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视域下“介绍类”资源的教学
2023-04-25刘赛
刘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组织方式。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这一内涵定位,旨在充分利用实用性的文本,通过阅读时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和思维运作等一系列过程,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整合信息等思维习惯的协同发展。基于这样的目标来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实用性”。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教师要立足语文课程标准,整体研读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归属和目标,设计情境学习任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探寻“实用性”的落脚点,聚焦“实用性”的着力点,让“实用性”真正落实到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纵观当下统编版教材编排体系,很多单元的阅读板块、口语交际以及单元习作中都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介绍类训练主题,这与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有着一脉相通的逻辑联系。无论从学习内容的研制,还是从教学提示的建议等不同的角度来看,新课标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理念,对于“介绍类”资源的教学给予了明确的方向认定。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依循编排体系,在口语交际中历练“介绍”能力
語文新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教师需要从教材内容入手,开展阅读与探究性活动,在“介绍”的过程中助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统编版教科书在口语交际板块中先后两次设置介绍类教学资源:第一次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教师可以依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帮助学生先从基本信息入手,罗列自我介绍的相关维度,如年龄、姓名、性别、特长等,并逐步引领学生依照不同的维度,从实际生活中捕捉准确信息,并在对号入座的过程中学会整理信息、运用信息,从而达成“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所指明的教学方向。第二次则在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以“小小讲解员”的方式介绍一个地方,教师可以紧扣这个单元中“学会搜集信息,介绍一个地方”的语文要素,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上。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真实的生活体验,明确介绍的地方,鼓励学生先从网络途径,大量搜集与这一介绍对象相关的资源,厘定所要介绍的着力点,紧扣教材编者提示的罗列提纲这一策略,尝试对搜集的原生态资源进行相应删减、调整与归类,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有序表达的基本素养。
众所周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语文学科发展型任务群之一,这一板块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从教材体系入手,基于不同的目标定位,基于生活中的交往需求,依托口语交际平台,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平台,助力学生介绍能力的全面发展。
基于这样的目标达成需要挖掘相关的课程资源,基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又需要去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要将其中的介绍类资源挖掘出来,然后与学生的生活形成相关的联系,赋予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机会。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介绍能力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又可以借助于介绍资源的充分运用,让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客观上也历练了学生的介绍能力。
二、利用单元结构,在习作板块中历练“介绍”能力
新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还指出:“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鉴于此,“介绍”作为一种典型的输出性语文实践活动,其核心要点就是要充分收集和掌握介绍对象的资源和特点,积极尝试从单元所编选的文本范例中习得方法,通过不断尝试,在真实的生活情境驱动下,助力习作中言语思维的有效生成。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安排了“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主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单元所呈现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范例资源,将这一“介绍类”的习作要求,定位于以下的情境: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即将召开,如果邀请你作为中方代表,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发言,介绍中国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你将如何介绍?尝试撰写一篇介绍性的发言文稿。在上述情境中,不仅明确了习作表达的方向,更借助明确的介绍对象,激活了学生思维动力。
此外,“介绍”作为一种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除了需要情境的浸润和任务的驱动之外,更需要相应的方法支撑。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把握统编版教科书中读写贯通的编排方式,努力从单元教材文本中提取介绍的策略。比如,单元首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是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借助最具典型特色的小艇,将威尼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篇精读课文《牧场之国》则重点聚焦作者所采用的动静结合的写作策略,探寻单元中文本阅读和习作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介绍策略,并借助口语交际介绍类方法的初步尝试,引导学生在积极调整、强化运作的基础上,将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推动资源运作和协作策略的积极尝试。
这一案例中,教师秉承“实用性阅读和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定位,充分融通读写关系,在实用性的准则下,推动了学“介绍”方法的积累。进一步分析上面的阐述,可以发现习作板块实际上是当前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亮点,利用这一板块来历练培养学生的介绍能力,既可以将教材编写的意图充分体现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在相关的主题引领之下,认识到习作的价值在哪里。以习作板块为例,介绍类的习作要求在具体的主题情境当中,有着相对具体的表达需要。如上面所举的例子里,基于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召开,去介绍中国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学生自然就要思考:在介绍的时候需要介绍哪些内容?沿着怎样的主线去介绍才能让听众听懂?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在介绍背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所形成的语言或文本,让学生的“介绍”有了充分的载体,而这样的努力过程尤其是学生的介绍过程,本质上又可以成为学生介绍能力提升的载体。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营造出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介绍能力生长过程。
三、彰显文本特色,在阅读教学中历练“介绍”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习阅读说明、描寫大自然的短文,感受、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这就给单元文本开掘“介绍”类资源提供了支撑。有了丰富的资源作为支撑,还需要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整合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制定评价机制,积极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度理解(黄华:《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情境建构路径探究》,《语文教学之友》,2023年第7期,第33—35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基于历练学生介绍能力的目的而在阅读教学当中进行努力时,将文本自身的特色充分彰显出来是一个关键。能够进入教材的文本自然是有特色的,但这种特色通常只能让教师直接感知到,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很难形成直接的感知。如果教师不想通过灌输的方式来让学生获得所谓的感知,那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当中有“介绍”的体验。事实证明,通过这一体验,学生确实能够逐步体会到文本中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进一步分析教材中“介绍类”的教学资源,如果从信息层面的加工和运用来看,可以发现这些都属于典型的输出类教学实践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仅仅在统编版教材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板块中历练学生“介绍”的基本能力,而要依循统编版教科书读写一体化的编排原则,从单元编选的一篇篇文质兼备的经典范本中,探寻并开辟推动学生“介绍”能力的教学资源。一方面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有效整合,另一方面从纵向梳理的角度,关注教材对“介绍”要求的标准,相机确定教学定位。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所设计的语文要素是:“感受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本单元中编选了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状物名篇《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分别从爬山虎的叶片、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逐步向上爬的过程三个方面,提供了值得学生品味借鉴的准确生动的语言,还原了作者从“整体看”到“细致看”,再到“连续看”等不同的观察策略,其中最为经典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则是以翔实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不易被人察觉的爬山虎脚的形态。这一部分内容就蕴藏了为学生提供“介绍类”能力发展的有效资源。鉴于此,教师针对这一段的内容就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请你仔细阅读这个片段,向自己的弟弟妹妹描述爬山虎的形态,让他们能够在你的描述下迅速找准爬山虎的脚。
这一任务下的描述,其本质正是基于学生对文本阅读所积累信息之后的介绍性活动,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既要紧扣文章生动准确的关键词语,把握爬山虎脚的基本特点,同时在品味的基础上,紧扣语段中呈现的关于爬山虎形态的多维信息,在脑海中构建出爬山虎脚的具体形态。在这样的阅读、吸收、品味的过程中,学生则从具体语段中获取了最为典型、丰富的介绍信息,继而通过“介绍”的方式,有效历练了自己的思维意识和言语表达经验。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关注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这样的联系与参与当中,学生更容易形成接近真实生活的体验,会有更多的包括“介绍”在内的语言运用机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