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的文化溯源研究

2023-04-27邹明宇群宗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邹明宇 群宗

摘 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援藏精神,将援藏精神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并发表了对援藏精神的讲话,初步形成了援藏精神的理论释义。援藏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责任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理想信念;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价值原则;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奋斗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民族气质;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观的论述支撑了援藏精神的品质品格。

关键词:援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溯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54

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西藏长期革命、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硕果,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援藏人员在藏70年来的精神风貌。研究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的文化溯源,可以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援藏精神的涵养与支撑功能,从而为援藏精神找到得以产生的文化根脉与文化底蕴。

1 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责任观的论述对援藏精神的理念支撑

责任意识与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紧密相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先贤们不断在提高个人修为中探索对社会的追求与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大同的济世情怀与修齐治平的责任担当,从国家层面与个人层面彰显了古人追求为天下为公所作的努力。

1.1 天下大同的济世情怀涵养援藏精神的家国情怀

大同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境界,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构建。古往今来,先进思想家们总是将“大同社会”作为自己终身不懈的追求,从先秦道家老子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的大同社会雏形,再到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公天下的大同构想。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国富民强的道路上,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诚然,中国共产党援藏人的济世情怀是对传统文化中责任意识的继承与弘扬,他们以国家重任为己任,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同心同德、发奋图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任劳任怨。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援藏人的济世情怀。

1.2 修齐治平的责任担当蕴含援藏精神的内在规范

“修齐治平”是儒家学派对修养问题的基本定位。孟子认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将“天下平”作为君子修身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古代贤者们探索了修身的途径,把“仁”作为修身之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立人达人就要自立自强、修身成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个人修养不仅是为了“洁身”,还指向社会层面的责任担当。孔子认为君子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诚然,中国共产党援藏人的自我革命、自查自省的精神,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洁身”“省身”“诚身”的继承和发扬。他们在援藏过程中慎独而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不放纵、不越轨,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蔓延,以“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慎独和自省,真正做到慎微而杜渐。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民本观的论述对援藏精神的价值支撑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以人为本”“重民保民”“爱民仁民”“民惟邦本”等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任何一个朝代的重要主题。同样也是社会主义中国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援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2.1 爱民仁民的人文关怀引领援藏精神的价值目标

爱民仁民是民本思想的道德基础,春秋时期,“仁”字被人们广泛运用,《左转》中就有30多处“仁”字。《管子·牧民》一文提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出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就在于顺民心,人民怕扰荡,就要使其安乐,怕贫贱就要使其富贵,怕危难就要使其安定。在古代先哲们看来,统治者顺应民心、满足百姓的愿望,制定有利于百姓的法律与规范,百姓才能产生喜好的心理,才能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历史充分证明,爱民仁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漫长的援藏岁月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援藏人员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民生项目上,特别是教育、医疗和就业方面,不断满足西藏各族群众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真正做到了爱民仁民,赢得了人心民心。

2.2 利民富民的经济思想明确援藏精神的工作趋向

利民富民思想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在经济上解决了人民的生计,才能使得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孟子指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强调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主张“薄其税敛”的富民政策,反对繁税重敛、残害百姓。诚然,中国古代利民富民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援藏人员始终把利民富民摆在西藏工作的重要位置,仅“十三五”期间,就落实中央各类涉农资金230多亿元,对口援藏17省市安排资金40多亿元,支持建成高标准农田227万亩,有力扭转了西藏农牧业基础条件薄弱、科技人才匮乏等局面。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奋斗观的论述对援藏精神的气质支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奋发图强被当作成人、成事的基本态度,聚焦中国共产党援藏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推动西藏持续发展的钥匙,中国共产党援藏人员在西藏搞建设、谋发展,每一次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都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支撑。

3.1 自强不息的英勇奋斗支撑援藏精神的顽强意志

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在中华民族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久经磨难,却都靠着这种顽强的民族生命力延续了下来。《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奋图强、自强不息。从先秦的知识分子身上更能体现出这种自强不息的品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都是关于自强不息的很好事例。司马迁笔下的前秦人物,越是遭受挫折,越是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延绵不断,在中国共产党援藏工作中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实现了西藏从几千年的封建农奴专制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

3.2 戮力同心的荣辱与共彰显援藏精神的民族气魄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戮力同心的民族精神是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一方面在古人看来,团结可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如:《旧唐书·姚崇传》有云:“自古有讨除不得者,只是人不用命,但使齐心戮力,必是可除”;另一方面在古人看来,团结可以提升可以修养。《中庸》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适“中”而达“和”,以“和”而求团结。伟大的团结精神,植根于历史悠久的五千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在中国共产党援藏工作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团结精神,使得中国共产党援藏人员在支持支援西藏中不断加强与西藏各界的团结合作,同心同德、戮力同心,克服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强音,开出了民族团结之花,结出了民族团结之果。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生死观的论述对援藏精神的品格支撑

先秦时期,以“事功——尚武”为表征的生死观,诠释了中国古代先人征战沙场与开拓疆土的雄心与魄力。汉朝以后,以“生死实在性”为表征的生死观,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再构建,彰显了中国人立心立命、立德立身的精神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念及民族气节,为中国共产党援藏人精神层面带来价值遵循与价值引领。

4.1 舍生取义的奉献立场支撑援藏精神的高尚品质

先秦儒道两家的生死观标定了中国人“事功——尚武”的价值追求与人生命意。以“功立爵随”制度为导向的价值观,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阳刚之气,这种尚武精神铸就了秦统一全国的大业。汉朝以后,以儒学“生死实在性”为代表的生死观占据了主流位置。儒家学派认为把握现世人事主要在于把握生死之意与价值,在儒学看来,“生以载义”“死守善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仁爱之道。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代表的生死观,构建了“舍生取义”“成仁不朽”的人生价值追求,成为了人民推崇的最高道德境界。今日的西藏是一批批援藏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扎根雪域高原,艰苦奋斗、勇于实干的成果。自确立对口援藏政策以来,中共中央选派十批干部人才支持支援西藏,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接过“民族情谊”的接力棒,舍小家为大家,不畏生死,为西藏的繁荣发展矢志艰苦奋斗,甚至献出宝贵生命,铸就了辉煌伟大的“援藏精神”。

4.2 浩然之气的民族气节撑援藏精神的方正品行

浩然之气是中国古代先贤在为人处世、政治道德上的重要操守,代表了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方正品行。在古人看来,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坚持为人处世的原则很可贵,但更为可贵的是在危难之际、生死存亡关头,依然能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因为心中有了“浩然之气”,才能泰然处之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或者名利诱惑。中华民族历来讲风骨、重气节、崇胆魄,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而讲风骨、重气节、崇胆魄更是中国共产党援藏人的精神品格。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有“过冰河、翻雪山、奋勇前进”的进藏官兵,有“书写忠实、彰显担当”的援藏干部,有“疫情不退我不退”的驰援西藏的医护人员,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讲风骨、重气节、崇胆魄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译.道德经[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8:299.

[2]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輯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31.

[3]张详浩.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91.

[4]耿振东.《管子》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002.

[5]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81.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