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区创意写作
——以珠澳创意写作空间为例

2023-04-24陈雅楠

文化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学社区文化

陈雅楠

创意写作学在中国经历了引进与创生,现在正逐步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以及多元的实践空间,创意写作研究不仅从内部探索创意生成的机制、创作潜能的开发,也同样重视与外部空间的密切关联。随着创意国家、创意经济理念得到广泛认同,更多的高校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的高素质写作人才,创意写作的触角亟待从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空间,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结合,在提升公民文学素养、激发城市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本文旨在从西方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学科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融合中寻求可供借鉴的经验,并探索适合中国本土创生的创意写作社会化路径。

一、 “创意城市网络” 的启示

200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 “创意城市网络(UCCN)” 项目,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城市之间的国际合作,加速这些城市文化和创意的可持续发展。 创意城市评选涵盖七大主题,申都城市以各自独特的 “创意” 影响力引领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其中 “文学之都” 是最早也是最受关注的模块,能够纳入 “文学之都” 版图的城市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学底蕴,同时以文学创意为母源汇聚 “创意阶层” 形成 “创意场境” ,在文学生产与消费、文化传承与传播、城市再生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1 年10 月,世界范围内已有42 座城市加入了 “文学之都” 行列,综合项目申请的七条 “评选标准” 与世界文都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文学不仅停留在对个人情感体验与审美价值的追求中,也成为文化产业与文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种种问题的更先进而有效的方法,创意写作高度的 “开放性、实践性与创造性” 注定了它不会止步在学院围墙之内,而是会深入城市的肌理触摸真实,激活个体的创意力量。

早在2014 年,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就提出了 “上海文化原创力培育与公共文化发展”[1]的理念,并依托上海大学华文创意写作中心开展了多样的探索与实践,经过近20 年的发展,在创意写作学科史译介、创意理论体系构建、分体写作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关于创意写作社会化的主要成果依然停留在专家学术阐述中,部分学校结合所在地资源开展了辐射高校周边的创作实践,促进了作品生成与经验转化,创意写作之于公共文化空间的填充在大部分区域还未得到普遍的关注,创意写作专业学生走出校园后的 “可能性” 与社会需求之间的 “匹配度” 还未充分接轨。 2022 年11 月,第七届中国创意写作年会开幕式上,葛红兵教授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创意写作学理论的创设需要面对 “由学院内的野性探索向学院外的社会延伸” 的问题。

二、创意写作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的起点:社区创意写作

在西方国家,很早就有作家为社区居民提供写作机会这种形式,社区通过作家的知识和才华,让更多人理解声音、语言和故事之于生命的价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拓展想象,甚至参与并影响了历史发展中的诸多高光时刻,如今发展成 “非营利组织雇佣作家或者招募志愿作家,在公立学校、社区中心、辅助生活设施、收容所、监狱等地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创意写作工作坊”[2]等一系列成熟的社区写作项目,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

(一)增强居民身份认同,提升城市凝聚力

在Terry Ann Thaxton 撰写的Creative Writing in the Community:A guide 这本指导性手册中,他认为成功的服务学习项目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是 “真正满足社区的需求” ,运用创意写作的知识与技能使服务对象 “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公民” 。 创意写作的自身品质能够捕捉和记录平凡生活中共同的文化情感,可以听见 “边缘人群” 的个体声音,工作坊模式下的表达、沟通与想象为促进社区成员了解自身与他者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一个养老院项目的写作中,伤痛、记忆、逝去、恐惧这些无法诉说的情绪在诗歌中被释放出来,衰弱的身体和衰退的记忆并没有阻碍老人们富有海洋般想象力的表达,而是让饱经风霜的心灵和疲惫的身体得到了安放,这完全得益于充分的沟通与鼓励,以及每一次课程的推进。 社区作为城市网络的基本单位,除了发挥物理功能,如提供居所、传递信息之外,还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增强社区内部成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科学技术与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使得大众的目光开始向内转,从追求外部利益得失转向关注个人生存空间,从满足权力话语转向诉诸个体的表达,文学的功能与价值从单纯个体审美经验的获得衍生出更丰富的内涵,创意写作的社会化呼唤文学可以发挥一部分社会责任,汇集更多元的文学创作群体,开展更丰富的文学公共活动,助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与此同时,城市文化品牌的形成不能只靠增添城市光环,还要看到削弱城市和谐稳定的减分项,现代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环境保护问题、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问题、特殊群体关怀问题等,有一些不能完全依靠法律强制解决。 创意写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社区相关社会问题治理。 例如,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在成立之初就尝试利用创意写作工作坊的形式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比起硬邦邦的法律条文,工作坊能够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疗愈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借助戏剧工作坊等形式也可以进行情绪的缓解和释放,基于案例整合与文学作品思考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拥抱社会,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贡献力量。 在青少年学业困难、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处理上,创意写作都能够以更加温和,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入到社区微小的单元,帮助并引导成员形成良好的认知与行为。

(三)汇集创意人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力

“创意城市” 概念之父兰德利曾提出 “创意环境”[3]理论,宽松、开放的思想能吸引众多艺术家、知识分子、企业家和管理者生存,发达的文艺生产力需要汇集城市中的创意人才形成创意阶层,营造创意空间和创意氛围,形成 “创意场境” ,以此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意力注入城市发展。 创意写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面向职业作家和学科体系,也同样面向普通大众。 从提升普通公民的读写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到激活城市居民的文化创意能力,需要创意写作教育教学从教室走向社区、从书本走向社会,与企业需求对接、与产业发展结合。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始终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建设上,强调 “田野调查” 的重要性,自2017 年起,每年假期都会结合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创意写作训练营,深入乡村牧野田间地头开展田野调查与写作训练,既有对自然风貌、民间习俗的考察,也有家族历史、红色文化的探访,既考验学生与社区村民的相处能力,也引导他们看见真实的地方需求,学生们的切身感受和日常习得的写作技巧在这里充分融合并得到成长。获得了专业的写作能力与开阔的社会视野的学生,未来面临社会的竞争与选择时,才会更加明白自身的定位与价值。

三、社区创意写作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分层路径——以珠澳创意写作空间为例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王国猛在《创意背景下的创意城市建设》一书中认为: “在中国创意城市建设中,公共文化机制不完善”[4],这不仅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和创意文化结合的不足上,也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实施空间没有深入到城市社区, “真正在社区生根发芽” 。 尽管如此,细数世界创意城市发展较为充分的案例,依旧能看到以 “湾区” 为中心形成的创意经济辐射效应,创意写作率先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公共文化服务力高、创新创意氛围浓厚的地域展露出蓬勃的生机。 因此,如何发挥 “湾区” 在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优势,引领创意写作社区化的探索,则是本文选择珠澳作为考察对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持续广泛的覆盖层——提供优质便利的文学体验活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给予了高度支持,这对于激活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创意写作深入社区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和机会。

近年来,珠澳地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政府也在努力营造环境友好型、文化包容型的城市发展格局。 澳门特区文化局以澳门公共图书馆、澳门文学馆等为载体开展一系列艺术文化活动;珠海市各级文化馆与图书馆开展年度主题征文与写作培训,创意写作寒、暑假营,引领居民体验文学表达与创作的乐趣;城市独立书店、社区书屋的数量和知名度都在稳步提升,书店和书屋邀请大批作家、文学爱好者举行新书发布、创作分享、文学沙龙活动,推动 “文学与艺术、阅读与创作” 的深度结合。 从整体来看,珠澳两地文学公共活动的氛围较为浓郁,群众对文学表达、文学创作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目前创意写作社区化的项目还停留在传统文化场馆机构,还未深入到基层成为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未在文学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上实现数量和质量的跃升。

(二)定位清晰的抵达层——精准提取社区群众的需求

近年来,以外卖诗人王计兵、矿工陈年喜、北京月嫂范雨素等为代表的 “素人写作” 的现象成为了新媒体平台广泛关注的对象,华东师范大学项静认为 “这些写作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5],他们的作品 “展示了非虚构文学广阔的社会空间和人民性” , “素人” 这一概念正好 “包含了社会对写作者身份的特别关注和聚焦” 。 笔者认为这恰好是对过去纯文学创作主体的一种祛魅,创意写作的关注对象和研究群体不应该仅停留在作家、文学爱好者、高校及中小学课堂范围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创意写作的模样是遥远的、同质的,没有为其量身设计的课程和活动,作为抵达层的对象没有感受到创意写作能够为他们带来什么。

泛泛而谈的文学创作技巧和文学阅读活动并不能真正地推动创意写作融入社区,它依旧只能成为文学爱好者或是大众茶余饭后消遣的项目,面对社区人员构成的复杂性、社群之间的异质性以及特殊群体的个体性等,需要在设计项目时充分考察对象的特征和需要。 例如,面向乡村地区的创意写作活动,需要注重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尊重与传承,善于捕捉和倾听那些被遗忘抑或是沉淀下来的风土人情,编撰地方志、家族志等文学作品,进行文化传承传播,也可以针对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需求与问题,与产业链接推动创意转换;面向城市社区的创意写作,需要通过分析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念、情感诉求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活动:通过工作坊形式参与婚姻家庭关系的改善,通过疗愈写作为身心疲惫的上班族寻找情绪出口,通过文化寻根活动为背井离乡的异乡人搭建心灵停泊的空间……以此构建良好、包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空间。

(三)开放持续的联动层——密切联系学科建设与社会转化

社区是一个多元的空间,走向社区的创意写作,绝不是哪一个写作能手单打独斗的杰作,城市文学生态体系的构建有赖于各行业、各群体发挥合力。 在这个层面上,高校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与地方文化产业、事业的融合密切相关。 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需要以考察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与人才需求为前提,专业课程的实施也需要充分发挥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功能,既强调写作理论学习与创意实践之间的融合,也重视校内知识习得与社会经验获得的融合,例如与当地文化机构、行业企业组建写作项目与写作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写作环境与训练;聘请行业企业的优秀写作人才进入创意写作课堂,为学生提供前沿及有效的写作课程;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及时追踪毕业生走入社会的工作情况与实际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等, “使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拓展为社会服务功能” ,为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学科力量。

四、结语

文学之于 “个人主体性” 与 “社会公共性” 的价值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从服务经济步入创意经济时代,未来呼唤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意才能的高素质写作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创意写作专业的孵化和影响,这为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由创意写作生发而成的创意阅读、疗愈写作等新样态已经进入研究者关注与思考的范畴,创意写作与社区的融合能够助力城市个性的塑造,促进人与城市和谐共生,但是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如何使用更有效的形式提高处理问题的水平,则需要大量写作项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

猜你喜欢

文学社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们需要文学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谁远谁近?
我与文学三十年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