现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农作物DNA标准指纹库,服务于国家种子质量监督、区试品种把关、审定登记品种清理、品种权保护等工作。

学科交叉融合,培育科技进步增长点。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促进育种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研制出国内领先的作物育种信息化平台——金种子育种平台,被包括隆平高科、垦丰、德农和圣丰等大型种企在内的400多家企业与科教育种单位广泛应用,成为国内在线客户最多的商业化育种云平台。其中,品种试验平台成为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用工具。推进基因组与表型组学科融合,在作物表型组大数据获取解析技术与装备领域取得突破,研发出玉米果穗考种机及多种作物表型平台,核心技术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坚持围绕大局,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坚持服务于国家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于首都乡村振兴,打造首都农业科技创新主阵地。

重视种质资源,弥补育种创新短板。农作物种质资源不仅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芯片”,更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保存着7万余份各类农业种质资源,建有“国家果树种质北京桃、草莓圃”“农业部玉米原种基地”“国家级北京名优鱼类良种场”“北京油鸡资源保种场”4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2021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重点建设了北京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百合种质资源圃以及北京油鸡保种场,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为支撑“种业之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种质资源基础。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撑“种业之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1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启动“11158”种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按照现代种业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培育了一系列重大新品种。如,“京秋3号”大白菜成为我国北菜南运最大品种,占华北和东北市场份额40%,是我国唯一种植超过1000万亩的蔬菜品种;“京欣2号”西瓜成为我国保护地主产区第一大品种;适合越冬温室种植的西葫芦新品种“京葫36号”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MC670”在新疆创造了亩产1663.25公斤的我国玉米高产纪录;育成桃、葡萄、草莓、樱桃及砧木等新林果品种157个;杂交鲟新品种“京龙1号”是我国第一个食用鲟鱼新品种,也是北京市培育的第一个经过全国水产良种审定的鱼类新品种。现在,新品种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玉米品种京科968的培育与应用”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种植千万亩以上,累计种植近2亿亩;“西瓜优质分子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成果获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和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主产区累计推广1050万亩,同类品种市场占比超40%,带动农民增收超50亿元;“优质特色鲜食糯玉米系列新品种培育及应用”成果获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推广累计1.05亿亩,种子销售额52.75亿元,经济效益超500亿元。

科技助农兴农,服务首都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京郊建成了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试验站、专家工作站、北京科技小院、示范基地四位一体的农技示范服务模式,专家对接服务基地超过300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服务京郊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广新品种434个,新技术、新成果112项,建立示范区和试点100多个,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示范面积超过50万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普通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西甜瓜、大白菜等品种已成为郊区的主导品种。全面融入北京市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规划引领、科技导入、示范带动、精准对接”的科技帮扶模式,实现对接低收入村户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提前达标,一对一精准对接帮扶村超过280个。

推动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6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牵头成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7年来,联盟成员已发展到78家,建立了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发布了《京津冀农业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目录》,打造了分支联盟、京津冀联合实验室、天津市智能农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团队等20余个区域创新平台。在2023年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大会上,联盟展示创新成果359项。同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整合科技资源,累计在京津冀三地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30余个,项目经费超4.5亿元,构建起“京津研发、河北中试,就地转化、率先推广”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京津优质蔬菜新品种和最新科研成果在河北的落地转化。

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为指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正不断深化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

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航空应用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蔬菜种质改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同时还建设了7个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与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17个国家的23个科研院所、大学及1个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通过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有效提升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了农业科技对外影响力。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输出。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主培育的农作物品种及蔬菜良种正不断输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京科糯2000”成为越南糯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占越南糯玉米总面积67%;杂交小麦系列品种在巴基斯坦示范种植近万亩,在乌兹别克斯坦表现优异,被评价为“近十年表现最为优异的品种”;叶根菜类、瓜类、茄果类等蔬菜良种分别在越南、俄罗斯、土耳其、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国家实现产业化推广,年出口种子150万公斤以上,直接销售额累计超过1100万元。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近10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举办国际、双边、港澳台会议61场,承担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35项,经费超7000万元。同时,鼓励科研人员访学交流,并通过多种渠道举办对外培训。近3年来,8位专家参加了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家禽养殖和蔬菜种植培训,2位专家参加了利比亚无土栽培培训,多名专家参加了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举办的国际培训,选派专家参与2019年和2023年赴柬埔寨的技术援助,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年轻优秀科研骨干脱颖而出。2023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入选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首批农业涉外培训合作交流点。

坚持党建引领,充分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组始终坚持“围绕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2019年制定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提升农业科技“党建篇”工作方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院党组制定了《巩固农业科技“成果篇”工作方案》《提升农业科技“京郊篇”工作方案》和《提升农业科技“协同篇”工作方案》,整体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科研创新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坚持全链条培育人才。院党组以建强组织、配强班子、用好干部、集聚人才为发力点,系统谋划布局人才工作,相继出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关于加强“十四五”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选育用管”和“引育聚用”两个方面打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全链条培养政策组合拳。从青年科研人员到优秀青年人才再到杰出科学家,从青年后备干部到科级干部再到处级领导干部,院党组分层分类进行科学遴选和针对性培养,形成了具有农科特色的人才工作体系,涵养了识才、爱才、懂才、聚才、用才、兴才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现在,全院已有540余人次被授予各类人才称号,拥有院士1名、北京学者5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正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农业科技发展新机遇。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院党组积极落实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定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将成果转化和技术开发等收益的70%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同时,院党组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渠道:既可以通过北交所挂牌转让,使科研成果走向市场,2019年第一次实现农业新品种权挂牌转让;也可以通过科企合作方式促进成果转化,如成立“1+N”玉米重大品种开发联合体促进产业化;还可以依托公司化运作,让科技成果持有者通过知识产权入股方式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重大成果,院党组制定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不断提升全院人员科技创新能力。同时,院党组配套出台了《科技企业管理办法》,规范兼职审批,有效提升兼职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促进院属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6).

[3]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31).

(作者简介:吴宝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 /陈   宁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