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与发展研究
——以中文专藏文献为例

2023-04-24

文化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年鉴出版物

周 娜

特色馆藏(Special Collections)是图书馆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资源禀赋、人才分布状况等要素为导向所确立的某种服务重点或某种服务目的,是在馆藏资源发展过程中构建的一种特色鲜明的馆藏系统。 进入20 世纪之后,美国最先着手实施特藏资源建设工作[1],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这项建设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是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对图书馆特藏资源展开分析与探讨,一些图书馆为了给予古籍文献和善本文献充足的保障,打造了特色馆藏室[2]。 2014 年发布的《国家图书馆文献采选条例》,对特色馆藏建设工作作出了统筹部署,同时对文献采集遵循的原则、标准进行了阐释: “关注本馆已经具备的特色馆藏资源的完善性、全面性,这些独特馆藏涵盖了中国古籍、东方研究、艺术历史、考古、敦煌文献、地图、手稿、金石铭文、科学史、地方志、族谱、年鉴、学术论文等” ,截至2022 年12 月,国家图书馆的特藏专藏文献资源已达到500 万余册/件。

一、国家图书馆专藏文献的概述

(一)年鉴、地方志发展概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年鉴地方志事业实现了高度繁荣。 2015 年,国家出台《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强调中国已经完成编排出版的省级、市级、县级地方志书达到了七千余部,地方综合年鉴类型高达一千九百余种,数量为一万五千余部。 行业志、军事志、专题志、乡镇志、部门志、社区志总量为两万余部,专业年鉴类型高达上千余类,总量有七千余部。 这些与现存八千余类、十多卷旧志均是地方志资源宝库中不容或缺的核心内容。 同时还强调:进入2020 年之后,要落实第二轮修志计划工作,达到省级、市级、县级综合年鉴的全方位覆盖。

在地方志事业中,年鉴事业是不容或缺的一项内容,对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2017 年,国家地方志指导办出台了《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其中明确强调了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目标:直至2020年,达到省级、市级、县级综合年鉴的全方位覆盖,稳步落实年鉴变革工作,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强化对撰写年鉴工作的指导力度,构建健全成熟的年鉴事业综合发展系统,优化传统的年鉴编制系统、资源开发系统、质量考核系统、学科建设系统等等,驱动中国年鉴事业实现质的突破,发展再上新台阶。 国家图书馆从20 世纪初期开始收藏年鉴,地方志的收藏要更早一些。 尤其是近十几年,年鉴、地方志事业飞速发展,馆藏数量也是持续增加,每年平均入藏5000 ~6000 种。

(二)文史资料发展概述

自1960 年以来,各级政协组织中相继设立了文史资料工作机构,开展了对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和编印出版工作。 这部分丰富全面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将中国近代史的诞生、发展与演变进程彰显的淋漓尽致。 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诸方面,具有可靠的资料性。 文史资料不仅是我国近代史的一个新史源,也是我们了解国情、提供历史借鉴的好教材。

国家图书馆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收藏文史资料。 最初由中文资料组负责完成,后转到分馆地方文献组,2016 年转到中文采编部,现由中文采编部中文图书采访组负责完成此类文献采访工作。 现有文史资料约5000 种。

(三)中文资料(即非正式出版文献)

非正式出版文献是相对于正式出版文献而言的。 通常包括报告、内部资料、学位论文和会议文献等。 文献形式主要有4 个方面:1.内部准印证号:由新闻出版部门批准核发,大部分都下放到各市级出版机构;2.无内部准印证号:个人、单位自行印制;3.军内发行,统一书号;4.无ISBN 号,内部印刷。

国家图书馆征集中文资料最早的历史记录可溯及至1921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出的第172 号训令,其中涉及京师图书馆收纳留学生学术论文的指示,对京师图书馆留学生论文的收纳给出了关键指引,标志着国家图书馆的学位论文征集工作正式开始。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之后,国家图书馆已经征集了大量的中文资料,并且开始对部分特色鲜明、入藏规模庞大的文献组建了入藏机构,负责完成文献的入藏梳理、整合、统计工作。 《1996 年北京图书馆书刊文献采选条例》明确阐述了该专藏机构对中文资料进行入藏应当遵循的原则与标准[3]。 在此期间,先后成立了专门入藏中文资料的科组,经过几次改组重建,于2008 年3 月成立了中文资料组,明确了入藏范围,同年7 月面向全国进行非正式出版文献的征集。

二、专藏文献的特点

(一)年鉴地方志特点

年鉴通常为连续性出版或持续性出版,地方志很少连续性出版;地方志是以方志体例为依据,全方位对某一区域、某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当前发展情况的相关历史资料进行记录。 年鉴指的是对上一年度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的重要文献资料进行整合、梳理、编纂出连续出版的工具书。 它们在特征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一是均具备百科性,二是均具备资料性,三是均具备地域性;多数是由地区政府组织编纂,年鉴的出版量比方志大;既有公开出版,也有非公开出版;常规书商渠道无法满足图书馆需求,需要特定供应商。

(二)文史资料特点

文史资料的出版方式多为非正式出版物,少量为正式出版物;发行方式多为内部交流,少数公开发行;出版时间多为不定期出版。

(三)中文资料(非正式出版物)的主要特点

中文资料(非正式出版物)的发行机构来源复杂;发行范围窄、数量少、流通范围有限;出版方式的不可控和出版形态的不规范。

三、国家图书馆专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发现

(一)专藏文献的采访困境

文献本身的采访难度。 专藏文献中的年鉴、地方志及文史资料的出版形式多样,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方式,而中文资料本身为非正式出版文献。因为非正式出版文献的特征相当鲜明:发售范畴并不大,类型较为多元,传播渠道较为狭隘,流失率极高等,所以导致这种文献资料的征集、保管与使用难度系数高。 非正式出版物发行方式为非公开,且流通分散,采访人员获取书目信息困难,只能通过书商收集的书目清单被动选取;由于缺少获取全品种书目信息的渠道,也无法考核书商的供货情况。

征集工作得不到有力配合。 对于非正式出版文献的征集工作,国家图书馆于2008 年制定了 “国家图书馆关于‘非正式出版文献’的征集函” ,在每年的外出催缴工作中都会与当地新闻出版局建立联系,协助我馆非正式出版文献的征集工作。 而各个区域出版状况、配合程度相差悬殊,所以征集效果差强人意。 尤其是近几年购书经费的降低,加强非正式出版物的征集工作能够缓解经费减少造成的购买品种降低的问题,但是由于缺少征集机制,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征集工作并没有顺利开展下去。

(二)专藏文献的开发利用困境

以年鉴为例,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年鉴仍以纸质版为主,仅少数年鉴制作了电子版并附带光盘。 这些年鉴大多仅按年出版一册,发行范围有限。 主要面向编写单位、政府部门和企业内部运用,而未充分发挥其在公众信息服务方面的价值,也未能对地方志工作机构产生更大的影响[4]。

四、国家图书馆专藏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采访政策,加强采购渠道

图书馆应该针对年鉴、地方志等特色馆藏设定长期计划和分阶段目标,与前线员工沟通确保策略的执行,同时整合员工反馈,调整年鉴和地方志等特色馆藏的采购方案[5],并根据专藏文献的出版形式制定相应的采访政策,尤其是专藏文献中的非正式出版物的书目信息,往往难以从书商渠道获取,需要各地方政府、图书馆、采访人员等统筹建设。

随着技术进步,电子书越来越受欢迎。 很多年鉴和地方志既有纸质版本,也有电子版本。 若经费足够,可以提高对电子文献的采购,达到纸质和电子资源的互补。 这样不仅确保了馆藏的完整性,还能满足多样化的读者需求。

完善非正式出版物的存交制度。 201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发布,其第二十六条规定出版单位应向国家图书馆及其省级图书馆交存正式出版物;第五十一条指出,若出版单位未按规定交存,则由出版管理部门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 《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对于正式出版物的交存工作带来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但是对于非正式出版物没有列入交存范围。 因此,我国应努力优化和完善样本交存体系,把有收藏价值的非正式出版物包括进来,确保国家图书馆作为全国总书库的功能。 图书馆可根据自身职能和服务范围,针对不同层级的政府职能部门、党史编纂委员会、科研单位等建立样本交存制度,明确奖罚机制。

加大专藏文献征集工作宣传力度,完善征集机制。 强化专藏文献征集的推广与普及力度,使社会各界对专藏文献征集工作的价值与作用形成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激发人们参与这项工作的兴趣,从而对后续稳步推进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充足的保障。 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大力宣传非正式出版物的征集工作,并详细说明征集范围、类型、入藏方式、奖励措施、保密机制以及接收部门的具体地址、电话等等。

加强馆外合作,实现互利共享。 由于专藏文献发行量小、宣传力度不足的特点,图书馆采访人员所获取的书目信息远远不足,这就需要图书馆间的合作共享。 在对一些高校和地方图书馆进行调研时,每个图书馆对专藏文献资源建设情况发展不同。 依托于地方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立专藏馆藏书目信息平台,有利于各个图书馆开展个性化馆藏建设。 不仅是图书馆间的合作,还要与各地方政府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术单位、民间团体等加强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比如,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编辑出版,非正式出版,自2009 年开始与国家图书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每年定期捐赠一套 “水文年鉴” ,国家图书馆也会为对方开具捐赠证书。 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不仅为馆藏的连续性提供有力保障,图书馆也为有价值的文献实现长期保存以及实现利用的场所。

(二)加强专藏文献宣传力度,提升服务模式

通过多渠道手段展现专藏文献并广泛宣传,可以增强专藏影响并充分利用其价值,更为科研和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实现专藏的最佳利用。 在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主要服务平台上,建立特色馆藏板块,多方式展示资源,准确呈现其主题与服务方法。 为读者提供印刷型特色馆藏的详细信息、分布、借阅流程、开放时间等,使其方便地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 图书馆还可以结合线上和线下的展览、读书活动来推广特色馆藏,并在信息素养教学中整合特色馆藏内容,扩大服务受众,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推广,实现更好的发展方向[6]。

(三)文旅融合,创新服务

现如今,文旅融合已成为一种大的趋势,笔者建议要对专藏文献里的优质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构建完善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库。 全面整理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根据其特性确定在文旅结合中的角色,合理整合文献、场馆及文创资源,根据需求制定方案,设计适宜的阅读服务,挖掘文化服务的深层潜力,增强服务质量[7]。 用文化打造旅游,用旅游宣传文化。

五、结语

图书馆专藏文献资源建设很难一蹴而就,必须要历经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过程。 一方面它是图书馆发展不容或缺的保障,另一方面还是十分重要的增质提效文化体系。 为顺应时代发展,专藏文献资源的建设也应实现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具有地区特色图书馆馆藏文化。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年鉴出版物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四川31部年鉴获全国奖项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点图书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2017年出版物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