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2023-04-27石梦瑶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批判马克思

石梦瑶

摘 要:如今,商品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和眼球,拜物教思想随着发展商品经济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眼中。人们对于拜物教的概念、表现、性质等的认识程度不够,不能够彻底认清商品拜物教思想,人们对于商品的迷恋程度逐步加深。基于此,破除商品拜物教思想迫在眉睫。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最后,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54

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前辈们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已经对拜物教批判理论有了很深的认识。但是对于它的发展历程、性质、以及对于在我国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看待拜物教批判理论没有系统的讲述。它在我国是怎样横行的,这对于我们有何启示?以上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

1 商品拜物教的概述

商品拜物教的基本概念是:“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通过商品的运动,价值的运动,货币的运动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1.1 商品拜物教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16世纪就有拜物教这种说法。最开始就是形容对某种物品的喜爱而产生一种近乎痴迷的现象,后来,有学者把它运用到宗教领域,再后来,马克思把它运用到政治经济学领域。对于商品主义,马克思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来自许多启发的。在不断吸收别的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等精彩的思想和理论,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使得商品拜物教不断完善,并经过反复论证,成为能够指导实践的优秀的理论。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下文简称《穆勒评注》)这本著作向我们揭示了商品拜物教,马克思也是从这本著作中开始对商品拜物教的问题进行探究的。马克思认为,人应该是支配商品,而不应该是被商品所支配,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人们通过劳动获得商品,但商品并没有被人所支配反而人成了商品的奴隶,受商品所支配。“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它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马克思在后来发现,交换商品时,通常将其用于购买相同的商品,即货币。货币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支配各种商品,由此,人们慢慢地开始对货币进行膜拜。货币也因此影响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甚至一些人为了得到货币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这时,拜物教思想已经出现萌芽,但是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拜物教的概念。”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到了异化劳动,认为异化劳动把人和产品的关系混乱了不再是正常的人支配着劳动生产出表现人主体意识的产品,而是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了,物支配着人。在这里,马克思开始对唯货币至上的拜物教进行了批判。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拜物教概念初步形成,人们的关注点都在物与物的关系上,而人与人的关系被掩盖了,从而拜物教在这種情况下得以发展。

1.2 商品拜物教的表现

社会生产力在不断进步,商品拜物教变得越来越活跃。其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商品拜物教有两大具有代表性的消极表现。

其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人们变得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金钱,物欲,权利等等,这些使得人们的双眼被蒙蔽了,越来越忽视物与物背后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分追求金钱的人,认为钱是万能的,不管什么事都为了得到钱,造成了生态环境和人们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这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在各个省份,市区之间,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某个省为了追求自己省份的GDP,大兴房地产建设,扒毁已建成且并无损耗的房屋等等行为,浪费了财力、物力与人力,人类不再是以追求更加美好生活为基础,造成了人类生活的本质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例子,商品拜物教的消极表现已经入侵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扰乱了人们的思想。

其二,拜金主义不断横行,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金钱是万能的,并开始崇拜金钱。这种行为不仅表现在成人领域,甚至于学生时期都已经开始盛行。在学校,可以看到学生们从上到下一身名牌加持,拜金主义已经侵害了青少年的思想。物质利益的需求已经掩盖了精神领域,青少年更多地倾向于物质需求,而不是精神需求。值得思考的是,其中一些学生家庭并没有那么富裕,他们可能会开始违法并为特定的物质利益犯罪,这使社会处于危险之中,这也是商品拜物教的消极表现之一。

1.3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说到拜物教的性质,我们应该最先想到它的神秘性,那么它的神秘性是什么?在这里,让我们来更加深入的讨论一下它的神秘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的特质,不是别的附加物质所赋予的。商品带来的神秘性让人们对商品本身产生了盲目崇拜,给商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神秘性,马克思指出,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物质基础达到绝对发达的时候,人们就会摆脱神秘性。

其次是商品拜物教的历史客观性。从国内外学者对于商品拜物教的研究中看,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在现在的社会正是有这样的基础,使得商品拜物教思想不断蔓延。如何才能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只有当我们的物质条件达到一定高度,商品在人的意识掌控之下,才有可能破除拜物教的束缚,纠正经济关系,强调人的主体意识。

最后,从商品拜物教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物质性,商品生产者听从货币、商品、价值的命令。原始社会,崇尚图案,对图案达到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认为这会赐予我们神秘的力量;封建社会,崇尚王权,认为拥有王权就拥有一切;现代社会,又开始了金钱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这些都是被物质利益蒙蔽了双眼,搞得人与物主次不分,开始了人的异化,从而产生了物质性。

2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2.1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论阐述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着重论述了拜物教思想的消极影响,而对于它的积极影响提到的并不多。积极方面:人们在被物质的支配下,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目的而不断的努力奋斗,从而使得生产力大大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的生活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人拥有和雇用劳动力。作为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不断敦促人们生产物质产品,提高了物质生活条件,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也在不断进步。消极方面:首先,它的消极影响表现在贫富差距拉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工人在社会生产中不断为资本家劳动,所收获的的劳动所得大部分被资本家霸走,工人所产出的具有自身本质力量的产品也被资本家无情夺走,工人失去了生产中自己的本质力量和劳动回报。在商品经济中,资本家通过奴隶工人,而使得自己的资本越来越多,工人的收入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就会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其次,消极影响还表现在,出现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会增加社会的不确定性,加剧社会矛盾,进而产生犯罪心理,增加违法和犯罪的几率。

2.2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分析,从批判这种经济关系的弊端,引导实现批判它的实践意义,分为三个层面: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层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开始追求物质幸福,甚至走向迷途。在社会上不断盛行的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会把拥有货币和商品的阶层推上较高的社会地位,为了获得货币和商品,同时也为了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人们会不断地进行投资,造成收入不均,从而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加了社会矛盾的产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应该任其发展,而是应该找到关键性因素,抓起要害,进行解决。那么,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让人们减少对物的依赖,不注重于物质世界而注重于精神世界。即注重物质世界以外的精神世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此外,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更加认知到,随着经济的增长,仅仅满足人民需求的量还不够还要满足人民需求的质,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稳发展。

政治层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还不够全面,还不能够完全的消除拜物教现象,我们仍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对社会所出现的不公平现象进行规范。中国经济中存在不公平竞争,这限制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这不利于保持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要缩小贫富差距,我国实行的一少部分人先富,先富带来后富,要有一定的度,否则社会将变得不稳定。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就能够逐渐摆脱对拜物教思想的束缚,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文化层面:“马克思认为,金钱崇拜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拜金主义的观念主要体现在“金钱万能”。”拜金主义在现代社会逐渐否定着人们正确的三观,腐蚀著人们的思想,入侵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得社会风气逐渐走下低下,损害着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严重阻碍了社会的风气发展。人们对于金钱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拜物教思想盛行,被物所支配,成为了异己力量,而忽视了自身的自由发展。那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正是对它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使我国的思想能够在正确轨道上发展,使得人们走出拜金主义,走出思想误区。

3 商品拜物教批判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商品拜物教思想在我国沉渣泛起,我国如何在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启示下破除商品拜物教,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3.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能够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目的是要实现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真正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是仅仅追求经济建设这一单一领域的发展。”

民生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极为重视的方面,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才能够谈其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四个坚持”中强调的。现代社会,我们过多的强调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忽视了人民的幸福感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贫富差距,由于贫富差距相差过大,不少人甚至开始出现仇富心理,注重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也是发展民生的关键一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精准扶贫策略,定点帮扶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民,同时也帮助贫困地区的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3.2 大力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蒙蔽,要想彻底摆脱拜物教思想的束缚还要从经济入手,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摆脱束缚。拜物教思想是建立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它曲解了基本商品的价值和它的经济性,而且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盲目崇拜正在发展。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人们才能从事他们所喜欢的自由的工作。目前,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科技跟不上来,这就导致了西方的商品对我国商品的冲击,导致西方商品在我国的畅销。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我国最根本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发达国家程度,这有可能导致大众产生媚外心理,被物质所驱使。归根结底,我国还是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创新技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的决定作用,积极引导各主体参与,构建推动创新的制度框架,从而更好地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由此以往,一定能够彻底摆脱拜物教的束缚,迎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实现人们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3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法律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武器,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让人民在社会中有强力的支持和保障,坚持依法治国,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市场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弊端。“货币这位彻底的平等主义者,还会把一切的差别消灭,因为货币,人们分辨不清什么是邪是正、什么是黑是白、什么是美是丑、什么是对是错,货币的魔法般的能量让世界的规则颠倒。”这就会导致人们认为货币是万能的,对它产生迷恋,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过了對于其他方面的追求,这就需要通过法治手段来遏制商品拜物教在社会发展中的危害。尽管先进的法制观念和完善的法制体系无法彻底根除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拜物教,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法律的约束和惩罚功能,将其限制在最小的程度,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其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拜物”问题,就需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法律对其的导向与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53.

[3]孟祥娟.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4]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11).

[6]姚心圆.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当代启示[J].中国市场,2019,(02):125126.

[7]邓春芝.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理论逻辑及现实意义[J].理论月刊,2012,(12):151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9]王可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对当代大学生启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2):34+6.

猜你喜欢

批判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