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探索

2023-04-27舒馨月王海文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育人思政

舒馨月 王海文

摘 要:课程思政具有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價值引领作用,因此,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言至关重要。随着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的开展,地方应用型高校也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创新。地方应用型高校具有其自身的实践特点,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目标、现实和应用的多重困境。针对其特点,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以地方人才需求为落脚点,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发挥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功能,从而达到“润物无声育新人”的效果,凸显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内涵。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62

1 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其内涵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化改革。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在教育教学的环节中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知识传递,促成价值观引导。引用学者邱伟光的概念,课程思政含义为“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其强调在思政教育和价值传播中运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同时在知识传播路径中强调“课程思政”的生成。随着教育强国的战略理念深入人心,应用型人才培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当优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应用型人才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不仅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而且有“高尚道德水准”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为此,地方应用型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时,应当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从多个视域出发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在达成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将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

2 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困境审视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其教育过程中应当更多关注地方需求、立足区域、服务地区,将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及责任意识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而课程思政则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知识与德育相结合,不仅能够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而且还能体现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在地方需求与课程育人之间搭建桥梁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实践难题。

2.1 课程思政体系服务于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困境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当培养有技能、有责任意识、能够满足当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思政作为德育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偏向于对学生应用型知识的培养,例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着重于传授知识技能,以知识的掌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原有以知识传授与技能掌握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基于此,课程思政体系服务于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原有目标的限制,将其融入到应用型高校的目标建设中去,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学校层面到学生层面、从人才培养到课程安排都将思政元素作为一部分,从而以课程思政为种子,深耕于应用型高校的土壤,发挥好德育的育人作用,开好人才培养的花朵。

2.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资源的应用困境

深入发掘课程思政资源,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课程思政资源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是“挖什么,如何挖”。从资源认定、资源发掘方式、资源配置再到资源共享路径,环环相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思政资源应用的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

课程思政资源的发掘方式单一。丰富多元和类型各异的思政资源是保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前提。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还需要考虑到高校自身的独特性,体现学校的布局和定位。目前,课程思政资源的发掘方式单一的问题仍然是高校发展课程思政的突出问题之一。融入式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主要供给方式,一线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自身的课堂中,但是疏于挖掘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动性不足,这也导致了课程思政的挖掘方式比较单一。

课程思政资源的教育势能并未完全得到释放,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层利用率偏低。资源配置是课程思政建设活动的重要保障,有序的配置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受限于支持平台和协同空间的条件,优质课程思政资源的教育势能尚未完全释放,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受到阻碍,难以为课程建设和学生素质提升赋能。其次,校级平台的思政资源未能与专任教师的教学资源相结合,体现办学特色的专业课程未能与课程思政资源形成有效合力,致使课程思政资源布局和比例进一步失衡。再者,校际合作尚未在课程思政的发展中得以体现,课程思政优质教育资源深层利用率偏低。

2.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缺乏主动性,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知不够清晰,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主要有两条主线,分别是学生辅导员德育和思政理论课教学,而课程思政则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部分老教师认为思政教学主要由辅导员或者思政教师负责,主观上不愿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实际开展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对于课程思政的实践仍处于相对随意、不得要领的状态。部分专业课教师将政治理论学习当作课程思政,没有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打通知识壁垒,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十分重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双管齐下,不仅要有效发挥老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积极性,还需要不断引进优秀的新教师,从而为课程建设注入新鲜的元素。课程思政建设也对新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考验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责任意识,然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受限于区域因素,较难吸引到高素质、全方面的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3 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策略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生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要义。在高校的德育过程中仅仅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主渠道推动是不够的,因此,通过课程思政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策略。

3.1 课程思政基本指向的针对性

培养知识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人才培养目标,其强调依据学科来设置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链接地方需求,以地方人才需求为落脚点。这种知识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于社会生活生产领域中的职业群和行业,更加强调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应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时也能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对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等。因此,课程思政在融入地方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其独特作用,做好知识基础、应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德育之间的链接,从而达到润物无声育新人的效果,凸显课程育人的价值内涵。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要找寻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路径,从而培育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之一。

3.2 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高效性

实现认知层面的融合与转化,激发育人内驱力。课程思政内容的拓展能力培育主要依靠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内容的特点,对传授信息进行多方位的认知,打破传统教育的思维痼疾,结合思政元素将其融合转化上升为更具普遍性的解释逻辑,从而使观点结论更深入人心。其次,高校教师们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思政元素知识储备。再次,学校层面可以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加强教师的“内功”修养,并主动将其运用到课堂内外,从而能够对学生之惑、社会热点及社会现象进行有效解读,加强自身理论定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与尝试,赋能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合理的教学手段,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興趣点选择思政元素,结合当下的新鲜事物。在课程中,教师应当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一个更具新鲜感的场域中学习。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思政元素不仅是通过老师来挖掘的,还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中发现的,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课程原有的内容,实现了突破。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来实现师生之间更多的双向交流。

3.3 课程思政过程的全时性

营造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将专业学习的显性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创设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育人环境。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持续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大纲,找准课程中思政的映射点和融入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秀思想,突出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在课程大纲中,将教学目标、价值引领与课程建设有机统一。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深耕教材,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结合地方优秀的文化,将专业知识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1+1”大于2的实效。将思政元素打造成教学改革的亮点与特色。让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真正达到“德育”的效果,这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接地气”。

“独木不成林”,理论的第一课堂离不开实践的第二课堂,将两者结合才能够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用,将校园和社会相结合,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切实地体会到优秀的思想对人生的帮助,用更加有力的论证与体验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看待问题的正确视角。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将优秀的职业操守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例如,实事求是的精神,团队合作的能力,遵纪守法的意识。思政元素融入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既能够为课堂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更多的素材,强化育德制度保障,引导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4]姜卫芬,刘文烁.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35441.

[5]赵富学,李林,王杰,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研,2022,43(02):512.

[6]张冬,郭娜娜.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07):98104.

[7]毛锐.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保障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05):6871.

[8]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33(12):6770+83.

[9]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10]陆鹏飞.立德树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1):137140.

猜你喜欢

应用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