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近多彩民俗,领略共同情感

2023-04-24徐迎梅蔡巧燕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藏戏腊八粥词条

徐迎梅 蔡巧燕

一、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1.基于学生学情,体现学科育人的必然需求。

中国上下五千年,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习俗文化渐渐式微。因此,语文教学需担负起守护、丰富、充盈民俗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为此,我们以“亲近多彩民俗,领略共同情感”为主题,策划了“多姿多彩的民俗展”这一主任务,研发了三个与大任务紧密契合的具体任务:“春节的民俗日历”“古今民俗小贴士”“不同地域的民俗”(见表1)。这三个有意思的、开放的、层递性的任务是贴近学生的,也是学生喜欢的,又和教材的内容主题比较贴合,能够引发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共情。

2.依据课标理念,彰显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

本单元是一个典型的文学作品单元,要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创设单元学习情境,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丰富审美体验,在创意表达中提升写作能力。所以,笔者在策划“多姿多彩的民俗展”这一主任务下,通过一个又一个开放的、有意义的子任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活动内容,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和收获感,促进学生在充分内化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水平。这些,无疑彰显了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

二、单元整体设计框架

在“大情境”的观照下,我们立足“联结生活、活动探究、实践感悟”的学习方式,将情境任务作了活动分解,设计了结构化的活动链。

三、单元整体设计示例

“多姿多彩的民俗展”前言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民俗,流淌着五千年文化的馨香,散发着各地域特有的气息,闪耀着古国文明的璀璨光芒……它是节日,更是祈盼,它流传于当世,却串联起古今,在它看似程式化的仪式背后,有着怎样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有着怎样丰厚而深邃的文化底蕴?有着怎样美好而甜蜜的向往与期盼?

任务一:春节的民俗日历

学习情境: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喜庆热闹的春节,相信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吧!你的家乡有哪些春节习俗?北京的春节习俗你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在分享交流、阅读赏析中感受春节民俗的多姿多彩和作品表达的独特魅力吧。

活动1:梳理北京春节民俗日历。

1.读识写,我能行。

(1)出示老舍的简介。

(2)跟读词语,注意多音字和儿化音的读法。(出示)

万象更新   间断   正月   白云观   分外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2.填日历,脉络清。

(1)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把相关节日习俗依次标注在本年度日历的相应位置。(出示2023年1月、2月日历图,略。)

(2)小组内交流补充,把日历补充完整,全班展示。

(3)小组代表借助日历按时间顺序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4)分清详写与略写内容。

(5)挑选优秀的日历张贴在展板上。

3.抓重点,巧探究。

(1)同学们,让我们就以腊八这一天为例,一起探索作者写作的奥秘,体会腊八这一天带给人们的美好和幸福吧。

(2)小组合作学习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部分,以“腊八民俗结构图(见图1)”为例,选择其中一个绘制思维导图,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个民俗的热闹和美好的。

(3)聚焦文中大量的口语化和带着北京地方特色的语言,体会语言的生动活泼,文字的顺畅通达,感受其背后折射出来的浓浓的情味、深深的韵味。

(4)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读一读,想想斯妤笔下的《除夕》片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与同学交流。

活动2:介绍家乡春节民俗日历。

1.家乡春节习俗多。

(1)按时间顺序,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前采访的资料,自主填一填“家乡春节民俗日历”。

(2)按地域重组合作小组,交流补充,把日历补充完整,全班展示。

(3)小组代表借助日历,按时间顺序说说各自家乡的春节习俗。

(4)借助表格,归纳总结南方和北方春节习俗的异同点,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特色习俗来展示。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家乡春节习俗众多,在你脑海中最有特色的又是哪一个呢?这个习俗有哪些独特之处呢?请小小讲述员依次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习俗。

3.详略结合巧介绍。

(1)现在你能对照“家乡春节习俗日历”,学着作者介绍《北京的春节》的方法,简要地介绍自己家乡的习俗了吗?注意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2)挑选优秀的民俗日历陈列在展板上,向同年级的伙伴进行展示。

任务二:古今民俗小贴士

学习情境:

流传至今的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本单元课文、古诗中介绍了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又有哪些文化意蕴?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家儿时等待腊八粥的馋样儿,赏析藏戏中藏着的动人故事,了解古诗中打动人心的节日习俗……

活动1:课文中令人心动的民俗。

1.忘不了的腊八粥。

(1)通读课文学字词。

①介绍作者。

②檢查预习效果:听写文中生词并订正。重点关注“盏、筷、褐、搅、稠”等字的写法。

(2)列出标题理情节。

①请同学们默读思考: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思维导图。

③全班交流,教师追问,分清文章的主次。

(3)探究主次明用意。

《腊八粥》这篇课文为什么详写等粥,略写喝粥?

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详写哪部分内容?

②借助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作者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呢?

(4)聚焦详写悟形象。

①在等粥的过程中,文中呈现三处写“腊八粥”的段落,对比着读一读,想想: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为什么要反复描写腊八粥?

②面对诱人的腊八粥,八儿有着怎样的表现?从中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八儿?

③作者又是如何将传统美食与人物活动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5)写写最爱的美食。

同学们,让我们结合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吧!

2.讲一讲传奇的藏戏。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56个民族各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今天我们要请同学们参加的是

一次藏戏大讲堂活动。

(1)细读课文画导图。

①读课文,画出具体介绍藏戏特色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②小组内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将藏戏的特点写清楚的。

(2)巧妙分工讲藏戏。

①小组内分工合作,介绍藏戏。

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述大PK,看看哪个组的讲述最能吸引观众,最能深入人心。

(3)戏曲代言我能行。

①学着作者介绍藏戏的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地方剧种及主要特色等等。

②做家乡戏曲的代言人,在班上也露一手。

活动2: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

学习情境:

节日习俗不仅在我们学习的课文里,古诗中也常常出现它们的身影,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1.读古诗明习俗。

(1)借助线上资源读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和节奏,注意生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

(2)利用注释,关注字义、词义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古诗中节日的时间和节日里的习俗。

2.查资料知由来。

(1)查一查:借助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老师、同学的资料讲一讲节日的习俗。

(2)画一画:尝试将与古诗有关的内容画成思维导图。

(3)诵一诵:在小组内吟诵古诗,推选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

3.读古诗想画面。

(1)想一想。反复诵读古诗,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

(2)你说我评。通过语言的描述将古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

(3)写一写。结合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把自己当作诗人,写写这首诗“诞生”的过程,注重画面的描述和真情的流露。

活动3:触摸作者别样的情愫。

学习情境:

同学们,了解了课文中、古诗中令人心动的习俗,老师有些疑问:《北京的春节》一文,作者为什么要按照一条时间线去写?腊八那天,沈从文为什么写腊八粥?中华民族有很多种民俗,作者为什么要写藏戏?

1.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为什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的民俗?

(2)腊八那天,沈从文为什么写腊八粥?联系作者简介、拓展阅读不同名家写的《腊八粥》,感受其中所承载的不同意义。(原来腊八粥不仅是美食,还承载着浓浓的情感,因为有情,所以腊八粥才更有味儿。)

(3)藏族有那么多民俗,作者为什么单单介绍藏戏这一艺术形式?

2.发布贴士,引发共情。

(1)推开作者心里那扇窗,我们就能触摸到他用这一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传递的独特的情感。下面把你的理解写在小贴士上,与大家一起共享。

(2)自主设计节日民俗小贴士,小组内交流完善,把小贴士陈列在展板上,向同年级的伙伴进行展示。

任务三:不同地域的民俗

活动1:感受多彩民俗。

1.回顾第一单元课文,自主完成表格,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2.本单元通过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的地域,以及民俗的不同表现形式,多样性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你还能说出哪些民俗吗?

3.通过交流,罗列出更多传统民俗:

4.你对哪个民俗最感兴趣?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方法(拓展阅读、采访家长、上网搜索和生活体验等),设计一条“传统民俗词条”来加深对这个民俗的了解。

活动2:制作民俗词条。

1.出示“元宵节民俗词条”样例(见图2)。

2.以“元宵节民俗词条”为例,每组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民俗,结合课文内容、生活体验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等,设计关于这个民俗的词条,语言要通俗易懂,表达完整,还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提示:相关子项目可作适当修改。)

活动3:开展民俗发布。

1.在刚才的民俗词条设计活动中,同学们群策群力,每组都完成了一条民俗词条,下面就到了你们展示的环节了。

2.抽取两到三个小组,投影展示设计的民俗词条,小组全体成员到讲台分项目合作完成介绍。

3.同学们,聚焦这些节日所承载的情感,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虽然起源、饮食、活动等都不相同,但是却都寄托着中华儿女相同的情感,那就是感恩、祈福、团圆等美好的愿望,这也是传统节日能够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4.进一步完善民俗词条,挑选优秀的民俗词条陈列在展板上,向同年级的伙伴展示。

“多姿多彩的民俗展”后记

七夕的星河中秋的月,辉映的是对家庭团圆的美好企盼;寒食的东风清明的柳,折射的是炎黄子孙的慎终追远情结;春节的狂欢腊八的粥,演绎的是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感恩。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傳统民俗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皋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江苏南通市如皋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藏戏腊八粥词条
藏戏面具
说说腊八粥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腊八节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大数据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