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研究

2023-04-24

文化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跨文化

温 静

引言

文学作品是基于某个特定时代不同区域的文化、社会风俗、人文气象,经过作家的创作形成的智慧结晶,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创作受到古希腊罗马神话与《圣经》影响颇深,具有强大的语言艺术与文学魅力。 要想真正理解一个作品就要回归到作品的产生年代,从跨文化的视角对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语言艺术魅力,而且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特征

(一)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对经典的引用和发挥

英美文学作品是复杂社会环境的反映,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 对于读者来讲,只有深入了解当时年代的历史环境特点,对作品的语言描写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各种精神品质,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基于跨文化的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展开分析能够发现,经典故事融入是英美文学创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如果不了解英美作品的语言艺术风格,一定会认为作者这种表达形式是为了 “省力” ,用广为人知的人物或者事件代替烦琐的语言表达,但是实际上作者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引用,或者将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二次创作的源泉目的是降低作品理解的难度,为读者导航。

要想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认识英美文学作品内容,必须要深入作品创作的背景:一方面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年代,感受那种特定的语境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必须对作品创造者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英美文学作品《名利场》为例,这部作品采用另一种双线叙事的方法,以拿破仑战役之后的英国社会为作品创作的背景,当时整个社会思想非常扭曲,充满着对权势、金钱的疯狂追求,人们的道德水准毫无下限。 作者萨克雷在文章写作时使用幽默讽刺风格的语言,指挥调度整个 “名利场” 中的人物,为观众带来了一出又一出的好戏,整部作品充满了时代感。 在文学作品对经典的引用和发挥上德克雷多次将《天方夜谭》《圣经》、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以及情节搬到小说之中,给整个作品增加了喜剧性色彩,其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不仅彰显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使作品主题得以升华,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具警世意义[1]。

(二)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文学作品的背景是某一特定时代社会环境的反映,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历史产物,是优秀作家的思维成果与智慧结晶。 阅读和学习英美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从作家的描绘中进入到那个时代,感受当时的社会风俗与人文气象,体会文学创作渊源、形式与风格还有语言技巧等,在经典作品中学习中提问并寻找答案,感悟英美作品所承载的文学魅力与人文内涵,拓宽我们的视野,从而对比不同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经典著作为例,描述了富豪盖茨孤独的一生,生动地揭示了19 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东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发展和变革。 作品的底色源于现实,从人的生存方式来看,在追求权力与财富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尺寸,要时刻警惕是非扭曲的生活方式;从人对于梦想的追求来看,追求梦想的路程必然是崎岖的、充满阻碍的,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应该坚持自己的目标才能抵达成功的终点;从对于情感的激荡与挣扎来看,要时刻保持内心真实,才能体会到最纯粹的情感。

(三)对戏剧性独白的使用比较多

为了更好地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基于跨文化的视角,优先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语言风格。 中国人素有恭谦简让的性格特征,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语言的风格也同样具有含蓄抽象的艺术特点,这是由于民族生长背景不同造成的。 与英、美两国开放的社会环境不同,英美文学作品语言以戏剧化特征为主,善于使用独白、旁白等描述手法。 第一,通过独白的方式将人物内心的想法和观点直接表达出来,而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中人物的想法往往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或者采用其他衬托、象征、对比的手段凸显其心境。 以《哈姆雷特》作品为例,主人公的很多观点与情感的表达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都是以独白为主,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这既是作品中主人公内心的写照,又同时是作者内心的挣扎,读者们通过转换自己的视角可以更好地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第二,借助独白的方式开展相关评论。 《骑士与圆颅党人之歌》是诗人索恩伯的著作,在语言技巧运用中将主人公与作者分离,从客观角度展开评价,引导读者按照他的思路展开充分的想象,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可有效提升读者阅读兴趣。 另外,丁尼生所创作的传世经典作品《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官》同样以一种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引用经典戏剧独白的形式,将语言艺术特色与文学作品魅力发挥至最大化[2]。

二、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特点

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运用,从修辞手法到表达方式再到语言风格,无一不在彰显英美国家文化内涵和文化审美,其作为英美文化的重要载体,向我们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风情。

(一)修辞手法

1.押韵

从跨文化视角来赏析英文美术作品的语言,修辞手法是必要的切入点。 在英美文学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押韵,如头韵、尾韵。 作者善于借助相同的韵脚传达强烈的情感,尤其是在英美诗歌中作者即便是调整语序也要达到押韵的效果,以此来体现诗歌的内在意境,营造情感氛围。 例如,弗罗斯特的《雪夜在林边停留》,其在最后一节写道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头韵作为弗罗斯特诗歌的诗眼,其能够向读者传达当时作者的情感,加强作者对诗歌的记忆,在欣赏诗歌时,充分理解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弗罗斯特借助头韵的修辞手法展现当时的心理状态,使读者对其产生强烈的鉴赏欲望[3]。

2.比喻

在英美文学创作中,比喻也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 通过利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灵活,展现出文章的立体感,进而令读者投入到文学作品中。 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利用具有比喻特色的语言描述场景、人物或事物,使原本抽象的故事转变成具体的故事情节,以此表达当时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节的紧张性,使作品达到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例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在鲍西亚第一次遇见摩洛哥王子时,说 “Yourself renowned Prince,the stood as fair. As any comer have look don yet.For my affection.” 在本句中 “fair” 具有白皙的意思,但实际上摩洛哥王子皮肤黝黑,作者想要暗喻的是鲍西亚的诚实,因为 “fair” 具有诚实的意思。 英美文学作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时常将自身的价值观融入到作品中,而中国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则喜欢利用托物言志的手段,而非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英美文学作家更倾向于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矛盾

在英美文学中,往往通过利用矛盾修辞法提升作品的观赏价值来更好地揭示人物内心的想法,展示人物形象特色。 在作家既想要描述不同事件,又想要描述不同人物的想法时,就会采用矛盾手法,使读者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故事情节的内在价值,加深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在矛盾创作过程中,作家通常会使用对话或独白的表达方式描述整个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并且还会借助不同类型的语言提升该章节的表达质量。 而在主人公陷入到纠结情绪中时,借助矛盾表达方法能够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富。

(二)表达方式

1.戏剧化

相较于中国文学作品,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戏剧性更强。 通过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对比可知,其在自身文学作品中承载了更多的戏剧冲突,不仅仅语言之间的交锋表现了情节的紧张感,还利用独白的方式突出戏剧特色。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通过自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而其所使用的语言皆为戏剧化的语言,以此来充分体现当时哈姆雷特内心的纠结。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家善于利用戏剧化的语言为读者预留更多的想象空间,以此来展示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形象特色,增强读者对主人公的感知力。 戏剧化特点作为英美文学作品最为突出的语言特点,不仅展现了英美作家的艺术风格,还增强了作品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4]。

2.引经据典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时常会引入经典故事,就如同中国作家在写作时时常借用名人名言以此来表现小说作品的文化内涵。 因为经典故事是人们所熟知的,更加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作者在进行创作过程中,会借用经典故事传递更多的文化特点。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文化也具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在鉴赏过程中需要在尊重国家民族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深入了解当地本土的民俗风俗。 引经据典这种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英美文学的语言特点,使英美文学作品具有更高的传播度,展现英美文学的语言价值。

3.生活化

根据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调查,英美作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会从实际生活进行取材,以便能达到更好的自我感知效果。 而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想理解生活化的语言,则需要掌握当地的文化习俗,基于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 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取材于实际生活,展现更多的真情实感是文学创作的目的。 因此,在欣赏过程中,要带入自身的实际生活对其语文表达方式进行评价,同时,基于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进行全面分析。 在截取分析素材时,可以尽可能地扩大贴近实际生活的程度,展现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社会现实。

(三)语言风格

1.幽默讽刺

英美文学中最重要的语言风格就是幽默讽刺。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就将幽默与讽刺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幽默主要是指借助含蓄的语言表达事物的荒谬,讽刺则是借助与现实相反的语言来对现象进行批判和抨击。 在《傲慢与偏见》中讽刺意味的描述贯穿全文,奠定了整部书的基调,充分展现了简奥古斯丁的语言风格。 在小说一开篇就利用 “universally” 增强了整个事件的严肃性,使读者认为后续将阐述一些放之四海的真理或道德观念。而在 “that” 后这句话则揭示了男婚女嫁的风俗。 作者用极为严肃的语言表达出一个极其荒谬的观点,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是典型的英式幽默,当中国读者阅读时,不会在第一时间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含义,但在看到后续情节后就能充分掌握作者想要表达讽刺意味[4]。

2.交际实用

文学作品中的交际性主要体现在对现实客观环境的尊重上,尤其是在作者创作过程中,通过使用交际性的语言,将实际场景与作品素材相结合,以此来表达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 在交际性的语言风格特点下,其展现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带动读者更加深刻地解读作品。 所谓交际性,是指作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所展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文学作品所属的思想范畴,其集中反映了国家和地域的特色、文化特征。 当不同国家的读者进行阅读时,能够通过作家的交际性文字表述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

3.文化特色

从跨文化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必然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民俗习惯,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例如 “老” 在西方文化中则具有年老、落后的含义,而在我国的文化中还具有尊重、尊敬的含义;又如 “红” 在我国文化中除了代表喜庆之外,还具有吉祥的意思。 因此,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看待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化特色,能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英、美国家崇尚自由平等、个人主义,而我国则信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力量,因此,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和人物独白较多,而在中国作品中所有人聚集在一起的场景较多。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各国有各国的物质、精神、行为特质,而文化则是承载这些的载体,所以英美文学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观的传达[5]。

4.内心留白

在英美文学中,独白是极为重要,其能够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个性的作用。 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就极具个性,完全贴合了小说的人物性格,当人物一开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扑面而来。 如玛丽的书生气质、达西的咬文嚼字、班纳太太的尖叫都在揭示着人物性格。 人物之间的矛盾性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种善于利用语言风格强化语言张力的特点,是英美文学中刻画人物形象极为独特的语言创作风格,但由于中国人含蓄内向的性格,在中国作品中鲜有体现,这种创作手法充分显示了文化间的差异。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任何文学作品的都是以作者所处时代为创作背景,通过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还原或者是加以创作,从而更好地展现当时的社会情况、人文背景等。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作品语言描述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受到普遍的风气或风尚影响。 要想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感受作家对语言的利用技巧和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必须要站在跨文化的视角去了解当时的历史与社会环境,从而才可真正地面向作品,感受其伟大的文学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跨文化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