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试题中思政要素的体现及教学启示
——以2023年全国甲卷为例

2023-04-29任明冈王文生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思政情境

任明冈 王文生

(1.安徽省濉溪中学;2.安徽省淮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遵循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学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充实丰富考查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着力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高考试题将地理学科知识、素养考查、情境和问题设置有机融合,着眼育人的基础上深挖情境素材背后的思政要素,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既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思政元素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一)以农村创新发展厚植家国情怀

《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目前《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之一。“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深沉而稳定的大爱,是对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美好追求与期许。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是对祖国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成为高考地理试题育人的重点之一。2023年全国甲卷第1~3题,由泉州依靠进口种子到利用国内先进技术实现种子国产替代,在沿海沙质土地规模种植胡萝卜并成为出口基地这一转变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体现我国因地制宜把小产品做出大产业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试题展现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体现我国全力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国家政策,体现农村奔向小康社会的时代新貌。试题把蕴含家国情怀的元素融入情境,依据学科内容、学科特点、考核的具体任务,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蕴含有丰富地理学科信息的素材作为高考试题情境,试题紧扣时代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时代使命感强,让学生对国家的发展、对家乡的发展充满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试题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的考查。

(二)以生态建设话国家安全

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民众的国家安全教育,提升人人的国家安全意识。《课程标准》中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并划定了高中地理中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标准。内容涉及了宇宙、资源、能源、环境、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内容,着力展现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内容,强调要“以资源、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提倡要“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内涵,并能站在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的高度,认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了解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高考利用关乎国家安全的素材作为试题情境,能引导学生内心的价值取向,增强青年一代的国家安全意识,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2023年全国甲卷第37题和44题借助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党的方针为试题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发展观,向学生传递了“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等国家安全主题精神财富。考查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国家安全意识、是否具有国土、资源、生态、环境与地区发展等国家安全的思想,以提升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三)以美的视角审视生活之美

审美情趣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地理学兼具自然与社会两大属性,蕴含有丰富的美学元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调动审美,学会以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教育源于生活,地理阐释生活,试题抽象生活,高考地理试题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发展新成就创设情境,让学生畅享美丽中国发展红利,启迪生存智慧,提升生命质量,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提高生活品位,从美的角度审视生活。2023年全国甲卷43题以甘肃省平凉市养牛产业为背景,向大家展示了当今社会生活中和谐美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生活时要调动审美理解、审美情感,才能感受和体验“窑洞养牛”这种和谐美好的生产生活场景,试卷更加接地气。试题考查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能从审美的角度积极发现生活之美,热爱自然,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存,激发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及审美能力并积极去创造美的生活。试题暗示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对美的自觉,要提升审美的能力,体味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感受生活,享受生活,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中有大量可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载体。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护优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高考关于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的试题年年出现。2023年全国甲卷第37题紧密联系现实世界,以青藏高原上的风蚀退化为情境设置试题,特别是第三小问考查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第四小问题考查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试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共生观,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通过阅读相关试题情境,可强化学生对未来生态环境充满美好的期许,又能引发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并在此观念指引下,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试题考查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爱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核心价值观,向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渗透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其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素养,并能把生态文明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

(五)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倡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掌握知识。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创设所需的素材很多来源于地理及其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成果。这些学术研究针对某一领域的某一种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并详细论述,成果以地理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蕴含丰富的地理思维,具有科学性、真实性。高考试题利用科学研究内容作为情境素材来源,可以很好地凸显地理学科的专业性、地理性、综合性、逻辑性,试题立足区域,依据学术研究的思路创设结构不良的学科问题,解题所需信息隐含在材料中,学生要理解文字或图示,才能答好题。这类试题主要集中评价学生的探究和应用能力,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科学探究精神等。2023年全国甲卷第9~11题,要求学生解读典型剖面,分析地形和水分条件对区域植被分异与演化过程的影响。通过精心设问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要求学生要打破思维定式,以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多角度全方位看待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

(六)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未来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囊括了河流、森林、湿地、湖泊、草原、沙漠等这个星球几乎所有的自然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3年全国甲卷第44题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理解与认同党的方针政策所蕴含的科学内涵,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思想。让学生明白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国家未来的发展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谋划。

二、地理教学启示

(一)强化思想,树课程思政观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人的价值观的隐性教育活动,是基于党的教育方针,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使学生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地理教师要提高对课程思政价值的认知,树立地理课堂思政观。教师的价值取向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思想站位,要提升个人的师德素养、专业素养、政治素养。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要从地理视角进行环境解读、人文欣赏、审美提升,懂得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道理,要体会新时期高中地理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求,要提升学生爱国爱党、尊重自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觉悟,让学生爱护家园、服务国家,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形成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的生态观。要理解“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要求,明确地理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的评价指标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深挖教材将地理知识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把人地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视野、地缘政治等大量地理思政优质素材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总之,地理课堂在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需求的同时要实施思政教育,教学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增强美育熏陶和加强劳动教育,全面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依标理材,拓展思政内涵

进行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发掘学科课程中已有的思政教学元素并融入课程知识体系中。《课程标准》给出了课程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明确学生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地理课程学习之后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的范围和深度。明确“立德树人”是地理课程的根本任务和开展课程思政的根本依据,为课征思政指明了方向。由于课程思政是着眼对学生长期系统接受课程思政后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有所提升的教育,教学前应详细研读《课程标准》不同章节“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等内容,通过解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教学方法,提炼思政目标,为各类价值观的培养做好完善的计划。

新课程教材选用的图片、科学探究故事和世界事件记录等是思政教学的主要内容资源。教师要重视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并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是以人地关系原理为基础的国情教育学科,从探究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社会关系,再至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载体。课程思政要基于《课程标准》深入教材从整体的角度整理、归纳、解读适宜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提供坚实根基。教材中有些思政内容是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这类思政素材可通过教材中的导入及课中材料确定,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对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或案例进行梳理,了解教材中的地理课程思政元素及思政元素切入点。例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课本利用航天员杨利伟描述在太空看到地球的文字并选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拍摄的我国位于主体位置的地球照片,在思政元素方面展示了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成就,教学过程可通过现象感知—实例分析—模型建构(宇宙)—特征描述的思路展开,增强学生的国情认知,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家国情怀、爱国主义、责任担当的品质。有些思政内容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如课堂上可以运用准确的地图强化学生的国家领土意识和区域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可以利用校园内一些地理资源渗透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还可把乡土地理资源融入思政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感受家乡自然之美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创设情境,充实思政内容

为使课程思政教学更加有活力、有新意,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热点、“两山”理论等内容选取能与地理课程知识融合的教材以外的素材创设情境,将思政元素巧妙地嵌入到课程知识点中,教学可以调整教材内容,充实、删减或替换教材思政教学案例。教师还可以依托教材内容,网上搜集一些能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事例资料、新闻、视频,围绕“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目标发掘思政要素创设思政情境。

课堂教学选取思政素材,要符合地理课程思政要素的具体内容,紧扣教学主题,具有可使用性。将思政内容融进课程教学目标中,把思政素材与知识点融合。教师要从自身教学风格和教学条件出发选择情境呈现的方式,通过教学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内容—实施环节与方式—总结反思等学科教学结构的建构,设置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辅以“集体大辩论”及“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相关教材内容和情境材料,开展辩论或讨论,学生在探究或思考的过程中收获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教学结束时再通过课堂总结强调相应的思政内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创设情境充实教材思政要素,能帮助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社会热点问题,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够产生更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四)开展实践,提升思政感知

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觉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见所闻往往来自地理教师所展现的资料及所转述的内容。《课程标准》倡导地理教学应开展走访调研、地理观察等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要丰富教学组织形式,除了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传授之外,还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用耳听、用眼看,亲身感受现实中的地理事物,以加强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思政感知。可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城市发展规划馆,了解家乡城市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规划,或者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自然或人文景观,领略家乡的山水之美,走访调查家乡的工业生产或农业生产状况,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对家乡经济建设等的研学,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家乡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如作者家乡是中国软籽石榴主要的生产地之一,组织学生通过研学参观当地的中国石榴博物馆、明清石榴园。结合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知识,让学生思考当地种植石榴的自然、社会条件、石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和对未来石榴产业发展的规划,以家乡的特色农业发展作为教学案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增强学生对当地石榴发展历史、传统石榴文化和家乡农业发展状况的了解,让学生领略家乡之美,认识家乡的地理资源,关注家乡环境问题,了解家乡美好经济的发展前景,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充满自信。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强化学生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要让学生具备关注家国放眼世界的眼光,要提升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为发挥高中地理知识内容具有课程思政的功效,地理老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国家教育需要,提升地理思政教学能力。教学实践中,要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发掘教材深处的思政元素,领会其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地理课程思政的显性和隐性教学,使地理学科教学具备更高的育人价值。教师要与时俱进实施课程思政,选择能体现时代发展、符合高中生价值认同规律的素材,要选能体现一定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方法或地理思维的素材,营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让学生的思想与情境产生强烈共鸣。教学方式或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恰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是教学效果提升的助推器,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等活动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思政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