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职业认同危机与纾困

2023-04-29石绍庆黄日暖江桂珍

关键词:自媒体融媒体

石绍庆 黄日暖 江桂珍

[摘 要]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平台媒介、竞争模式、话语体系等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如何培养质量合格、数量足够又愿意为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奋斗终生的优秀学术期刊出版人,是摆在学术期刊出版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融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职业认同常常出现角色矛盾、身份焦虑和本领恐慌等现实危机,需重新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主动纾解职业认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压力。秉承正确的价值引领,增加编辑主体职业责任感;尊重学术期刊编辑劳动的特殊性,提高编辑的社会成就感;重视发展专业能力,找到职业发展的进步方向感;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为编辑发展提供足够的组织支持感。

[关键词] 融媒体;学术期刊编辑;职业认同危机;纾困策略;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3)02-0090-05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平台媒介、竞争模式、话语体系等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所谓“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把那些既有共同点又有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融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1]较之传统的纸媒传播模式,融媒体传播模式具有时效性、交互性、多维性等特点,这为学术期刊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质量合格、数量足够又愿意为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奋斗终生的优秀学术期刊出版人,是摆在学术期刊出版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强化和培育职业认同,则是培养高素质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重要举措。

一、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树立高度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现代职业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概念,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律师、警察、医生、教师等专业化特征鲜明的职业主体的建设之中。作为一项自主性极强的文化创构活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创造性特征,当然编辑主体也存在职业认同问题。

(一)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主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及内心归属的一种心理倾向。职业认同是一种心理状态,反映着个体对所从事职业持积极心向的兴趣、态度、理念、作风和价值观等,带有鲜明的肯定性色彩。职业认同也是一个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职业的热爱与坚守,是在对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前景,以及对职业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有一定主观判断和积极认可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认同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从业者对事业的忠诚度、进取心和职业热情。

(二)学术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内涵

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是指对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有理性而深刻的认识,并能主动通过编辑实践活动完成职业使命的心理倾向,是学术期刊编辑主体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职业道德来看,要做到能够不为名利所惑,为学术传承与学术繁荣尽职尽责;从职业态度来看,要能够做到热爱编辑工作,主动作为,无怨无悔;从职业过程来看,要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地坚守编辑岗位,忠于编辑事业发展。

(三)职业认同对学术期刊编辑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术期刊编辑有无职业认同以及职业认同度的高低,不仅影响着编辑主体的职业素养建构、职业成就高低,而且还事关编辑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及出版物质量的优劣 [2]。加强职业认同研究不仅有利于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促进其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也能够培养其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职业认同是职业选择的定向因素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确认和肯定,是个体职业选择的定向因素。学术期刊编辑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学术背景,要么是博士、硕士毕业,要么自身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如此“高出身”的学术人才,如何才能安贫乐道、甘于做编校工作呢?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是职业定向的认知保障。编辑职业认同度高,意味着编辑主体对编辑工作所投入精力的认可,以及对于学术出版活动意义和价值的肯定,从而使学术期刊编辑获得事业尊荣感和自我实现感。只有如此,编辑才会协调自身的工作态度、兴趣、理念和价值观、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编辑工作,编辑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才会更加顺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会更高。

2.職业认同是职业意志的调节因素

职业意志主要是指个体在履行工作过程中遭遇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工作态度和对职业的坚守。不同职业认同程度的编辑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品质也是不同的。有的编辑因为热爱编辑职业,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且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积极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相比之下,职业认同度低的编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大多采用逃避和应付的策略,甚至会考虑改行从事其他职业。学术期刊编辑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才能站在一定思想高度上来思考和处理编辑出版工作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从一时一事的眼前利益中摆脱出来[3],排除外界干扰,把编辑事业作为一生无怨无悔的追求。

3.职业认同是职业发展的激励因素

一个人的职业认同往往能够对其专业能力的掌握和提升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学术期刊由于出版内容的先进性较强,对编辑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术期刊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不仅落实在选题、组稿、策划等内涵建构上,也贯穿于装帧、设计、营销等外部环节中。对于职业认同度较高的学术期刊编辑来说,既然选择为这一事业奋斗终生,自然会为满足这一职业的学术和出版要求,充分做好完备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建立多学科、全方位、立体型、多维网络的职业发展体系。同时还要树立包容开放、追求创新的学习理念,保持发展性和前瞻性的学习能力。编辑只有不断加强主体建设,提高自我修养,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读者和社会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生产出大量优秀的精品出版物。

4.职业认同是职业幸福感的达成因素

职业社会学认为,职业认同是“职业人”做好本职业工作、达成工作目标的心理基础。个体的职业认同程度不同,其追求自我发展和工作价值实现的同一性不同,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不同。较高的职业认同能够提高工作满意度,正向预测自尊和幸福感,降低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职业认同度低,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抱有负面情绪,职业成就感低,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心理负荷严重,进而影响其专业发展。成功的编辑往往都是编辑工作价值感实现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体,他们工作起来常常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职业奉献成为内心执著追求的信念,他们追求自我成长、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坚定性就会更强烈,甚至进入职业发展的无私忘我状态。对于愿意为编辑事业奋斗终生的编辑来讲,在实现工作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职业幸福感。

二、 融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现实危机

传统出版模式下,学术期刊编辑扮演着文化传播“把关人”的重要角色,编辑拥有一定的学术话语权及职业尊荣感。融媒体技术打破了读者、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固有边界,使得文化产品生产的速度加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阅读手段便捷,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空间,也导致向来处于学术重要地位的编辑主体面临着一系列职业认同危机。

(一)角色矛盾:崇高理想与编辑职业的奉献性本质的心理落差

干编辑这一行,有种流行的说法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尽管如此,很多编辑对工作中长期的辛劳和默默的奉献还是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融媒体环境下评估媒体内容的重要指标是阅读量和点赞数,而学术期刊在这方面是难以企及高点的,更谈不上文化产业竞争上的优势。不可否认,在新兴媒体行业中,有很多编辑是多面手,在“流量经济”的大潮中享受着高薪和高级人才的光环,但对于广大学术期刊编辑来说,自始至终都要面对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平凡岗位。学术期刊编辑应保持对自身工作的积极定位和认同,甘于做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奉献性的工作,否则,当高成就满足的期望和低主观情感体验的平衡状态无法协调时,容易改变对职业的认同,产生离職倾向,以期寻找更好的能实现个人成就感的就业平台。

(二)身份焦虑: 编辑责任的个体性与媒体竞争的无序性相比的力不从心

传统出版模式下,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学术知识加工与传播的行为主体,在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促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编辑人员在长期工作中培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也构成编辑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目前,这一模式正经受着数字化浪潮下的出版理念和传播方式的冲击。智能化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以短视频为主的文化产品的数量激增,导致“学术期刊在内容占有上的垄断地位和编辑职业素养较高的优势因大量涌现的新兴文化产品生产机构及其崭新的内容策划、组织和运营模式而遭瓦解。”[4]学术期刊由于融媒体环境下竞争激烈而导致繁重的日常业务和从业带来的学习压力,常常使学术期刊编辑疲于应付,进而怀疑自己学术“把关人”的职业角色。

(三)本领恐慌:编辑素质的不全面性与媒体整合复杂性相比的相形见绌

融媒体时代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变革就是人机整合的趋势逐渐扩大,内容生产的权力因传播技术门槛的降低向掌握智能设备的普通大众乃至智能机器过渡,纸媒的影响力日渐降低,视听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种竞争态势对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栏目策划、编辑校对、组稿约稿等常规技能,还要熟悉智能媒体进行创造性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技术技能。传播方式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的客观现实早已在不同年龄与经历的编辑人员身上呈现出不同的刺激——应激反应。年轻人由于接受新媒体的速度快,能够迅速适应出版岗位的要求;年龄稍长者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度明显落后于青年群体,这往往引发他们工作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对自身能力的担忧。同时,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就业机会时常受到来自于自媒体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人才的潜在威胁,这无疑将引起学术期刊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的“本领恐慌”。

三、学术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纾困策略

在融媒体出版环境下,出版活动竞争更为激烈,编辑劳动更加繁重,编辑素质要求更高,编辑的职业认同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术期刊编辑需重新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主动纾解职业认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增加职业自主性和坚定性,提高职业幸福感。

(一)秉承正确的价值引领,增加编辑主体职业责任感

学术期刊编辑是人类历史上推进精神文明传播不可或缺的职业之一,这不会因为融媒体时代文化产品的海量增长而改变。越是信息爆炸的社会,越需要编辑对泛滥的信息进行过滤,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和加工。伴随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编辑要从传统出版模式中解放出来,成为公众专业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坚守文化传承和推动科技进步的神圣使命,做高水平学术内容的倡导者和传播者,而这一切都需要编辑发挥文化传播活动的主体职能。编辑应依据融媒体时代的出版要求,及时更新出版理念和出版模式,从严要求自己,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丝不苟,甚至进入心流状态,而更新观念、提升能力、乐于为编辑事业奉献的前提是要努力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责任感。

(二)尊重学术期刊编辑劳动的特殊性,提高编辑的社会成就感

社会对编辑工作的尊重、期待、评价、激励等,既是编辑职业选择的参照,也是影响编辑事业成就感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尊荣感和吸引力,激发编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源源不断地吸引优秀人才竞相从事编辑职业,政府和社会应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提高编辑职业的社会认同。政府应从文化振兴的高度承认编辑的社会地位,保障其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学术期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编辑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加强对编辑形象的宣传力度,尊重编辑的劳动价值,转变社会对编辑劳动的偏见,吸引优秀人才“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发扬工匠精神,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认同价值取向,引导编辑敬业乐业;树立先进编辑典型,展现优秀编辑人员的“高光时刻”,为广大编辑真实、全面地呈现编辑队伍中优秀成员高尚的精神风貌;健全和加强编辑工作的社会激励机制,尤其是精神激励机制,通过完善职称制度、奖励制度、荣誉制度等方式,提高编辑人员从事编辑工作的社会成就感。

(三)重視发展专业能力,找到职业发展的进步方向感

学术期刊作为内容产品,具有探索、传承、积累人类先进文化和科技文明的重要功能。在信源多样化和信息传播多渠道性的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竞争优势依然是优质原创的内容要素,内容生产力和内容创新能力依然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融媒体时代,由于文化产品的大量传播,编辑对文化成果的选择、判断、把关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对编辑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要求也更高。作为传承、优化文化和信息的学术期刊编辑,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出版活动,发挥学术素养高、选择判断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引领社会文化传播向高尚、进步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编辑作为人类文化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储备,不断汲取新的信息,掌握新技术,实现传统内容生产与现代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会有助于增加编辑职业的社会认同,提升编辑的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增加专业自信和职业归属感。

(四)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为编辑发展提供足够的组织支持感

学术期刊编辑与自媒体发布者的一个鲜明区别是学术期刊编辑的组织属性,其编辑行为受组织约束并对组织负责。组织满意度是编辑行为与编辑职业认同的中介变量,起双向调节作用,良好的组织氛围有利于提高个体工作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要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作用,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激发广大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一切都要依靠一套合理的体制和充满活力的机制作保障。[5]

主管部门可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政策,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培养机制,健全保障措施,提供发展平台,为编辑专业化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既激励编辑个体遵守职业规范、敬业奉献,积极追求职业理想,又促使编辑之间和谐共处,促进组织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既树立鼓励创新的管理理念,又彰显奖勤罚懒的制度刚性;既通过编辑工作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来改善编辑主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环境,构建和谐的编辑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又激发编辑人员的创造热情,引领编辑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审美意趣,营造编辑群体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同时,管理者需尊重编辑的自主权,赋予权能,实施人性化管理,为编辑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袁玲,余人.融媒体时代出版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J].编辑学刊,2021(4):103-106.

[2]段乐川.论编辑的职业认同及其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2010(5):148-151.

[3]赵光敏.论“昆曲学研究系列”出版的学术意义[J].编辑学刊,2019(4):70-76.

[4]夏德元,刘博.智能媒体时代的出版变局与编辑身份危机[J].编辑学刊,2020(6):6-11.

[5]李又顺.编辑人格建构刍议[J].编辑学刊,2019(1):67-72.

【特约编辑 莫 华】

The Crisis and the Relief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in the Era of Convergence Media

SHI Shaoqing1, HUANG Rinuan2, JIANG Guizhen1

(1. Academic Journal Servi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China; 2. Guangdong Education Magaz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4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financial media, the living environment, platform media, competition mode and discourse system of academic journals have undergone new changes. How to cultivate excellent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ers who are qualified in quality, sufficient in quantity and willing to work for the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industry for a lifetime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front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media,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ten presents realistic crises such as role conflicts, identity anxiety and skill panic. They need to find their own role orientation again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lieve the problems and pressure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rrect value guidance and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of editors, respec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ditorial work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improve the editors sense of social achieve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find a sense of progress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build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sufficient organization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itors.

[Key words] convergence media;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occupational identity crisis; rescue strategy; we-media

猜你喜欢

自媒体融媒体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自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