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届“学院摄影奖”部分摄影类获奖作品

2023-04-29

数码摄影 2023年5期
关键词:摄影记忆情绪

《实验山水》

创作者:冯铉淇

作品阐释:“山水”本是书画中的概念,山水的“意象”,使得绘画突破了摹写、记录和叙事的局限,从而让绘画具有气韵、意境和精神性,使得绘画可以抽离时间而产生共时性,在纸张上呈现出意象中的山水。通过对摄影的感光乳剂进行干预,我调整了照片的显影过程——让照片在显影的过程中,其原本内在的时间和空间被重塑,并在相纸上呈现出意象中的山水。

《度量值:154m?》

创作者:何天儒

作品阐释:人们常对自己居住过的空间有着特殊的记忆。故地重游的过程类似童年时期的侦探游戏一般的体验,那些可被观察、触摸甚至嗅闻的痕迹往往会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对我来说,这非常有趣。照片中的绿色激光由水平仪发出,它被用于我家搬到新房后的装修阶段。这种完全基于自然规律的光线让我受到启发。它坚硬、准确、甚至过于理性。

当这条光线成为我思绪的某种表征,介入我过去居住的空间时,它就显现出了与这个空间的特殊互动。

在夜晚,我把水平仪放进无人的房间。随着光线在各种物体上游走,呈现出微妙的变化时,各种梦幻的场景开始瞬间在我的脑海中翻腾,我试图用房间里剩余的东西来复现那些场景,并且我笃信,那些由坚硬光线激起的温暖的、老旧的、亲切的感觉总会在底片上留下些什么。

《美好时代》

创作者:赵之铭

作品阐释:《美好时代》是我在钱塘江边拍摄的肖像系列作品,作品采用方画幅的胶片拍摄。

我在江边长大,在江边拍照于我而言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在拍摄肖像前,我会先征得拍摄对象的同意,并听听他们的故事——这个过程让我的照片从猜想和侵入转为平等的交流,也是自己痴迷之处。

拍照时,我认识了一对河南夫妇,他们年纪都很大了,但为了补贴家用还是坚持摆摊。拍摄期间,我们几乎每天见面,彼此熟悉之后,我便称他们爷爷奶奶。某天,他们的儿子来帮忙,我于是借机提出给他们拍一张全家福,但爷爷却不同意,所以只好给母子二人拍摄。我当时很不理解这个事情,因为那原本可以成为一张不错的合影。后来,我发现他只是不喜欢拍照而已,我也没有深究原因。在我的理解中,原因是在摄影之上的,对他而言,我的不拍摄是一种尊重,而尊重是我作品的前提。

我拍摄的人中也不乏本身爱好摄影的人——有些甚至是专业的。例如一对露营的情侣,女性在人像摄影机构工作,拥有专业的摄影技能,但是他们仍然信任我的相机。她那直视相机的勇敢,自信而平静的眼神抓住了我——我被其打动了,自己的眼睛被取景框中的她牢牢吸引,甚至都来不及关注画面的其他部分。这张照片——或者说拍摄的过程,让我确信了自信之美,且这种美是可以通过肖像照片来传达,这也是作品“美好时代”之名的由来。

《像石头一样》

创作者:郑洁星

作品阐释:《像石头一样》这个项目是我对于身体的探索,以及对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思。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被迫待在家中无法外出。

由此为契机,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状态,并从中得到了灵感,比如穿衣服和照镜子。在想象的帮助下,我开始尝试把自己与家具以及周围的环境融合起来,享受人工创造带来的体验。

我将身体作为来源于不同场景中的人的雕塑,试着去探索人是如何与环境发生互动的,并通过“摆姿势”的方法融入到场景之中。在此基础上我也尝试借助其他事物来模拟人的形象,试图通过制造的场景来模糊身体、物质以及环境之间的界限,演绎人与环境之间最原始的样貌和情感的联系,并希望观者在体会画面荒诞感的同时,也可以反思自身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如何淹没一棵树》

创作者:李翰原

作品阐释:作品《如何淹没一棵树》是关于“家庭情绪记忆”的一次探索。

“情绪记忆”是1894年法国心理学家李波特(Théodule-Armand Ribot)在自己的《情绪记忆研究》一书中提出的的理论。情绪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情感元素,它主导了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记忆——而记忆同样是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年轻一代人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我们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越来越想要脱离原始的“家庭困境”——父母总是将高度的期望以及宣泄的情绪给予我们身上,我将这样的“困境”称为“情感藩篱”。这组作品的初衷仅仅是个人情绪的宣泄和对于个人存在的思考,随着项目的深入,个体、父母、家庭与家族的情绪记忆再次涌现。我将情感通过观念摄影的方式解构,并将抽象转化为具象的物件加以呈现,从而有别于传统家庭影像的方式,将亲情纽带进行抽象地表达。

在这样一次次的对于情感的解构与重组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回了属于亲情的情绪记忆,从而思考:我们并非需要逃离这样的“情感藩篱”,重点在于我们该如何从其中捕获亲情的记忆,由此获得我们所需的情感力量。

《家谱》艺术行为的阐述:《家谱》是一次行为的尝试,通过反复书写母系家族与父系家族的姓氏,使大脑达到语义饱和的状态,控制神经则产生抑制反应,让我对这两个字产生抗拒。姓氏在大脑中逐渐分解,就像自己的家族和情绪记忆在逐渐离析,这两个字的意义和记忆在反复书写的情况下,不知不觉间便变得模糊。但书写结束后,整面的姓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又能够唤起自身的情绪记忆。

《黯放》《阑夜》

创作者:李玟玟

《黯放》作品阐释:这是一场关于光——可见与不可见间——的生发、探索与表达。红外光溢出肉眼能力的边界,塑造出的景象像是在另一个时空切面回归众生的平等,移除了色彩后的繁花褪去了艳丽的姿态以能量的形式集结于此,并被赋予了新的视觉感知,由此,再负像后的图像呈现出诸多世间不存在的黯黑植物,可黑并非极致。“黯”宛若一个微弱的光界,万物在此浸浴,等待,交融。

如果没有光,作品似黑墙一般,当光穿过这层透明的介质,其所承载的繁密花景漫射入眸,视线集中于光汇之处,凑近花形才可显露。如花的暗语,需要以光为指引,随着人的行走与折返才能尽观画面的所有细节,沉浸梦入一场与世隔绝般的盛放花园。在现与隐之中,从理性走向了精神性,从有限走向了无限。

《阑夜》作品阐释:日光洒落,抚摸花肌肤的每寸,红外下的植物通体洁白无瑕,造就了乳般纯净的姿态,如彼岸之物完美充盈,褪去了浮华色彩却一无所失,如阑夜下目力无法触及之处,植物悄然蔓延,生长,皈依于自然的怀抱。

《如果我有罪》

创作者:韦锦春

作品阐释:母亲在自己到家的前一天,被父亲家暴了,她被追着打倒在地,而奶奶也被父亲扇了耳光,差点摔倒。到家后,我气疯了,便把父亲摁在墙上质问,但他仍然在狡辩,还在对奶奶进行挑衅,我便连续扇了他几个耳光,直到家人來制止自己。说来很讽刺,那个时候自己竟然成了父亲那样的人,用他的那种错误的方式去惩罚他的错误——于是,我变成了他。我们都需要赎罪。

家庭暴力是一个不能忍受的家庭问题,如果说父亲的暴力行为可以确定无疑地被定罪,那么,自己对父亲的家暴行为所做出的“惩罚”,也使用了暴力的手段,那么自己是否也应该被“定罪”呢?

用暴力制服暴力,一方面可以说是对暴力的惩罚,另一方面却又发生了新的暴力行为,这是极度自相矛盾的一种方式和结果。当我们在面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时候,以何种方式处理是正确的?何种方式是错的?是应该用以暴制暴的方法来威慑家暴的父亲,还是寻求别的办法……

《马列维奇的元宇宙》

创作者:闫语璇

作品阐释:摄影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于现实世界的精准描绘了。数字技术的利用、AI算法的加持,以及虚拟成像技术的参与……它们改变了传统影像的本质,在影像的控制上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从而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可以重新构建客观的时间与空间、视觉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制造出拟真的效果。本组作品将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的绘画作品进行解构,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重组,在保留观者视觉上对影像真实感知的同时,构建了绘画当中的时间与空间。

猜你喜欢

摄影记忆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情绪认同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