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世界意蕴
2023-04-24魏晓莎
魏晓莎,张 淼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节点,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深刻认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前瞻性的眼光、全球化的视野,坚定地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秉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给世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选择、新机遇和新希望,为人类自由解放、世界和平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开辟了更加光明广阔的前景,具有深刻的世界意蕴。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阔步前行,昂首奋进,以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担当为世界持续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一、以创新为突破口助力发展中国家摆脱“发展陷阱”
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通过工业革命率先开启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了为求生存谋发展而长期依附外国资本的历史阶段——这种现象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正在面临的“发展陷阱”[1]。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并“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也“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2]404。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力推动下,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被裹挟着拖入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进程,且由于国内资本和技术稀缺不得不承接部分发达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制度成本”,落入“外资依赖”的陷阱。数百年来,快速演进的资本逻辑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脱离本国实情照搬“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由于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长期依附发展,这些缺乏资金与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主要从事组装和粗加工的环节,“在传统的国际分工结构中长期处于外围、在生产关系上处于依附地位”,“在增加值分配中仅占有很少的份额”[3]。依附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关联着薄弱的政治话语权,这些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着由垄断资本主导的国际制度,任由其向着与本国利益相悖的方向持续发展。在经济政治的双重依附状态下,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有助于实现资本主义阵营国际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文化在发展中国家落地生根、发展蔓延,潜移默化地挤压着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蚕食着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意识,使得发展中国家突破“发展陷阱”、争取独立自主的能动性逐步衰弱,最终被改造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同质国家,臣服于帝国主义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控制。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2]404,“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405。这种从属与依附的发展模式具有极强的风险性,一旦外资援助中断,“国内不仅往往会爆发经济危机,更有可能蔓延成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甚至发生大规模的人道灾难”[1]。不仅如此,依附式发展还长久地被当作发展中国家追求进步的唯一路径,西方的发展模式也以理所应当的姿态盛行于国际社会,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沦为满足西方垄断资本利益诉求的牺牲者。寻找一条能够突破发展中国家“发展陷阱”的正确道路成为所有处于“第三世界”的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的境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向来不把依附西方作为发展路线,也决不盲目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秉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凭借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突破西方既定的发展窠臼,开拓了一条“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道路。在不依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下,中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的快速转变,创造了跳出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并独立实现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的奇迹,中国的成功显然是对依附西方发展模式的重大突破。然而,中国对于“去依附”发展模式的探索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言:“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1840年,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在战争与强权的背景下开启了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近代史,经过了“中体西用”的探索,吸纳了“以俄为师”的教训,逐步意识到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创新才是摆脱依附地位、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1966年2月,邓小平提出,“我们一定要有独创精神,要闯出自己的道路”[4]。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长久探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5]的发展理念。长久以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党中央的领导下,保持创新意识、坚守创新理念,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昂首屹立于世界国家之林。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摆脱了资本逻辑的束缚,突破了外资依赖的“发展陷阱”,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并发扬光大,进入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发展阶段,中国这种以创新为突破口的发展智慧对于世界众多深陷“发展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以协调的经济策略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通过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获得了世界性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形成。然而,西方这种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强调市场自由和私人产权的发展模式,既不符合本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不符合世界经济稳定向好的共同预期,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内生矛盾在其社会演进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并广泛蔓延,最终形成经济循环阻塞、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甚至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给全球的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的弊端开始显现,英国首先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慢性萧条,继而美国于1929年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也随着这次毁灭性灾难的扩张陷入重大困境。学生辍学、工人失业、农民破产、饿殍遍野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陆续蔓延直至屡见不鲜,德国和日本甚至因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主义道路,资产阶级鼓吹的自由市场和民主制度在一片民不聊生中跌落神坛。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两次大型周期性经济危机,发达国家中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愈演愈烈,资本主义不协调的发展矛盾进一步暴露,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政治参与度大幅度下降。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使再生产(或者是简单再生产,或者是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某些条件”会“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6]。西方世界建构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关系的失调和经济循环的阻塞,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重大灾难,个体、群体为获得更协调的发展都需要跳出资本主义发展范式,探求一种能够使人类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的新发展理念。
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反复出现、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近百年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了协调发展的理念,有效缓解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至上的发展理念不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具有协调发展的正确意识,并在迈向社会主义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初步体现了均衡协调发展理念的“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发展方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思发展经验得出的“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的结论,再到新世纪以来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而提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国的主要问题,创新性地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主题,高屋建瓴地作出了“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的重大论断,坚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将协调贯穿于国家发展的多领域、全过程、各时段之中。可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发展的平衡问题,并始终把协调发展放在治国理政至关重要的位置,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协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近十年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东部产业陆续向中西部转移,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也逐步接近[7],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正式成为历史的过去式,2022年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城镇化率也已达到65.22%,城乡协调发展稳步前行。当然,在推进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未曾被疏忽,近年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得到重视,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显著提升,一大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起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迈向协调。与此同时,军民融合战略被作为顶层设计贯彻实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也为适应经济发展作出了合理的调整,中国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都迈上了协调发展的新台阶。长期以来,中国重视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中国人民在正确的制度引领下避免了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得到了显著的缓和,中国协调发展的经验为世界各国推进共同富裕和全球各领域协调稳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中国对于协调发展的探索生发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世界大背景下,凝结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不平衡不协调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思考成果,是顺应当今时代世界整体发展需要、统筹引领发展中各方面重要关系协调性的理念。中国道路探索的成功和促进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的举措不仅意味着世界各国从制度根源上摆脱经济危机、实现协调发展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也表明中国的发展不会以界的不稳定为代价,中国共产党会坚决贯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如一地以自身的协调发展促进世界的协调稳定发展,以自身的发展经验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三、以绿色的发展理念开拓了生态文明新时代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世界面临着两个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的愿望,但是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透支资源为代价的,尤其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鼓吹资本逻辑的资产阶级发达国家无节制地以自然资源换取自身发展,直至自然资源再生的速度落后于人类向自然索取的速度。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的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愈发严重,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等环境污染现象愈发广泛,物种灭绝、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成为高发事件,人类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失衡的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善待自然、保护地球的呼声渐趋强烈。然而,面对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不考虑承担责任,只考虑转嫁后果,无视生态公平对世界与人类发展的长远意义,倚仗强大的综合实力,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态掠夺”:他们以较少数的人口占有着全球大多数的生态资源和生物资源,在侵略与扩张的阶级本性驱动下,大肆低价购进发展中国家的矿产原料、谷物木材、稀有物种,再把高能耗产业链和高污染产品转移、倾销到除本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甚至通过构建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剥削,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资本逻辑主导下既不公平也不正义的“生态文明”。在这种“以牺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资产阶级利益”的世界生态资源分配体系中,西方发达国家处在统治者的地位向其他国家发起生态剥削,而受剥削的国家由于势力单薄、发展落后,只能被动地放任本国资源成为体系统治者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养分,并逐步沦落为固化这种不平等的生态资源分配体系的推手,最终受困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价值闭环中,从贫瘠迈向更进一步的贫瘠。西方资产阶级构建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早已失去权威性,世界人民翘首以盼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的新时代生态文明之所以赢得世界的认同,归根到底是因为将生态公平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考量之中,其最终目的是要在保证中国生态文明的前提下推进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引领全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区别于西方的剥削式发展,其受益群体一直是全球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9]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性计划,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统筹推进为抓手,向着“美丽中国”的目标稳步前行。“10年来,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8亿吨。”[9]7与此同时,中国也着眼于世界生态发展,积极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办实事、解难题。目前,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坚定落实《巴黎气候协定》,展现了大国在面对全球问题中应有的担当;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已经成为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枢纽,不仅带动了共建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维系着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稳定。在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身作则,以自身的绿色发展助力世界的绿色发展,一肩担起阶级历史使命,一肩担起国际社会责任,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以无节制开采资源、剥削弱者的发展模式中闯出了一条中国道路,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享受到了绿色发展的成果、获得了实现自身绿色发展的新希望,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前途命运真正结合起来。
四、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百年以来,在资本主义国家数次金融危机和世纪疫情的深远影响下,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挑战,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利用单边制裁、“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等手段限制贸易伙伴的发展、减损贸易伙伴的应得收益。据世贸组织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措施和贸易纠纷数量逐年攀升,仅在2017年上半年就发生了3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1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构建随之陷入瓶颈,大规模贸易摩擦事件频频发生,逆全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伴随着经济衰退和逆全球化的演进而逐步显现。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芯片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失衡,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的发展中国家跳出“低端锁定”的陷阱将变得愈发困难;另一方面,自顾不暇的西方国家能够提供的贸易机会逐步减少,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本就相对缺乏发展机会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面临经济衰退、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果。对此,有国际经济权威评论专家指出:“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推动力已不存在,未来全球化动力将主要源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很多欧美学者也指出“中国已接过了全球化的接力棒”[11]。
面对逆全球化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匮乏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综合考量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维护世界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郑重表明了中国态度:“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12]147,并且要“让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12]212。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着重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作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代表,中国不仅没有自我封闭、独享成果,甚至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对于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关系的准确把握,是党中央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国际贸易环境大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大国担当和大国气度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我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积极维护开放共赢的多边国际贸易体制,成为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国家。据统计,2022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6.52万亿元,一年内增长15%;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12.95万亿元,一年内增长7.5%[13];截至2023年1月6日,中国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4],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其中2022年增长18.7%[13],中国的贸易开放政策带动了“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经济建设,激发了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力,尤其为深受逆全球化趋势之苦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动能。在经济全球化运行几近“失灵”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递增,起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稳定器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开放发展跳出了发达国家本国优先的狭隘视角,着眼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长期命运,以宽广的大国胸襟超越了制度与文明的冲突,坚定倡导经济全球化,以全球人民和平相处、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着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必将在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为长期处于萎靡状态的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能。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15]248
五、以共享的大国情怀为解决世界贫富差距贡献中国智慧
自人类迈入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两极分化的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之中。资产阶级遵循其逐利性把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卷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并在其存在的短短百年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然而,这些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发展成果却不由世界人民共享,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无节制地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用尽各种手段降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以压榨工人,最终导致了“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6],以少数的人口占据着世界上大量财富的资产阶级不断剥削着底层劳动者,社会整体财富向上倾斜的态势十分明显。这种剥削与压榨不仅存在于阶级之间,也存在于国家之间。西方发达国家倚仗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将国内发展产生的矛盾转嫁到世界市场,同时又通过购买世界市场的廉价劳动力、限制产业链底层国家发展、资本跨国转移等手段获取利润,以落后国家发展缓慢、工人贫困为代价换取本国的资本积累、生态友好、福利充沛和阶级矛盾缓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富裕的国家会越来越富裕,贫穷的国家会越来越贫穷,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不仅在政治上受支配、经济上受剥削,甚至文化上也难逃其浸染,这些国家在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夹缝中惶惶度日,在资本逻辑下逐渐沦为资本的附庸,只能用廉价的劳动力换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新自由主义的推波助澜下,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不平等决定经济不平等、经济不平等又固化政治不平等的机制,使得世界上阶级差距和国家差距愈发明显,全球贫富鸿沟日益加深。不事生产的资产阶级站在社会底层人民用劳动堆砌的金山银山上,着眼于更高处的利益,人类社会的共享发展并不在这些既得利益者的考虑范围之内,但却是实现全球人民共同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共产党秉持着马克思“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理念,担起了发展中国家探索“共享”发展模式先驱者的重担。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会建立在剥削落后国家的基础上,中国高质量发展天然带有促进全球共享发展的基因。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并以广阔的胸襟和前瞻性的眼光把“每个人”和“一切人”放在全球视野中去理解,在发展理念的不断迭代中始终保有人与人共享、国与国共享的基因。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7]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8]364随着共享发展理念的纵深推进,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享”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眼全球发展大局,心系人类共同命运,把“共享”的发展理念从中国人民的共享拓展到了世界人民的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演讲中强调:“我们要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各国都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19]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表明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决心:“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同各方一道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9]6在助力全球发展均衡、解决世界贫富差距的事业上,中国共产党秉持着共享发展理念为解决世界贫富差距问题贡献着中国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拉动世界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为逐利而侵略”和“为自保而封闭”之间选择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950年,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物资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帮衬他国,以对朝鲜和越南的物资援助为起点开启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2004年至2009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29.4%[20],进入新时代,在经济持续向好和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中国自2013年至2018年对外援助金额达到2702亿元人民币,成为联合国常规预算第三大粮食捐助国、第三大会费国,并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多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为实现联合国“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的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以非洲为例,2000年至2020年,中国援助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万公里,大型电力设施80多个、医疗设施130多个、体育馆45个、学校170多所,不仅如此,中国还为非洲“授之以渔”,助力非洲进行人才培养,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培养了人才共计16万余名[21],中国的共享发展理念受到了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欢迎和支持。
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摆脱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发展模式,既在助力世界平衡发展中谋求了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推动了世界的平衡发展,在资本主义文明神话已被打破的大背景下对提倡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文明进行了强有力的赋能。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共享发展模式势必会被世界人民广泛认可,最终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在这个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盛行的世界,中国将继续同各方一道努力,以实际行动打破世界贫富失衡的格局、向着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奋进,让世界各国的共享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再让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汇聚成推动世界繁荣进步的洪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朝着正确的方向滚滚向前、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