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锡商文化精神透视
2023-04-26吴跃农
◎吴跃农
(江苏南京210036)
无锡,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主要发源地,更是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高地。十年前的2013年6 月7日,首届全球锡商大会在无锡召开,大会对百年锡商文化精神作出“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高度概括。
一、锡商渊源和近代锡商崛起掠影
无锡有着悠久的工商业文明。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携西施隐迹太湖,制陶经商,泛舟蠡湖,被誉为一代商圣。清末民初,无锡和长沙、芜湖、九江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并有“四大米市”之首的响誉,无锡粮食堆栈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粮食加工业发达,跻身全国五大碾米中心。米市带动仓储、碾米、面粉加工、榨油和酒肆、茶楼、旅馆等行业繁荣,在粮行集中的北塘,灯红酒绿,笙歌达旦,俨然是不夜城。19世纪末20 世纪初,流通的活跃又促进了金融发展,清代后期已有钱庄20 余家,至20 世纪30 年代,有银行13家,无锡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绝无仅有的“银钱码头”。精耕细作的农业、众多副业和手工业,商业鼎盛百业繁荣,凝聚为孕育近代工业的肥沃土壤。[1]
“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这四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无锡丰厚、璀璨的江南自然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上无锡长期是常州府辖下的一个县,行政级别与苏州、常州不在一个层次,但是无锡得益于通达南北的大运河以及近代与沪宁铁路形成的“大十字”物流框架,得益于灵活务实的民风和敏察善纳的禀赋,抓住机遇,强势崛起,超越江南诸县,成为中国近代工商名城。
1895 年,受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前后进步思想的影响,李鸿章办洋务的幕僚杨宗瀚与其兄杨宗濂在无锡创办建成了第一家工业企业——业勤纱厂,有工人1000 余名,占地百余亩,设备有英制环锭细纱机38台,纱锭13832 枚,人力摇纱机40 余台。1900 年荣宗敬、荣德生与朱仲甫合伙创办了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面粉厂),1904 年周舜卿创办了裕昌丝厂,1907年荣氏兄弟又开办了振新纱厂,1909年薛南溟开办了永泰丝厂。无锡民族工业企业创办得风生水起,出现了布厂、丝厂、机器翻纱厂和电灯公司。从1895 年到1913年,无锡的工商实业家们在无锡共建办工厂19家。
无锡近代工商崛起,有着非常重要的“上海因素”。有学者认为无锡是“海派文化辐射带动的成功案例”,不无道理。也可以说,成就上海的有“无锡因素”,两者互相促进。上海开埠后,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从1843年开埠时的20 万人,到1890 年已超过70 多万人,租界人口也在20 万以上。新增人口里有大批无锡人,从事各种行业。
上海的崛起改变了长三角地区城市格局,也取代了苏、杭两大江南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2]。无锡距上海128公里,1906 年7月,沪宁铁路无锡至上海段率先竣工通车,上海无锡连为一体。许多无锡籍企业家,均是在上海历练成长起来的,如“地产大亨”“煤铁大王”、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的周舜卿(1867年16 岁时赴沪),“旧上海十大实业家之首”的“电气大王”“机器大王”祝大椿(1872 年17时岁赴沪),“桐油大王”沈瑞洲(1913年16 岁时赴沪),被誉为“民族工商业第一家”的“棉纱大王”“面粉大王”荣宗敬(1887年14 岁时赴沪)和荣德生(1889年14岁时赴沪),“近代工业开路人”荣瑞馨(1890 年18岁时赴沪),“电池灯泡大王”丁熊照(1918年15 岁时赴沪),中国国货市场先驱匡仲谋(1891 年14 岁时赴沪),“福新后主”王禹卿(1890 年14 岁时赴沪)等,当年在沪上创业、发展的锡商实业家就有116 人。
到20 世纪初,仅上海的各个外资和内资造船厂,无锡工人便多达1.5 万人。有近10 万无锡人在上海谋生,可谓两地相融,而当时无锡城只有40 万人左右。在沪谋生的无锡人学到手艺,更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渠道。这些闯荡上海滩的无锡人,回到家乡投资实业,而从太平天国战火中保存下来的无锡民间资本,也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启动资金,使近代工商业在无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19世纪末至20 世纪前期的第一轮民族工商业初兴中,无锡人不仅乐于汲取新理念、新技术,也乐于接受上海的文化辐射和商品扩散,这种既乐于吸纳又积极融合的姿态使无锡获益匪浅。那些闯荡上海的无锡人,创业成功后回乡开厂、造屋、修路、办学,又把许多同乡带往上海,在沪锡之间形成了人才、产销上的相互呼应之势。上海也是无锡商品外销的前沿、窗口和无锡人“走出去”的主要口岸,民国初年无锡大批学子外出留学,亦皆从上海出发。
薛福成是无锡籍近代外交家,他主张“工商立国”“工居商之先”,不赞同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垄断,主张发展私营工业经济。从清代至民初,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经历了四次模式转型,第一次是官办,第二次是官商合办,第三次是官督商办,第四次是商办,民族工商业从官办到商办,才有了真正的内生动力。所谓商办就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而且是私人创办的现代工业——不是低技术含量的手工作坊,而是西方工业技术下的机器大生产。
民族工商业推动社会进步,既结束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又挤压外国资本以及依附于它的买办资本的生存空间。中国最早的商办棉纺企业和第一家商办银行都诞生在无锡,出现了创办民族工商业的锡商六大民族资本集团,即杨宗濂、杨宗瀚兄弟的杨氏集团,周舜卿的周氏集团,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荣氏集团,薛南溟、薛寿萱父子的薛氏集团,唐保谦、蔡缄三的唐蔡集团,唐骧庭、程敬堂的唐程集团。这批锡商实业家族,以江南水乡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面向民生市场的面粉、棉纱、缫丝三大支柱工业产业,牢牢奠定了无锡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地位。
1936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达7726万元,仅次于上海市、广州市,居全国第三位。无锡因此有“小上海”之称。到1949年解放前夕,无锡有纺织、缫丝、面粉、针织、染织、造纸等20多个工业门类,拥有628家企业,其中千人以上的企业就达20家之多,产业工人达42.9万人。作为锡商的代表,荣氏家族拥有纺织业15家、面粉业13家、其他3家。荣氏集团的面粉产量占中国的三分之一,荣氏集团纺织业布机产量亦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张曙峰 摄)
二、近代锡商文化精神撷英
无锡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下新思想的发祥地之一,爱国和实业重商的精神在这块土地上率先发轫。东林书院顾宪成留下千古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的思想情怀在无锡文化精神中起着灵魂作用,也是锡商成长的大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社会,经商和仕途同样重要,既要摆脱儒家科举贬商的陈腐观念,同时也要有儒家积极入世的仁爱之心。荣德生的口头禅就是“实学实做”,学也要学得实,做也要做得实,讲究务实。锡商以创办实业光耀家族,奉献社会乡里,报国强国。
对于锡商个体来说,秉持公平务实、正心诚意、勤俭自持、践约守信是基本守则。对于锡商群体来说,审时度势、谦让包容、开拓开放、勇往向前则是共性特征。近代无锡工商文化是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锡商把西方和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资本工业发展模式,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德治”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主张“恩惠并用,以德服人”,把西方企业制度与家族企业结合为一种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矛盾的成功企业模式。
近代锡商工商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也影响了全国更多区域,如薛福成之子薛南溟在全国创办的18家丝厂,杨味云家族在华北创办的棉纱等实业,是民国时期华北财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杨家又成为沟通华北财团和江浙财团的纽带。无锡人的实业不仅开办到上海、天津等工商业发达地区,更向资源丰富的内陆西部地区发展。
1905 年,锡金商会(无锡商会)成立,成为无锡工商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近代锡商100 多年的发展,最核心的价值取向是以发展工商业为荣,以民劳商办为主体,积累财富,创造财富,由此孕育了无锡人既专注务实重工又注重创新开拓、既执着经商逐利又讲究经营诚信等性格特点,形成了锡商工商文化的特质内涵:义和利的高度统一、谦让和争先的高度统一、诚信和灵活的高度统一,而这种工商文化的本质是沉淀在锡商骨髓血脉中的经商济世情怀。锡商不仅有着勤奋务实、信守承诺、公平竞争、注重规则等精神,更可贵的是他们关心公益,回馈乡梓,对发展家乡的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概而言之,近代锡商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实业报国的历史责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锡商实业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勇于担当。“业勤纱厂”创办人杨宗瀚表明其办厂动机是——“窃自通商以来,洋货行销日广,洋药而外,以纱布为大宗……现复奉准苏杭内地通商,计彼族之侵我利权,占我生理者,似亦奠基于纺织、缫丝诸大端,不待智者而知。”他们抓住历史机遇,克服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设置的重重障碍,克服社会动荡和战争破坏,孜孜不倦,勤奋精明,大力兴办事关国计民生的实业,联合商家一起抵制洋商的资源垄断和商品倾销,维持社会民生,拯救家园、建设祖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骄人业绩。锡商创实业,办实事,求实惠,重实效,脚踏实地将实业做强。
实业报国既是历史责任,也是爱国主义气节操守。荣德生1938年起主持荣氏企业,先后在重庆、成都、宝鸡、广州等地兴建6 家新厂,支援抗战。1941 年,日商觊觎荣氏纱厂,由汪伪实业部派员与荣德生商谈,要他将申新一、八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当即遭到严词拒绝。汪伪外交部长褚民谊亲自到沪,假国际饭店邀请荣德生面谈。荣德生派其子尔仁代往,说明其父不变初衷,不出卖工厂和人格。褚民谊厚颜无耻地说:“中国的半壁江山都给日本人,何患小小申新两个厂。”并威胁说:“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荣德生闻言,凛然言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锡商“爱国爱家”的精神品质,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得到升华。抗美援朝,无锡市共捐赠33架飞机,锡商界捐了27架。荣氏家族捐7架,唐氏家族捐4 架。1952 年78岁的荣德生去世,临终前口授遗言:“余从事纺织、面粉、机器等工业垂60 年,历经反动统治的压迫,幸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欣获解放。目观民族工业由恢复走向发展,国家繁荣富强指日可期……”
1957年初,毛泽东对陈毅等人说:“这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只有这么一家。”1986 年,邓小平在荣毅仁陪同下,亲切接见齐聚人民大会堂的荣氏家族,说:“从历史上讲,你们荣家在我国民族工业发展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3]
(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锡商走市场经济之路,走商办民营之路,不靠天,不靠地,靠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经营智慧。这个先,就是前人没有面对过的世纪之交市场经济特殊性,锡商在同外国资本、买办资本残酷竞争和斗争中,经受住军阀、官僚严酷血腥盘剥,不屈不挠地成长起来,没有大智慧和高情商是不可能的。他们把握拿捏了与洋人、与官府、与社会的错综复杂关系,掌握了企业制胜之道,包括经营技巧、用人之道等,推进了敢为人先、优胜劣汰的工商文明。
锡商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励精图治,荣氏兄弟的面粉厂,率先以钢磨代替石磨,以柴油引擎代替蒸汽机,引进当时最新式的美式制粉机;永泰丝厂率先开办制种场,改良蚕种,在全国各蚕区中率先淘汰土种。荣氏兄弟扩展企业的主要方式是企业有了盈余,大多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甚至租地、租屋、欠资也要扩大生产规模,并敢于租办收买旧厂,兼并扩充企业。荣氏家族当年在上海发展时,“办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锡商具有敢为人先争第一、争发展速度的精神,想他人所不敢想,谋他人所不曾谋,为他人所不及为。荣氏集团在生产上,重视产品质量,敢于创立名牌,茂新面粉厂在建厂之初就创出了“兵船”名牌,享誉海内外,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西欧、东南亚;申新纱厂的“人钟牌”棉纱曾多年被列为上海纱布交易所的标准纱。
锡商敢于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超越过去,向创新要发展资源,向创新要发展空间,向创新要发展动力。
(三)务实重工的价值理念。锡商的最大特点是发展工业,把发展工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家庭发财致富之道。锡商是自主创业的民族工商业群体,主要以家族的力量来创业和经营,自强自立,不屈不挠,坚定地走市场经济道路。锡商从不讳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他们在掌握现代知识、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扎实基础上,热衷创办面向民生具有市场效益的工商制造业实体,展现了锡商务实、精明、方向感强、不断进取的精神特质。荣氏12字家训是“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这是对违背务实精神的一种警示。务实精神、重工意识和技术进步能力,成为一种文化信念传承下来。
务实重工是本,不说明他们不会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策略、战略。锡商善于将商业与实业、商业与金融业相结合。荣氏兄弟也是先投身上海源豫通顺钱庄当学徒,再转入森泰蓉钱庄做跑街,熟悉了金融市场的资金调拨和运行规则,在钱庄积累资金的基础上,进而创设近代工业,才摘取“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桂冠。
(四)尚德诚信的企业文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儒家理念在近代锡商身上得到最好体现。荣德生先生曾经说过:“古之圣贤,其言行不外《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正心修身,终至国治而天下平。吾辈办事业亦犹是也,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他曾把自己一生的事业和责任归结为两项:一是创办工厂企业,发展民族工业,谋求国家富强;二是致力公益事业,改善社会环境,谋求民众福利。
诚信是锡商为人之本,经营之道,制胜之器。近代锡商大多是知书达理,深受传统文化浸染,信守传统道德礼节、讲究操行气节的“绅商”。他们萃取传统文化精华运用于企业经营和发展之道,讲究义利关系平衡,秉持“信义经商”“重名犹过于重利”的理念,讲究乡谊和仁义,奉行积德行善、造福桑梓的理念。在企业管理方面,重视施爱、树恩,以达到“治理人心”、增强职工对于企业向心力的目的;在社会上主动承担责任,通过捐资办学,造桥修路,兴办社会公益福利等造福乡梓。
荣德生说“我企业的发展,完全不是靠什么政治势力,也不是靠什么雄厚的资本,而是靠我们兄弟两个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是为自己享福,而是为社会造福”。荣宗敬、荣德生先生一生致力于公益事业不胜枚举,仅在无锡一地就先后兴办9所小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1所四年制本科大学和1个藏书近20万卷的图书馆,为无锡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开拓开放的思想境界。锡商十分注重对海派文化即沪商文化的学习借鉴,辨析学习西方文化,引进和掌握西方先进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从中汲取了许多现代积极思想观念,锡商善于聘用一批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财务、行政、人事、设备、仓储、技术等方面仿照吸纳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实行科学而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注重劳资关系的协调,采取许多“惠工”措施,如创办“劳工自治区”,改善职工福利,举办公益事业,缓解劳资间对立和矛盾,使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锡商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形成了进取开放、“勇往直前,作世界之竞争”的开拓品格。
(六)精明灵活的经营谋略。锡商善于创办和经营本地特色产品。近代以来,无锡形成土布、米粮、丝茧三大行业,形成布码头、米码头、丝码头。随着无锡民族工业的发展,无锡的一些轻工产品,如面粉、机制币、肥皂、卷烟等也成为经营的特色产品。
锡商总是把经营战略置于宏观大局考量,注重对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的研判,抓住了近代之始宝贵的发展机遇——日俄战争造成中国北方面粉市场的制造空白,荣氏家族迅速崛起,不吃面粉的南方人,却做成了产业老大。紧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忙于打仗的历史性机遇,锡商迅速发展壮大产业,增强了工商实力,使这一期间成为锡商发展的“黄金期”。精明在于经营之道高出他人,奥妙在于见他人未见,取他人之弃,不嫌利小,唯利是求,开出生路。荣宗敬先生说“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这是锡商精明善谋的经典思想。
三、新时代锡商文化精神释义
改革开放以来,锡商温婉灵动、勤劳智慧、崇文重商、精致雅逸、开放求新、精进图强等吴文化特质得到充分弘扬,展现“敢为天下先,敢吃天下苦,敢闯天下路,敢争天下强”的精神风貌,铸就“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锡商精神。无锡以约占全国0.5‰的土地,4‰的人口,创造全国1.7%左右的经济总量。2017年无锡成为全国第14 个GDP超万亿的城市,2022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50.82 亿元,人均GDP达198540 元/人,连续三年列全国第一。[4]2018年无锡23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列江苏省第一;2020 年又有26 家企业成功入围,与苏州并列全省第一;2021、2022 两年分别以26、27家登上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登榜企业数继续列全省第一。
锡商拥有超强学习能力,百年锡商一直在传承着这种学习基因,新一代锡商不仅传承和吸收了近代锡商的精髓,而且学习发展了创业、创新精神。近代工商业文化和当代乡镇企业文化所蕴含的创新、尚德、开放和融合等精神一脉相传,特别是近代锡商“勇往直前,作世界之竞争”的创业精神,正被以新时代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锡商发扬光大,成为百年锡商之魂。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锡商文化精神得到了新的阐释:
无锡乡镇企业博物馆(无锡市锡山区委宣传部 提供)
(一)“敢创人先”的创新精神。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无锡乡镇工业秉承锡商传统精神,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冲破各种思想禁锢和体制束缚,以无锡县偃桥乡创造的乡镇企业“一包三改”为突破(“一包”指的是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向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一切实体经济;“三改”指的是一改干部的任免制为选聘制,二改工人的录用制为合同制,三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学术界认为它胜于分田到户大包干的“小岗村典型”,也优于私营小生产谋个人富裕的“温州模式”[5]——将临近上海的天时地利人和转换成区域优势。大批技术和工程人员被从上海请过来,在这种人才技术互动中,一大批新型乡镇企业应运而生、异军突起,创造了“四千四万精神”,无锡经济再度领先全国。1983年,红豆集团创始人周耀庭临危受命,把一个濒临破产的村级针织小厂扭亏为盈,还颇具前瞻性地将红豆品牌、红豆相思节与企业嫁接发展——这就是敢为人先、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锡商围绕市场创新研发新产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信誉。在经济全球化风潮中,最先估计到国内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问题,率先“走出去”,面向全球资源和市场求生存和发展,在境外建设工业园区,涌现出一批具有大手笔和大气魄的企业家和锡商品牌,形成了百年锡商从实业报国到国际开拓的传承发展。2007年,红豆新掌门人周海江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创办占地11.13平方公里的经济合作开发区,这是中国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八大境外园区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锡商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法尔胜集团是一家承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863计划”的生产型企业,集团主持参与制定和修改国家行业标准50多项,拥有各类专利200余项,其技术创新能力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锡商的创新精神在于积极抢占产业和科技创新制高点,不断提升锡商综合竞争力,形成了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地标性产业集群。锡商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面向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活力的迸发,把无锡打造成一个高科技城市。锡商开始建设从研发、系统集成、典型应用示范及产业化的创新价值链,使无锡成为国家“感知中国”创新基地,依托合作各方优势,为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应用开发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在锡商努力下,国家传感网信息中心落户无锡、辐射全国,锡商承接的物联网工程遍布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700 多座城市。[6]
(二)“坚韧刚毅”的进取精神。坚韧刚毅是锡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当代锡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锐气、永不满足的上进思想,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无锡版本、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锡商洞察世界经济形势变幻,学习经济知识开拓市场,运用科学技术创新产品。精明的锡商,借脑借智借力,惜才爱才重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21 世纪以来,无锡率先实施引进海外留学归国领军人才工程,积极推进“东方硅谷”建设,抢抓科技创新先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进入新时代,锡商积极抢抓国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等带来的重大机遇,推动企业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型、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跨越,不断提高企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切实提升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前瞻性,加大企业技术、产品、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的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设智慧企业,进一步激发企业内生发展活力。
(三)“崇德厚生”的人文精神。“崇德”就是当代锡商与党和政府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不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者、建设者、实践者,以德治商,讲信誉、守信用,重义轻利,见利思义。锡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坚持依法诚信经营,树立重诺守信形象,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不断增强个人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要求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厚生”体现为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怀仁、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不断增强家国情怀,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锡商布德行义、义利兼顾、热心公益,乐善好施、造福乡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回报奉献社会,尊崇文教,兴办教育,以为桑梓培养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光彩事业、慈善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总体部署之中。
(四)“实业报国”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锡商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锡商由农村走向城市,由无锡走向全国,由国内走向世界,加快把企业建设成为国际化企业,把品牌打造成国际化名牌,把经营者培育成全球企业家。锡商正积极把握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市场格局变化新动向,全力抢抓国家经济新常态和宏观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增强无锡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锡商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才引领、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坚定不移走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创造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新时代锡商坚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秉持奋斗之志,始终保持一颗澎湃进取之心,坚守实业、聚焦主业、做强产业,勇于开拓、善于创造,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勇争第一、敢创唯一成就荣耀,以基业长青、事业长久创造更辉煌的发展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