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红色乡土资源开展党史教学
——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为例

2023-04-29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西柏坡党史中国共产党

○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宋 颂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张宇宙

讲好百年党史,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是新时代、新课程、新教材赋予的历史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我们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与历史学科的统编教材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足迹为情境,进行了基于红色乡土资源开展党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课程境脉,增强教学价值

境脉理论认为,境脉是一条标志课堂进程发展的主线,由时间线、内容线、活动线、情感线四条线融合形成。境脉越是离学生学习近的,越是与课堂同时段的,越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越具有更高的教学价值。

高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一课,上启井冈山、延安时期,下接新中国成立。教材涉及了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等涵盖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战略部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的光辉足迹”为时间线与内容线,重点突出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的重要活动,如指挥三大战役,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决中国农民关心的土地问题;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谋划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这些足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平山百姓的鱼水情深。

在教学过程中,另一条境脉——情感线顺理成章形成。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性。

学生在课后的日记中写道:“党史不再是难记的年代与事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党史不再只有意义和影响,还有情感的升华;党史不再是过去,而是为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由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党史教学的知识层面,还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层面,都具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阅读经典文献,感悟思想伟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对思想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学生在党史学习中对时间、人物、事件只停留在了解和记忆的层次,对一些决策实施的深层次原因并不理解,在学习中出现诸多困难。

为此,我们组织了“阅读经典文献,感悟思想伟力”活动,学生先后分享了毛泽东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与《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多部历史文献。

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前夕就已经在构想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协商制度、经济政策等都和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一脉相承。

如果学生进一步挖掘,还会发现这些制度和政策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若干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说,这两篇经典文献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与经济政策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实践运用。学生因此能够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初期的历史形成体系化认识,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进行更深入的审视。

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感悟思想伟力”活动,学生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深邃与厚重,感受到毛泽东思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重要方法,认识到先进思想对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的引领作用。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不再停留于纸面,对伟大思想的信仰也愈加坚定。

三、拓展课程形式,传承西柏坡精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各地区充分发挥本地课程资源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校本课程”。按照这一要求,教师着眼于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素养,创设真实情境,开展系列活动型课程,在探索与反思中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度和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柏坡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为此,我们曾于3 月23 日“赶考日”与学生一起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实地参观学习,就“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与传承”等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分享活动。

有的学生认为,谦虚谨慎是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谦虚谨慎的赶考心态,这是与其他精神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有的学生认为,一心为民是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西柏坡土地改革会议后,解放区的亿万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还有的学生认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历经数十年,从农村到城市走向胜利的里程碑。西柏坡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对西柏坡精神的思考,对中共党史的回顾,流露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敬仰。

在“传承西柏坡精神”的讨论中,学生把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与过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相结合,把家庭的变化与家乡建设相结合,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相结合,把个人的未来与西柏坡精神相结合,找到了个人与革命时代的共鸣点。学生的内心也日益坚定,他们把青春时代的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与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学史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学史的意义在于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斗的力量,进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社会主义事业再谱华章。从学生的留言与演讲中,我们看到了又一代青年人对党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设计中开发红色乡土资源,必须立足于乡土的真实历史、鲜活的人物和科学的理论,不仅要给学生讲历史,还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将党史教学与学生的个人价值、祖国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建立联系,从而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信仰、有志气的新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西柏坡党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一次学党史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西柏坡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