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郭孝子寻亲故事真伪考

2023-04-24

文化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孝子儒林外史

童 辉

《儒林外史》中郭孝子寻亲故事的情节十分吊诡,与三十六回之前的叙事大相径庭。 吴组缃称郭孝子故事 “有的写得完全不真实,有的写得概念平板,总之都没有现实生活体验;作为艺术看,显得很低劣,和书中所表现的一般高度的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迥不相侔的”[1]。 单坤琴认为吴敬梓无意于通过冒险解构人物,而郭孝子遇虎 “这个细节用‘险’和‘奇’来吊读者的胃口,与实际的生活经验没多少联系”[2]。 细读这几回可以发现,郭孝子寻亲故事在叙事时空,前后人物关系上有许多矛盾点。此外,在故事的结尾郭孝子的性格发生突变,这致使郭孝子故事呈现出与整本小说主题思想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 因此,如此粗制滥造的叙事方式绝非出于吴敬梓之手。

一、叙事逻辑的错乱

《儒林外史》之所以称为外史,是因为其带有史传的性质,吴敬梓对于人物事件前后时间、空间的把控是极为严密的。 对此章培恒先生曾撰文做过严密地考证,称: “吴敬梓在写作时,对作品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经过周密考虑和计算的。”[3]然而,郭孝子故事的叙事逻辑却极为混乱。

(一)叙事时空

在郭孝子寻亲故事中,王惠和甘露僧的年龄表述存在明显的矛盾。 小说在第七回中写到王惠和荀玫因同年中进士而相会,荀玫见王惠已是须发皆白,此时又恰逢陈和甫上门为二人扶乩。 判词有 “羡尔功名夏后” 一句,王惠解释 “功名夏后” 即指夏后氏五十而贡,而这判词正应了自己五十岁登科,说明此时王惠已是年过半百。 接着,王惠做了两年南昌太守后被提拔为南赣道。 次年,宁王统兵破了南赣官军,此间共计三年时间。 然而,宁王叛乱一事发生在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所以王惠此时至少是五十三岁。 郭孝子故事发生在修祭泰伯祠之后,也就是庄绍光被征召后的两年,而庄绍光被征召在第三十五回中明确说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所以郭孝子寻亲应是1558 年之后的事。也就是说当郭孝子赴成都寻父时,王惠少说也是九十二岁高龄了,若是再算上郭孝子路途中周转的时间,在二人相见时王惠可能已年近百岁了。 可在二人相遇时,小说中竟这样描述: “你再不出去,我就拿刀来杀了你……老和尚大怒,双手把郭孝子拉起来,提着郭孝子的领子,一路推搡出门,便关了门进去,再也叫不应。”[4]477郭孝子是一个武夫,而年近百岁的王惠却能将其拉起,揪着领子推出门外,这太不合情理了。

同样的时间错乱还出现在甘露僧的故事中。郭孝子寻亲途中在陕西的海月禅林与甘露僧相遇,所以应是1558 年之后的事。 然而,小说第二十回写牛布衣客死芜湖关,甘露僧为其料理后事时,牛布衣死时不到四十岁,文中明确写此时是嘉靖九年(1530)。 牛布衣一直称甘露僧为老和尚,所以其年龄应比牛布衣大不少,少说也是年近半百了。 如此算当郭孝子与甘露僧相遇时,此时甘露僧已年近八十,而就是这样耄耋之际的老人在得知郭孝子寻亲成功后竟跑到四川来与其相会,秦川两地相距近八百里,此间又多崎岖险道,甘露僧一人风餐露宿步行至四川,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恰恰说明了伪作者在窜改故事时,没有审慎地斟酌故事前后的时间关系,致使故事的叙事时间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情况。

甘露僧的故事还存在着叙事空间的错乱。 在第二十一回他与牛浦郎分别时,称拜在其名下的齐大人发迹了,在京城当大官了,打发人来请他到报国寺去做方丈。 他临行时嘱咐牛浦郎道: “还有一床褥子不好带去,还有些零碎器用,都把与小檀越,你替我照应着,等我回来。” 但是在郭孝子与其相遇时,他却鬼使神差地跑到陕西的海月禅林当了方丈,而给出的解释又很难自圆其说,郭孝子问甘露僧: “可是一向在这里做方丈的么。”[4]269甘露僧道: “贫僧当年住在南京太平府芜湖县甘露庵里的,后在京师报国寺做方丈。 因厌京师热闹,所以到这里居住。”[4]471这一解释未免太过牵强,如因京师不清净那第一选择应是回故地芜湖,而绝不是跑到这人生地不熟的陕西来。

(二)人物关系

王惠祖籍山东,因畏罪潜逃至太湖落发为僧,此后却又与郭孝子在四川相会。 郭力自称为湖广人士,二人的关系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又如第三十八回中,尤扶徕给了郭孝子行旅的盘缠并嘱托到成都后万事可找故友萧昊轩商议,原文对郭孝子听闻萧昊轩后的反应是 “不好再辞,只得谢过,收了银子和书子,辞了出来”[4]471,郭、萧二人似未曾有过交集,甚至是未闻其名。 可在第三十九回中萧昊轩却说郭孝子武艺精能,少年二人齐名于江湖。 二人不说熟识得很,至少也应该是相互听过名号,但此等反应则形同陌路。 若再将此节对比郭孝子在听闻豪杰杜少卿时的反应即可发现端倪, “先生同我到少卿家坐着,我去讨这一封书。” 那人道: “杜少卿?可是那天长不应征辟的豪杰么?” 武书道: “正是。” 那人道: “这人我倒要会他。”[4]464-465同时,小说写二人的武功胆识也是天差地别,怎么也称不上齐名。在第三十四回对萧昊轩的武功有正面描写: “萧昊轩策马飞奔,手执弹弓,好像暴雨打荷叶的一般,打得那些贼人,一个个抱头鼠窜,丢了银鞘,如飞的逃命去了。”[4]429而反观对郭孝子的描写则全无豪侠行径,胆小如鼠、形似懦夫。 写他林中遇虎只心里焦躁,因畏惧老虎的咆哮震动,竟将裹脚解下来把自己缚在树上。 此外,写其几次遇险的场面不仅极其吊诡,还出现了文本的讹误。 如写其赶路途中借庵庙落脚,饭间见窗外一片红光,老和尚则解释这是他的朋友雪道兄到了。 这雪道兄实则是对面山头上蹲着的一只异兽,其名叫 “罴九” ,头上有一只角,耳后长了一只眼睛,其一声吼叫便可使几尺厚的坚冰顿时粉碎。 然而 “罴” 在《山海经·北山经》中有明确记载: “伦山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5]85这描述显然与文中的异兽不符,而小说中所述异兽反倒与同为《北山经》的十分相似,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其鸣自詨”[5]82,因此,二兽文本距离甚近,极有可能是伪作者在抄录过程中产生了讹误。 此后,又写郭孝子见木耐夫妇二人做短路营生,木耐夫妇见郭孝子生得雄伟,不敢下手,而这又与前文武书见到的 “花白胡须,憔悴枯槁” 的郭孝子形象不符了。 郭孝子对二人的态度更是令人惊愕,这郭孝子若与萧昊轩齐名,自然也是绿林豪侠,看见恶人做短路营生不但不惩奸除恶,反倒心生怜悯传其武艺。 此等丧失正义性的仁善几近于助纣为虐,而后木耐果不其然又做起短路营生。 郭孝子此等不分善恶、为虎作伥的行径又怎么能说与萧昊轩齐名呢?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郭孝子寻亲故事存在着大量时间、空间以及人物关系上的矛盾,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实质上是由于伪作者将多文本聚合后造成的。

二、多文本的聚合

仔细斟酌郭孝子故事不难发现其有很强的模仿痕迹,钱钟书先生就曾评价《儒林外史》是本国 “蹈袭依傍处最多” 的小说。 此论对外史全书而言或许过于苛刻,但就郭孝子故事来说绝不过分。 如文中写郭孝子两次遇虎的桥段与《水浒传》武松打虎的情节近乎雷同,试看两文对比:

只见劈面起来一阵狂风,把那树上落叶吹得奇飕飕的响。 风过处,跳出一只老虎来,郭孝子叫声: “不好了!”[4]472

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 “阿呀!”[6]285

二者不仅情节雷同,就连文本中所使用的语句都大同小异。 无独有偶,后文又都有主人公再次遇虎的情节,二人的反应也极为相似。 郭孝子见山洞里又跳出一只猛虎道: “我今番命真绝了!”[4]476而武松见草丛中又钻出两只大虫来也道: “阿呀! 我今番罢了!”[6]287-288此外,两书后文又都写了二人逢虎后偶遇猎人的情节。 外史中郭孝子于天明偶遇拿着鸟枪叉棍的猎户,郭孝子遂将两件东西送与猎户拿去请赏,猎户则拿出酒食款待郭孝子。 武松打虎后也遇到了拿着叉弩刀枪的乡夫,各家各户在得知武松是打虎英雄后也都拿出酒食来款待武松,迎送武松到县衙门请赏。

除郭孝子遇虎情节外,后写匪徒赵大到海月禅林挂单一节也与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近乎雷同。文中对匪徒赵大的肖像描写是 “披着头发,两只怪眼,凶像未改” ,而五台山众僧看鲁智深也是 “不似出家的模样,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一双眼却恁凶险” 。 两位方丈也都是以慈悲为怀,力排众议接纳了二人。 更加巧合的是赵大与鲁智深在禅院里的行为都极为相似, “吃酒、行凶、打人,无所不为” ,二人也都因乱了清规,致使众僧对其产生敌意,请求方丈将其赶出,以恐久后累及山门。 吴敬梓深受金评本《水浒传》的影响不假,但此等写法几近剽窃,绝非出于吴之手。

此外,古代由于战乱频发,孝子寻亲的故事时有发生,而郭孝子故事也有许多寻亲故事的影子。天目山樵张文虎就认为郭孝子故事原型当出自李保泰《蔷生文集》中记载的 “胡孝子寻亲记” 。 近代学者吴波则认为该故事是作者受到类似于胡孝子、黄孝子等众多孝子故事影响综合而成的[7]。 刘洪强在其文中称《型世言》第九回 “避豪恶懦夫远窜,感梦兆孝子逢亲” 中王原寻父的故事才是郭孝子真正本事[8]。 朱仰东则在此基础上提出 “《文安县志》中纪常的《王孝子传》一文作为《儒林外史》郭孝子寻父之本事,其合理性要远甚于他者”[9]。 然而,笔者也发现皇甫沆西蜀寻亲,历经千险扶父灵柩回归故里的故事与郭孝子寻亲故事亦十分相似。 然而,无论是依据哪种底本,郭孝子寻父故事的编撰过程中势必是吸收了这些寻亲故事的材料。 此外,李汉秋先生还考证出寻亲途中路遇独角兽一节源自清代王椷的《秋灯丛话》卷六《虎为独角兽所戕》并杂糅了钮锈的《觚媵》故事,而郭孝子第二次遇虎用喷嚏吓死老虎的情节则出自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 “也几乎是那则笔记的白话翻译”[10]。 而郭孝子悄悄奉养王惠的桥段,张文虎和平步青都认为其化用了后汉姜诗妻的故事。 由此可见,此回故事伪作者杂糅的文本众多,并且都几近于直接挪用原著,由此导致故事的叙事较为突兀,不似前文。

三、主题思想的异变

闲斋老人序中对《儒林外史》的主题这样评价: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砒柱。”[11]辞却功名富贵,追求真正的 “文行出处” 是《儒林外史》一直秉持的主题,这在三十六回之前的故事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郭孝子本是绿林中人,其所出言行却存在前后矛盾的地方。 从其行事作风来看,他总想与达官贵人保持一定距离,而更喜欢与豪侠之士来往。 如武书与郭力提议,向国子监中的虞博士求一封给尤知县的书子好让郭孝子途中有个照应,郭孝子却以 “草野之人,我哪里去见那国子监的官府” 的搪塞之语回绝了,而结识豪杰杜少卿时则是欣然拜会并接受其援助。 又如郭孝子到达陕西尤公处,尤知县好意留他在府内小住几日,郭孝子又以 “贱性山野,不能在衙门里住” 婉拒了,选择暂时落脚于海月禅林。自古 “侠以武犯禁” ,侠客本就是与官方政权相抵触的群体,郭孝子的一番行径也符合其侠客的身份。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愿受官方政权拘束的侠客,在后文中却对萧昊轩说出这样一番话: “这冒险捐躯,都是侠客的勾当。 而今比不得春秋、战国时,这样事就可以成名。 而今是四海一家的时候,任你荆轲、聂政,也只好叫作乱民。 像长兄有这样品貌才艺,又有这般义气肝胆,正该出来替朝廷效力。 将来到疆场,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一个青史留名。”[4]484-485郭孝子不仅否定了侠客行为的正义性,并且认为行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名。更令人诧异的是其所发的一番为求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话语,这与小说所崇尚的辞却功名富贵的思想大相径庭。 从前文中武书、杜少卿等人对郭力的态度,不难发现其千里寻父的至孝品格是文中所要赞扬的,郭孝子也绝非是小说所要讽刺的对象。 然而,郭孝子作为绿林豪侠不以侠义的精神去劝诫后辈,反倒是鼓动其去向官方政权低头借机谋取功名,这与小说中所讽刺的那些打着 “文行出处” 的幌子去骗取功名富贵的举业人有什么分别。 这一番对于萧昊轩的 “谆谆教诲” 使得郭孝子的形象由一个放荡不羁的武林豪侠转变为一个企图追名逐利的朝廷鹰犬,而此种性格的异变由人物延伸至了小说的主题。

综上所述,郭孝子寻亲故事中的奇险情节当是伪作者抄袭、聚合其他文本后的产物,并非出于吴敬梓之手。 然而,由于伪作者编撰故事过于粗糙,文本没有保持叙事的统一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逻辑错乱。 而类似郭孝子寻亲故事这样的叙事方式在前三十六回还不曾出现过。 此外,故事结尾郭孝子性格的突变直接导致了小说主题思想的异变,这无疑成为判定该故事存在伪造最有力的证据。

猜你喜欢

孝子儒林外史
当代新型孝子标准
TOUGH LOVE
久病为何无“孝子”?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孝顺的定义
单宝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