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视域下中西方酒文化之比较

2023-04-24吴玲英龙琪翰

文化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杜康葡萄酒葡萄

杨 运 吴玲英 龙琪翰

酒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其历史可追溯至有人类以来,甚至更早。 在考古方面,关于酒的证据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 至9000 年前。 但这并不代表酒只有9000 年的历史,因为酒作为一种特殊液体,具有一定腐蚀性,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盛酒容器仅限于动物皮革或木质材料,耐不住酒精腐蚀。 因此,目前考古证据只能止步于此。 但可以肯定,史前人类在此之前的数千年里就有意无意地食用了水果或浆果中的酒精。 因为熟透的果子遇上周围环境的野生酵母菌,便会自然发酵成酒[1]18。 在神话传说方面,东西方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 中国主要将酒的发明归功于人,如猿人造酒、仪狄酿酒、杜康造酒等传说。 而在西方,两希文化中酒的起源都与神有关,如希腊神话里的酒神叫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众神之父宙斯的儿子,亦是种植葡萄者的守护神;在罗马神话里,酒神叫巴库斯(Bacchus)[2]。 此外,《圣经》神话中有撒旦帮助诺亚酿酒和耶稣变水为酒等奇迹,基督教中把红葡萄酒视为耶稣基督的 “圣血” 等传统。 此外,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还渗透到宗教、风俗、礼仪、军事、政治、文学等方面。 可以说,古今中外,酒贯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还以精神和社会的空间形态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空间的不同而导致。 根据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观点,空间的知识应将物质的空间、精神的空间和社会的空间相互联系起来[3]。 基于此,本文从酒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对中西方酒的起源、发展和差异进行分析。

一、物质空间下酒的起源

物质意义上,酒是一种特殊的饮料,是一种无色的液体。 自有人类以来,甚至更早的时候,成熟的果子在野生酵母菌的作用下,通过自然发酵便生成酒这一特殊物质。 因此,在人类学会酿酒技术前,宇宙空间中便已存在自然之酒。 至于人类何时开始酿酒,考古学上也无法考究。 但鉴于酒的性质及对盛酒容器的要求,目前最早的证据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人类也永远无法证实谁是第一个发明酒的人,更没办法证实第一瓶啤酒、蜂蜜酒或果酒(葡萄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酿成的。 只能根据发酵知识,推测人类历史上酒的发现,或许是基于人类意外观察到野果等自然发酵的过程,进而总结出来的经验。 又或许是史前人类为了食用新鲜葡萄、石榴等水果而把采集到的水果堆放在木制或皮革容器或有凹槽的石头中,由于堆在底部的水果被压出汁,与果皮上或附近灌木上的野生酵母菌发生反应,从而发酵成了酒。 又或许是人类发现了蜂蜜这样珍贵的甜食,经雨水稀释成液体后,发酵成了蜂蜜酒[1]23。

从考古学上来看,早在1983 年,考古研究所就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1 处窖藏遗址,考古队员在其中一些陶器的内壁上发现了疑似酒渍的残留物[4]。 但直到2004 年,研究人员通过对贾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附着物进行研究,才进一步证明了9000 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用于酿酒的原料包括大米、蜂蜜、山楂和野葡萄等。 此前,7600 年前在伊朗发现的酒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 “酒” ,而贾湖遗址的考古发现刷新了这一纪录,成为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与酒有关的珍贵资料[5]。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们发现只要有含糖的水果、蜂蜜或谷物等原料,经液化并在足够温暖的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便会在野生酵母的作用下自然发酵,生成含有酒精的液体。 这种液体可能含有低度酒精,其味道和质地可能对我们来说无法判断是啤酒还是果酒,抑或其他酒,但确实是一种酒精饮料。 继最早的自然之酒后,人类也许从意外的发酵总结出后来的酿造工艺。 在尝过这种发酵液体并体验到其令人愉悦的效果后,早期人类便通过采集和堆放葡萄等水果或浆果来尝试复制发酵过程,尽管他们完全不知道所涉及的生物过程。 经过多次尝试把葡萄或其他水果堆放在容器里可以产出这种令人愉悦的饮料后,他们便开始通过手动挤压水果出汁,从而增加酒的产量,缩短酿造周期。 酿造啤酒比葡萄酒和蜂蜜酒等程序更加复杂,因为谷物含有的糖分不溶于水,无法直接发酵,需得通过麦芽处理,然后捣碎,浸入温水才能制成能用来发酵的可溶糖。 相比之下,用水果、蜂蜜等酿成的果酒或蜂蜜酒发酵过程相对简单,因此,人们认为果酒(葡萄酒)出现得比啤酒早。 蒸馏酒的出现时间在中西方都存在争议。 在中国接受度较高的一种说法是蒸馏酒起源于元代(1271—1368)[6],而在西方认为12 世纪就出现了蒸馏酒,但首次明确提及蒸馏酒作为饮料可追溯到13 世纪[1]185-187。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中西方蒸馏酒的出现都与炼金术相关。

此外,根据酿酒工艺的复杂程度,可以肯定酒出现的顺序首先应是果酒(葡萄酒)或蜂蜜酒,其次是麦芽酒或啤酒,最后才是蒸馏酒(白酒)。 随着物质空间中酒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饮酒后微醺或宿醉的反应,与酒相关的神话和传说等酒文化的诞生成为必然,而中西方的酒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对中西方酒文化差异的研究,但大多是从酒礼、酒器、诗酒等方面去分析,鲜有研究讨论造成中西方人们对酒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就中西方不同的饮酒习惯和对酒的不同态度而言,首先是由于地理空间的差异。 正如田丽等指出,华夏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稻谷类,黄河流域以种植抗旱耐瘠薄土壤的小米、谷子为主,而长江流域多栽培性喜高温多湿的稻,因此,米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人们一直用小米、大米等谷物制造米酒,因此,中国盛行的是 “米酒文化” 。 而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许多地方的气候和土壤等不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却对葡萄的生长非常有利,因而,在西方国家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首屈一指。 所以,西方人可以大量地用葡萄酿制葡萄酒,因而西方盛行 “葡萄酒文化”[7]。

二、精神空间中酒的传说

精神空间中的酒具有一定的宗教性,与神话传说有关。 在考古等科学无法追溯酒的缘起时,人们开始转向神话和民间传说这一精神空间。 于是,在许多文化中都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来解释酒的起源。

在中国,关于酒的起源的传说自古有之。 在众多说法中,有一种说法是:天上有酒星,所以有天有地也就有酒了。 又有一则古代传说是:在我国西北,有一座天生的 “玉馈酒泉” ,宽一丈,长深二尺,酒如泉涌,酒美如肉,酒清如镜,上有玉樽玉,取出一樽又会长出一樽,永远取之不尽。 诗仙李白更把这两则传说同时写进《月下独酌四首》其二中,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8]另有古猿造酒、仪狄造酒和杜康酿酒之说。 其中关于杜康酿酒的传说颇有意思: “杜康某夜梦见一白胡老者,告诉杜康将赐其一眼泉水,杜康需在九日内到对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间最美的饮料。 杜康次日起床,发现门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 遂出门入山寻找三滴血。 第三日,杜康遇见一文人,吟诗作对拉近关系后,请其割指滴下一滴血。 第六日,遇到一武士,杜康说明来意以后,武士二话不说,果断出刀慷慨割指滴下一滴血。 第九日,杜康见树下睡一呆傻之人,满嘴呕吐,脏不可耐,无奈期限已到,杜康遂花一两银子,买下其一滴血。 回转后,杜康将三滴血滴入泉中,泉水立刻翻滚,热气增腾,香气扑鼻,品之如仙如痴。 因为用了九天时间又用了三滴血,杜康就将这种饮料命名为‘酒’。 因为有了秀才、武士、傻子的三滴血在起作用,所以人们在喝酒时一般也按这三个程序进行:第一阶段,举杯互道贺词,互相规劝,好似秀才吟诗作对般文气十足;第二阶段,酒过三巡,情到深处,话不多说,一饮而尽,好似武士般慷慨豪爽;第三阶段,酒醉人疯,或伏地而吐,或抱盆狂呕,或随处而卧,似呆傻之人不省人事、不知羞耻。”[9]

在西方,人们主要将葡萄酒和啤酒的出现归功于神。 例如,大约在公元前1800 年,一首对苏美尔女神宁卡西(Ninkasi)的颂歌就描述了啤酒的制作过程和饮用啤酒的乐趣。 在埃及,冥界之神奥西里斯(Osiris)也被认为是赐予人类葡萄酒和啤酒的源头,同时也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起源。 在古希腊,葡萄酒与酒神狄俄尼索斯有关,在罗马则与巴库斯有关。 而犹太人和基督徒则将葡萄酒归功于凡人诺亚,据说他在亚拉拉特山的山坡上种植了葡萄藤,在大洪水退去后,他的方舟停靠在那里,《旧约》记载道: “耕者诺亚是第一个种植葡萄园的人。” 一些关于诺亚与葡萄酒的犹太评论明确指出:在诺亚准备在亚拉拉特山的山坡上种植葡萄时,撒旦提出给他帮忙,并要求拿方舟上的一部分动物作为交换。 诺亚同意了,于是撒旦依次要了一只羊、一头狮子、一只猿和一头猪,并相继将其宰杀,用其血来浇灌葡萄。 这意味着:在第一杯葡萄酒之后,喝酒的人行为就像一只温顺的羊羔;但在第二杯后,就会变得像一头勇敢的狮子;第三杯酒后,行为会像一只猿;而第四杯后,就会像一头在泥泞中打滚的猪。 相比之下,在巴比伦版本的洪水故事中,葡萄酒和啤酒是给洪水来临前建造船只的工人饮用的。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波斯国王贾姆希德的宫殿,他酷爱新鲜葡萄,为了以防葡萄过季也能吃到,于是他命人把葡萄装进瓶子。 当不懂发酵知识的他发现瓶子里的葡萄由于发酵后就不甜了,于是他让人在瓶子上贴上 “毒药” 的标签。 不久后,他的一位妃子头痛欲裂,见此 “毒药” 一饮而尽,欲轻生以结束痛苦。 酒劲上来她便睡着了,醒来后离奇地发现头痛好了,于是她告诉了国王这件神奇的事。 国王听后立即让人把更多的葡萄装进瓶子发酵酿酒[1]25-26。

三、社会空间中酒的用途

物质空间的酒和精神空间的酒,最终都服务于酒的社会空间,体现在酒的用途和功效方面以及人们对酒和饮酒的态度。 自人类开始饮酒以来,人与酒的关系就微妙复杂。 虽然酒本身既无物质价值,又无文化价值,更无道德价值。 然而,像许多其他商品一样,酒被赋予了复杂的价值体系,与权力、性别、阶级、种族和年龄等复杂关系交织在一起。

首先,酒在中西方文社会文化中都被视为具有神性的一种物质,与众神密切相关,因此常用于各种宗教祭祀仪式,也用作王公贵族的陪葬品。 此外,酒也是身份、阶级和权力的象征。 在许多早期社会中,如在古埃及,各个阶层都可以喝啤酒,但只有精英贵族阶层才能享用葡萄酒。 在古希腊和罗马,各个阶级的人们都只喝葡萄酒,虽然精英阶级喝的葡萄酒在口味、品质等方面与底层阶级喝的酒完全不同。 古希腊罗马人认为喝啤酒使人女性化,而葡萄酒则代表着男性和阳刚的品格。

再者,几千年来,中西方社会中许多知名医生都将酒视为一种具有特殊药用功效的物质,如希腊名医、西方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表示,无论疾病或健康,适量饮用葡萄酒对人类的身体保健有神奇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酒与医学更是有着不解之缘。 “医” 的繁体形式 “醫” ,其下为 “酉” ,而在古代酒与 “酉” 相通,这就说明酒为医者所用。 《素问·汤液醪醴论》 将酒分为 “醪” 和 “醴” ,其中 “醪” 指浊酒, “醴” 指甜酒。 其中对酒的作用也记述得非常清楚: “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邪气时至,服之万全。”[10]

除此之外,虽然酒在中西方被广泛用作社交润滑剂和黏合剂,用于各种日常社交场合。 酒历来在红白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出现在商业、政治和其他重大场合,但中西方酒文化也有所不同。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饮酒方式和酒的品类和酒礼酒俗等方面。 西方人喜欢牛饮,而中国人习惯小酌;西方人 “以酒为艺术” ,擅长品酒,中国人则以酒为媒介,常常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其实,中西方人们对酒的不同态度还体现在酒的不同功能方面。 在古代西方,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及至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18 世纪,人们都宁愿喝酒而不喝水,因为水受到严重污染,人们认为酒比水安全,所以通过喝酒来补充水分。

四、结语

综上,从物质、精神和社会三元空间来看,中西方对酒的态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空间差异的影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从古至今,中西方都提倡适度、节制地饮酒,抵制过度饮酒和酗酒行为。 正如孔子所说, “唯酒无量,不及乱。” 强调了饮酒多少没有限制,关键在于酒后头脑清醒,行为正常[11]。 又如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指出过量饮酒的害处,并借用鄂吕克锡马柯的话说: “我有一种信念,这也许是从我行医的经验得来的,就是醉酒对人实在有害。 我自己不肯饮酒过量,我也不劝旁人喝过量。”[12]

猜你喜欢

杜康葡萄酒葡萄
自制的葡萄酒为啥爱“上头”?
Quantum speed limit for the maximum coherent state under the squeezed environment∗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商标之争 害了“杜康”
十款葡萄酒与十块石头
美酒飘香仙女引路杜康泉
法国葡萄酒何以誉满天下
基于葡萄酒理化指标的葡萄酒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