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引领中国走向绿色海洋
2023-04-24耿国彪
耿国彪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要宣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
近两年来,“双碳”已经成为每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踊跃发言献策,为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实提出诸多建议。
同去年一样,双碳不但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而且两会代表递交的双碳提案,也成为媒体关注并报道的重点。
去年,生态环境部共办理全国两会建议提案近1300件,涉及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建议提案最多,占承办总数的20%以上。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继续为双碳目标献计献策,备受大家关注。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国家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针对过去五年的双碳成就,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一一回顾。
在生态环境改善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数下降超过五成。
在消费新模式上,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4%,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
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上,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上,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而对于2023年的工作计划,报告也提出明确的努力方向,包括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同时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实现高质量转型 绿色发展
稳步推进节能降碳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双碳”相关话题继续保持了去年的热度。随着中国在低碳转型上的探索不断深入,不少代表委员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鲜明主题,就可持续發展能力的提升贡献真知灼见。
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递交了《关于探索中国特色低碳发展路径的提案》。
赵柏基认为,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既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他建议,为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应根据我国国情和城市特征,探索对政策制度、产业结构及配套支撑体系的优化,因地制宜推进低碳发展。
赵柏基举例称,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具体来看,要鼓励企业依据国际认可的“科学碳目标”设定相关减排日程,借鉴《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等,统一重点产品上下游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推进建设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碳排放核查标准和指标体系,推动国内国际标准的联通和协同发展。
“乳业是碳排放‘大户,蒙牛集团高度关注乳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设定明确的‘双碳目标,在低碳牧场、绿色包装等五大环节规划了15项具体减排举措,旗下的曲靖常温工厂成为乳品行业实现国际、国内双认证的零碳工厂。”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总监史玉东认为,应通过制定乳业绿色低碳相关标准、加快推动乳业产业园零碳规划建设、拓宽企业绿色转型融资渠道等举措,有效解决产业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引导产业沿着绿色低碳方向规范发展。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传统能源企业要不断突破化石能源利用的高能耗、高排放等技术瓶颈,实现传统能源低碳转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汽(煤、柴)油加氢精制装置操作工王卿建议,完善政策措施,支持传统能源企业利用现有装置和设备开展工业试验,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望明递交两份提案,分别为《关于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支撑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和《聚焦产业工人技能转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胡望明指出,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行业、政府各个层面合力推进,以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加快实现原创性低碳技术的持续突破,形成中国钢铁碳中和解决方案。此次递交的《关于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支撑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即针对当前低碳冶金技术创新投入分散、成果转化仍然受到政策约束等现实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在该提案中,胡望明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希望能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碳中和冶金创新平台;二是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助力低碳冶金技术成果转化。
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王兰玉带来了有关钢铁行业加快绿色发展的相关建议。
王兰玉表示,氢能是中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氢代碳”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和应用体系,是中国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向。此外,王兰玉建议,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还要推进材料技术创新。他说,据测算,使用高强度高性能的钢材,使汽车重量每减轻10%,可实现节油约8%、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且钢铁材料还具有高循环利用优势,应该着力研发和推广应用高附加值、高性能钢铁产品,并从钢铁产品生产、使用、废弃到循环利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降低碳排放强度。
目前,我国碳市场已纳入发电行业,覆盖全国碳排放量约45%,但还有大量高耗能行业未被纳入。“尽早将水泥、钢铁和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并尽快明确其纳入的时间节点及碳配额分配原则。”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建议“十四五”期间将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碳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进而加快全国碳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曹仁贤建议,“完善并丰富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在现阶段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碳市场经验,进一步增加如碳远期、碳期权、碳期货等碳金融产品种类,并引入远期交易、展期交易、掉期交易等更多交易方式。”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逐步将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现代能源体系。
“能源科技创新可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张恩迪建议,应构建来源多样化、驱动效率高和运行零排放的清洁低碳能源载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打破原有能源体制壁垒,实现多种能源统筹协调、互补互济,并在将来形成一个涵盖电力交易、碳交易等多类型的绿色交易市场机制。
在实现路径上,他认为要坚持多元能源供给体系,一方面推动煤电减碳增效,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工业副产氢气多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大的特点,抓紧落实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户用光伏、分散式风电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增速迅猛,但在容量电价、碳汇交易等方面还缺乏全国性的制度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认为,这制约了储能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因此,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电站的价格形成机制,“可参照抽水蓄能电站政策,出台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和容量电价核定办法,更好地发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效率”。
另一方面,基于储能对风光电力的回收作用,他建议将储能发出的电力认定为绿电,并允许其作为主体参与碳汇市场,进一步发挥储能的多重作用。张恩迪也提出,可发挥纯电动汽车用能和储能特性,通过车—网双向互动,为城市电网“削峰填谷”。
“数据显示,全国每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产自长三角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看来,推动绿色转型,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在航运、电气装备制造等降碳减排的重点产业持续发力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远洋船舶船长倪迪提出,应当加快我国航运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目前该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主要受限于航运脱碳路径不明确、航运脱碳竞争加剧、产业链配套体系不完善、关键人才储备不充足等问题。”倪迪告诉记者,航运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还有些特殊,需要综合考虑航运业的全球运营、海上运营等因素,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及竞争优势的差异,不能与国内其他产业的绿色低碳一概而论。倪迪建议,推动确立内河及沿海船舶能源以电动为主、远洋船舶能源以绿色甲醇为主的中期发展路径;并鼓励航运上下游企业以联盟的形式,集成产业链脱碳的技术、资金等要素,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并实现技术的有序迭代。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震则针对碳市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加快重启我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他说,具体包括尽快修订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登记和交易规则等基本制度和参与各方权责以及统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黄震表示,应利用当下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CCER方法学体系,“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遥感卫星等新技术都需要。有了完备的CCER减排量的统计和监测方法,才能建立统一有效的交易市场和交易规则,让这一‘指挥棒发挥真正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建议,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逐步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充分激发企业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降低控排企业碳市场的履约成本。二是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推动CCUS项目获得碳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齐鲁石化党委书记韩峰认为,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交易品种较为单一,难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市场。
對此,韩峰建议:一是建立规范的交易规则,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建立碳交易的合理指标分配和定价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二是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三是进一步丰富碳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四是尽快实质性地恢复CCER的一级市场交易机制。五是建立健全除发电行业外的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机制的完善相关行业的MRV指南。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及能力,同时加快制定、实施商用车碳积分管理办法。在李书福看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碳管理仍处于萌芽期,应加快我国碳减排进程,提升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及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表示,面向“双碳”发展的高端科技人才依旧稀缺,实践、创新型“双碳”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健全,制约了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要大力培养碳中和人才。
民进中央今年提交的《关于强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度保障的提案》,呼吁尽快出台“碳中和法”。提案指出,目前,“双碳”相关立法缺少顶层设计、相应制度安排仍有短板、“双碳”工作统筹管理有待加强。因此该提案建议尽快启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法”立法进程,一揽子制修订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以保障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煤炭消费尽早达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构建等目标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建议,推行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制度,助力双碳战略。目前,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的50%,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李慧琼表示,引入绿色建筑保险机制,以市场化手段保证绿色建筑实现预期的星级标准,可以有效破解从绿色设计向绿色运行转化的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提出优先保障硅能源产业用电需求,以支撑双碳目标落地。刘汉元指出,随着光伏装机规模大幅增长,硅能源产业同步快速发展。2022年,国内高纯晶硅总供应量达90万吨左右,其中国产81万吨,进口9万吨。2023年,国内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50万吨左右,其用电需求也将同步增长。
为促进硅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刘汉元建议在工业领域优先保障硅能源生产企业用电需求。在保障民生用电的基础上,明确不将硅能源企业纳入有序用电范围,支持硅能源产业最大程度发挥产能,有效保障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支撑光伏产业稳健快速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发挥森林草原的碳库功能
应对气候变化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事关我国发展的全局和未来。林草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发展林草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加强林草业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实现绿色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共绘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吴义强认为,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要发挥森林“碳库”可持续碳汇作用。
据测算,到2060年之前,我国森林若能实现年固碳量8亿吨,可完全实现“碳中和”目标。这需要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森林质量提升且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8.68立方米/亩水平。为此,吴义强建议出台支持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激励政策,在国家层面确立木质林产品在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和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建议合理确定生态空间,增加用材林和能源林造林比重,放宽林木采伐政策,逐步减少对外木材和能源依赖,确保“木材安全”和“能源安全”。同时,打造国家级木质林产品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将木质林产品的减排量和碳汇贡献纳入排放权市场,推动和加快木质林产品碳交易,带动森林碳汇能力提升。
“中国竹资源丰富,具有低碳、环保、可降解、形式多样等特点,其经济价值和潜在环保价值巨大。”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说,应持续推动“以竹代塑”,进行广泛的塑料替代实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认为,云南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努力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案例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争当排头兵。
“我们要坚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巩固提升我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资源经济,加快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积极拓展云南生物资源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做强绿色食品、云南卷烟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治与监测,持续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人美美与共的美丽云南。”李学林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这不仅符合福建实际,也契合福建比较优势,对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表示。
近年来,福建坚持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亲自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念、重大实践,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在林业碳汇生成、流通、增值、应用等环节积极探索“福建经验”,全省林业碳汇成交量和成交额均排名全国前列。
黄世忠说,当前,福建以占全国约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经济总量。同时,福建省拥有十分丰富的碳汇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福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独特的贡献。
“绿色发展正考验取舍之道,倒逼产业做‘加减法。”黄世忠认为,福建作为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且所有地级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正逐步探索出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生态价值就是绿色GDP。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内蒙古森工集团将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利用生态溢出效应壮大‘美丽经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统一。”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闫宏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闫宏光介绍,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探索出一条持续以“含绿量”带动“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最令人兴奋的是“森林保护好了,空气都能卖钱”。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深入贯彻国家“双碳”战略,主动融入区域碳中和市场,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国有林碳汇储备基地的目标,搭建了国内首个碳汇资源管理矢量数据库,碳汇产品交易额达到3516万元,并与国内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探索出一条提升森林生态价值的新路子。
闫宏光表示,下一步,内蒙古森工集团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守綠换金”,积极构建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同时,聚力壮大林下经济“借绿生金”,围绕“林+粮+果+药+蔬+水+菌+禽+畜”等林下经济产业,打造内蒙古自治区优质森林食品聚集区。继续全力推进林业碳汇“点绿成金”,探索建立“场对厂”(碳减排林场对碳排放工厂)的碳中和抵消机制,助推形成东西部碳平衡的区域碳汇交易市场,打造全国最大的国有林碳汇储备基地。
全国人大代表、万华禾香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兴田认为,“双碳”已从科普工作进入深度实践阶段。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土壤和林产品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体量为每年100多亿吨,专家估算中国森林碳汇每年的贡献在20亿吨以上。“我在今年提交的《加快推动森林及林产工业升级为新森工产业》议案里,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森林碳汇核算及计量体系和标准的制定颁布。”郭兴田认为,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开展了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备案存量项目在规定条件下的碳汇交易。但目前,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加上采用的评估方法、参考数据以及核算标准不统一等,导致森林碳储量以及碳汇的评估、监测与核算存在较大争议。
郭兴田呼吁,推进森林碳汇价值精准补偿,实现市场化多元化补偿,促进企业的碳汇交易正常进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