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动态、主体与研究趋向
2023-04-29杨玉珍闫佳笑
杨玉珍 闫佳笑
摘 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本文以1978—2021年CNKI收录的“农户和现代农业”“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为主题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信息挖掘,从时空分布、研究动态、知识图谱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2018年以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的相关研究呈爆炸式增长,研究受政策影响较深,预计未来的研究热度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学者之间合作程度不高,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缺乏深度合作,未形成显著的科研群体,制约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研究的精细化发展方向。研究内容涵盖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社、家庭经营、规模经营等,研究热点高度相似,这是由我国小农户大量、长期存在的现实所决定的。因此,应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系统研究,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小农户自身禀赋等差异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多元路径的衔接组合,带动小农户走向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小农户;现代农业;CiteSpace;知识图谱
作者简介:杨玉珍(1984—),女,河南新乡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乡融合等相关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08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JY126)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23)02-0064-07
收稿日期:2022-03-05
一、引言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仍有2.0743亿农业经营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仅398万户,规模经营户占比1.92%,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现实。据农业农村部分析,2020年经营规模为50亩以下的小农户仍有2.2亿户左右,所经营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0%。到2030年,小农户仍将有1.7亿户,经营的耕地面积约占70%,2050年我国实现全面农业现代化时,小农户仍将有1亿户左右,经营的耕地面积约占50%[阮文彪:《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经验证据、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1期。]。因此,小农户大量、长期存在的现实决定了必须引导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也是我国“半城镇化”和“农业兼业经营”的现实决定的。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4%,全国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3.76亿,3.76亿中绝大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保留土地、兼业经营、可进可守是进城务工农民以及小农户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满足了城市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又缓解了城市人口压力,既输出了农产品,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又推动了城镇化工业化,维护了社会稳定[冀名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农业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三次动能》,《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3期。]。因此,小农户也被比喻为现代化过程中的“压舱石”和“蓄水池”[贺雪峰,印子:《 “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2期。]。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诚然,现代农业必然会提出规模经营的要求,需要改变小农户小块土地经营现状。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对科学的累进的应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12页。]因此,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路径。
但针对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比较薄弱,能够反映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动态、主題与研究趋向的综述性成果有限。鉴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计量可视化软件,对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量化分析。
二、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作为当前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的计量工具之一,通过对关键词、作者、机构、被引文献、被引作者、被引期刊等信息的挖掘和分析,能够了解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前沿和发展趋势,客观、全面地揭示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考虑到中国的小农户问题具有本土性和异质性,论文主要使用CNKI数据库进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采集。考虑到“小农户”与“农户”界定的不清晰,我国学者研究“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文章,很多指的就是“小农户”。因此,论文分两步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首先以“主题1=农户和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为检索条件进行高级检索,进行计量分析;其次,在“主题2=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为检索条件进行高级检索,文献类型设置为期刊,时间跨度设定为1978—2021年,期刊来源类别设置为北大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CSCD来源期刊。主题1共得到相关文献1458条,主题2共得到文献373条,分别作为样本数据,采用CiteSpace5.1版本进行分析。
(二)文献的时空分布
1. 时间分布。时间分布体现在年度发文数量及其变化上,反映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受关注程度。从检索结果看,农户和现代农业研究的相关文献从1992年开始出现,但2006年(含)之前,每年文献数低于20篇;2007—2018年,农户和现代农业研究的期刊论文进入快速增长期,2018年相比2017年,增长53篇,增幅115%。2019年进一步突破为170篇,增幅71.71%,农户和现代农业研究的期刊论文进入爆发期。由图1(b)可知,2001年出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研究,但2001—2017年发文量一直处于低速发展时期,年均发文量1.47篇。2018—2021年共计发表文章348篇,占近20年发文总量的93.3%,其中2019年发表文献121篇,2020年发表文献113篇,达到近20年发文量的高峰。2018年至今研究文献呈爆炸式增长的趋势与国家政策导向紧密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从而掀起了学术研究的热潮,写作和审稿周期的存在使得2019年和2020年成为发文高峰。从预测趋势看,该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保持较高的热度,仍然是关注的焦点。
2.空间分布。合作共现图谱可以用于辨析该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者,识别学者之间的合作强度。主题1“农户和现代农业”、主题2“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分别见图1(a)、图1(b),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节点越大说明该作者发表文献数量越多,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状况,连线越粗,交叉越多,说明该节点作者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强度越高。可以看出,孔祥智、姜长云、芦千文、赵晓峰、罗必良等作者发文数量在两个主题下均排名靠前,这表明“农户和现代农业”研究领域发文量靠前的专家也非常关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这一研究主题,再次证明我国“小农户”与“农户”界定不清晰,学者研究“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文章,很多指的就是“小农户”。除此之外,也存在发文数量不多但发文质量很高的学者,比如,陈军亚[陈军亚:《韧性小农:历史延续与现代转换:中国小农户的生命力及自主责任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张露和罗必良[张露,罗必良:《小农生产如何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来自中国小麦主产区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18年第 12期。]、高晶晶、彭超和史清华等学者[高晶晶等:《中国化肥高用量与小农户的施肥行为研究:基于1995-201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发现》,《管理世界》,2019年第10期。]。总体上,已有不少学者开展此项研究,但高产作者数量不多,且作者之间合作程度不高,高产作者周围尚未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研究团队,会影响该研究的精细化发展。
科研机构合作共现图谱反映了研究机构的重要性以及相互间的合作程度。由图2(a)(b)可知,主题1发文较多的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主题2发文较多的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表明这些机构是该研究方向的代表性机构,研究潜力较强。此外,“农户和现代农业”发文量前十的机构中,有6个机构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主题下发文量依然排名前十,表明关注“农户和现代农业”研究的机构也同样对“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研究力度较大。对研究机构进行细分发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中,高等院校有8个,科研机构有2个,这10个研究机构共计发表论文241篇,占总发文量的16.53%。“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中,高等院校有4个,科研机构有6个,其中有3个属于高校科研机构,这10个研究机构共计发表论文116篇,占发文总量的31.10%。这表明涉足“农户和现代农业”“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研究机构主要以高校为主,科研机构相对较少。此外,图谱中大多数机构以点状的形式分布,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表明研究缺乏机构间的合作,各机构研究分散,并未形成显著的科研群体。
(三)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关键词是文献核心思想和内容的高度凝练,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关系及其强度分析,形成研究热点,得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a)。图中主题1“农户和现代农业”共生成276个节点、470条连线,(b)主题2“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生成节点79个,连线112个。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每一条连线代表一个关联关系。图3(a)主题1图谱中,“现代农业”的字体与节点圆圈最大,频次最多,中心性最强。图3(b)主题2的图谱中,“小农户”的圆形面积最大,表明出现的频次最高。但这可能是因为检索的关键词包含“现代农业、小农户”。通过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研究热点,主题1“农户和现代农业”去除检索包含的关键词后,排名前十五的有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三权分置、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机衔接、家庭经营、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小农经济,这些是该研究方向的热点。图3(b)主题2“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去除检索包含的关键词后,排名前十五的有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衔接、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生产托管、土地托管、小农经济、合作社、家庭经营、规模经营、农业转型、农村改革、组织化,这些是该研究方向的热点。二者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有10个,如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衔接、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小农经济、合作社、家庭经营、规模经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还关注农业生产托管等,“农户和现代农业”还关注三权分置等。总体来看,“农户和现代农业”和“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研究热点非常相似,这是由于我国小农户大量、长期存在的现实决定的,要实现农户走上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引导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关键词的中心度指标代表其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具有高中心性的节点与其他节点联系较为紧密,代表着一定时期内核心的研究主题,也是连接不同研究主题的关键节点。参考学者已有研究,中心度大于0.1的节点为关键节点[陈悦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2期。]。本文对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进行筛选。如图3(a)主题1所示,关键词中心性大于0.1的有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图3(b)主题2中,关键词中心性大于0.1的有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衔接、农业生产性服务、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托管、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可以发现,两个主题中最强的两个关键节点均为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中心性高达0.4,这表明,“农户和现代农业”“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研究,无论是何种衔接模式,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此外,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关键节点,连接着“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各个不同研究主题,这源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現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突现主要反映了研究的新兴趋势及相关领域在时间轴上的活跃程度。在研究主题“农户和现代农业”中,“兼业农户”在1992年开始突现,“小农户”在1993年开始突现,持续时间均在10年以上,这表明,关于农户身份的研究,如“兼业农户、小农户”,从20世纪90年代就被学者关注并成为研究新趋势。2010年之前,“农户和现代农业”研究新趋势主要为产业化经营、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社,2010年之后,研究新趋势主要为三权分置、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化、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城镇化、有机衔接、乡村振兴。对比发现,2010年之后突现词持续的时间短于2010年之前,反映出“农户和现代农业”新兴热点主题越来越多样化。此外,“有机衔接”一词2018年开始突现,持续至2021年,表明近三年学者关注农户和现代农业之间的衔接,成为研究热点并将持续。
2.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基础上,利用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在聚类图谱中,模块值≥0.3表明该网络适宜聚类,平均轮廓值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该网络聚类效果越好,一般大于0.5表明该聚类结果可以接受[陈悦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2期。]。主题1的Q值=0.5641,主题2的Q值=0.6133,均大于0.3,表明网络结果显著,聚类效果较高。S值分别是0.5642和0.8809,表明该聚类阀值选取合理,结果具有可信度。挖掘每个聚类下的主要关键词,得到表1。表中每个聚类的平均轮廓值都在0.6以上,表明聚类效果较好。
结合聚类标签下关键词,主题1聚类和主题2聚类具有一致性,论文主要对主题2“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聚类进行梳理。聚类#0的标题为家庭农场,该聚类下主要关键词除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联盟之外,多与土地流转、土地集中、土地规模经营有关,因此将这类聚类下热点主题概括为土地规模经营和合作经营;聚类#1的标题为乡村振兴,该聚类主要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将这类聚类下热点主题概括为产业化经营、服务规模化经营;聚类#2的标题为三产融合,主要聚焦于农业产业链、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方面,因此将这类聚类下热点主题概括为服务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聚类#3的标题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该聚类主要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组织化、农业机械、农业市场化、产业链延伸等,因此将该聚类也概括为服务规模化经营;聚类#4的标题为统分结合,主要涉及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经营体制、农场基本经营制度、利益联结、利益分配等方面,主要是衔接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聚类#5的标题为现代农业,主要涉及衔接机制、第三条道路、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农业等,热点主题是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机制和载体;聚类#6是纵向一体化,主要涉及农产品流通、农民合作社、组织模式、生产关系、组织化程度,主要对应产业化经营和合作经营的路径。
将以上6个聚类进行合并,结合研究热点词汇及分布,实践中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主要有三条发展方向:第一是小农户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衔接现代农业。这一方向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但并非土地规模越大,经营效率越高。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开始探讨规模经营的最优点,即适度规模经营论,认为适度规模经营是将小农户引领到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有效途径[贺雪峰:《论农地经营的规模:以安徽繁昌调研为基础的讨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二是小农户通过服务规模化经营衔接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的路径集中在服务型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等模式上。服务型专业合作社主要功能是为成员提供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服务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土地托管以农户自愿加入和退出、自主选择服务为原则,在不改变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由托管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物资供应的一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管珊:《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与演化的多重逻辑:基于土地托管模式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三是小农户通过合作化下的产业化经营衔接现代农业。这一路径主要包括“小农户+合作社”“小农户+龙头企业”“小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小农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小农户提质增效,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需要指出的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服务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发展方向并非完全独立、界限明确,而是存在相互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比如,土地规模化中伴随着服务的规模化,土地规模经营的主体需要购买社会化服务,服务规模化经营的供给主体也需要土地的集中连片,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在更大范围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产业化经营中有小农户与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等各种主体间的合作,产业化与合作化密切联系。
三、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CiteSpace对“农户和现代农业”“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主题进行文献计量,结合文献阅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2000—2016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研究一直处于低速发展时期,2017年后研究呈爆炸式增长,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等国家战略部署直接相关,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研究依然会保持较高的热度。第二,“农户和现代农业”研究领域发文量靠前的专家也非常关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这一研究主题,且很多文献中“农户”指的就是“小农户”。“农户和现代农业”发文量前十的机构中,有6个机构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主题下发文量依然排名前十,两个主题的研究机构均以高校为主,科研机构相对较少。有不少学者和机构开展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的研究,但学者之间、机构之间合作程度不高,研究相对分散,未形成显著的科研群体,制约该项研究的精细化、深入发展。第三,“农户和现代农业”和“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共同的研究热点有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社、家庭经营、规模经营等,两个主题下研究热点非常相似,这是由于我国小农户大量、长期存在的现实决定的,要实现农户走上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引导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第四,土地规模化经营、服务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发展方向。這三条方向并非完全独立、界限明确,而是存在相互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
因此,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衔接机制。虽然,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是一个动态过程,其间自然有小农的离农和退出,但研究对象应该始终聚焦于存量的小农户,而不是退农或转化后的“异化小农户”。诸如土地规模化衔接是以小农户的消亡和退农为前提的,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后小农户已经发生了转化,变成了家庭农场或者专业大户,研究对象在土地规模经营前后已经由“小农户”变为“大农户”,未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衔接研究应注意研究对象在“小农户”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间转换或混淆。其次,小农户内生“禀赋异质性”的研究有待加强。自身禀赋异质性直接决定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方向和路径,需要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小农户家庭特征、户主特征、土地特征、专兼业程度、收入结构等禀赋差异,形成禀赋异质性下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内在机理与路径的系统研究。可以构建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分析路径。在小农户内生禀赋异质性以及要素市场外部环境双向作用下,强化小农户的要素配置机制。同时,要求与之对应的生产经营模式,要求对应的要素投入结构,进一步根据小农户禀赋异质性进行要素市场培育和引导。再次,要重视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中要素配置微观动力机制及要素间互动关联。现实中,小农户面临的是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多要素的联合决策,但仅少数文献关注了农户劳动、土地、资本三要素配置关系和互动。未来应更多地关注小农户多要素投入中的匹配、替代和组合机制,进而研究其经营模式选择及衔接现代农业的不同路径与组合。从次,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系统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小农户播种、收割等农机使用、除草、施肥等生产环节的需求和供给,还要分析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农业信息、金融保险、产品流通、加工销售等产前和产后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及供给,进行需求和供给的匹配研究。最后,进行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效果的实证分析和反事实推断。可以选择内生转换模型(ESRM)拟合出禀赋异质性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行为决策方程和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收入方程;基于自然状态下的分组实验,估算小农户在衔接现代农业和不衔接现代农业两种情景下处理组的平均效应ATT和控制组的平均效应ATU;比较现实中不同区域衔接现代农业的农户组在不衔接条件下的收入和未衔接现代农业农户组在衔接现代农业条件下的收入变化。同时,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实践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小农户自身禀赋等差异,因地制宜地进行衔接路径的选择和多元路径的组合,真正带动小农户走向农业现代化。
Study on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Trends, Themes and Research Trends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Yang Yuzhen,Yan Jiaxiao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l link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for advanc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collected by CNKI from 1978 to 2021 on the topic of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and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for information mining.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research dynamics, and knowledge maps. The finding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since 2018, predominantly influenced by policies. This trend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However, scholars cooperation is not optimal,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mainl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th limited in-depth cooperation, leading to a lack of significant research groups hindering expansion. Research topics cov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forms of agricultural operators, land circulation,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services, cooperatives, family management, and scale operation, have shown similar interest. This similarity exists 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small farmers in China.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the pre, mid, and post-production linkages, tak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and small farmers endowments into full consideration. The adoption of multiple linkage methods should be employed to support a seamless transition of small farmers towards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small farmers;modern agriculture;citespace;knowledge graph
[責任编校 陈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