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地理区域认知教学实践研究
2023-04-24尚琳
尚琳
摘 要:在新课改中,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都得到了一线教师的重视。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区域认知是教学培养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深度学习调动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应用有助于区域认知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的学科素养成长。本文从深度学习、区域认知、二者之前可行关系入手分析,探讨深度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反思初中地理教师应作出的努力,为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深度学习;区域认知;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5-0010-03
地理一直是初中阶段的边缘课程,不太受重视。新课改推进过程中加强了地理等学科的建设,将地理等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强调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等素养。初中地理教师应正视传统教学方法的落后,积极应用深度学习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切实将初中地理建设成为一门有价值的学科。
1.深度学习相关概述
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一定程度。但对深度学习究竟应达到怎样的程度、什么样的效果,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的理解和意见并不相同。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来看,深度学习是指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完成跨学科成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重视真实的情境,强调在生活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利用生活化教育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堂上设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深度学习倡导分析、应用、创造等高阶思维运动,是一种可以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健康成长的教学模式。深度学习提倡批判性理解,更倾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提出问题推动思考的深度加深,倾向引导学生以反思自己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方式改善教学效果。
2.区域认知相关概述
区域认知是新课标对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要求,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空间分布、理解不同区域之间空间差异和联系、理解空间运动演变规律的思维和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区域认知是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必要思维和能力,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地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质。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全世界范围内也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地理环境,且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十分有必要。
3.深度学习在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
从区域认知大于可划分成四个程度:区域描述、区域分析、区域评价、区域预测。区域描述指学生能够准确、正确描述地理位置、地理自然特征、地理人文特征的能力,需要动用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依赖较少。区域分析指学生能够在区域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哪一个是主导因素,都具有怎样的作用,需要动用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区域评价指学生在区域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地理影响进行评价的能力,学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根據评价结果提出更适合、更有益于发展的人类活动方式,对学生的决策能力有一定要求。区域预测指学生在区域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估的能力,要学生能够在人与自然地理结合的立体思维中提出建设性意见,预测到人类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预案。由此可见,除了描述属于浅层学习外,区域分析、评价、预测都属于深层学习的范畴,因此,在区域认知教学中应用深度学习十分有必要。
4.深度学习在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地图知识
地图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和知识载体,读懂地图、分析地图、应用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生初次接触地图时仅能通过地图标题、地图样式对所面对的地图有简单且浅层的理解,能从中挖掘的知识信息量十分有限。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地图、如何应用地图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地图知识,引导学生将地图应用到地理学习的其他部分中。初中地理教学中要用到的地图种类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全国地图、省份地图外,还有等高线图、山脉地图、景观分布图、地形分布图等多种多样的地图,教师要教会学生识别地图,提升学习自主认知地理分布、地理现象的能力。以“青藏地区”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将青藏地区的地形分布图放大呈现在大屏幕或电子白板上,借助计算机软件功能向学生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山脉分布、海拔高度,引导学生正确认知青藏地区对我国山脉、河流发源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总结出青藏地区地形的特征。学习过青藏地区的地形分布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挑选我国其他省份的地形图进行分析,模仿教师在大屏幕上进行分析,自主获取我国其他省份的地形特征。通过这样的深度学习,学生对地图知识的距离感被拉近,不再畏惧分析地图这项地理学习活动,在课后练习题或试卷上遇到地图分析题也能够从容应对。
(2)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地理的发展运动
地理条件、地理现实并非一成不变,“沧海桑田”不仅讲述了自然界的自然变化,还讲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的影响。沧海褪去、土地裸露是自然变化,裸露的土地上开辟了农田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变化,也说明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地理现象的变化,这就需要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以“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为例,长江是地理学习领域中的一个大课题,开发和治理也是区域发展、环境保护领域内的重要课题,教师如果讲得太大,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深入。教师可以从万寿塔这个小视角切入,从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建设的这座万寿塔入手去讨论万寿塔所处位置的变化,讨论这种变化与地理现象的关系,讨论这种地理现象与长江开发、长江治理的联系。在这个课题切入过程中,教师应用事实引出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关系,引导学生从具象入手过渡到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动用高阶思维分析现象、挖掘背后的地理变化规律。
(3)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学生所要面对的是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界形成的地理状态,二是人类活动改造后的地理状态。深度学习地图知识基本是在学习自然形成的地理状态,而学习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就是了解人类活动改造后的地理状态。人类活动一方面改造着自然地理状态,另一方面又受到自然地理状态的限制。比如,我国在多年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并且积极向我国西北、西南部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轨道交通的铺设。很多学生并不能深入理解国家政策的原因,只以为是东部先发展起来了,国家要政策宏观调控发展西部。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通过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分析来让学生了解高原、山区对轨道交通发展的阻碍,通过我国东部地区近十至二十年的轨道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图表结合分析,让学生理解轨道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学生通过分析、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其中存在的关联,才能深度理解两个看似无关的因素之间有哪些联系,才能正确理解人类活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北京”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数个小组,从政治、文化、经济、自然地理位置等几个角度对“北京”进行分析,探究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对北京成为首都的影响,探究北京的特色事物、方言的产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探究北京未来建设成为智慧都市的发展方向。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需要用到学生的区域描述、区域分析能力,还需要用到学生区域评价、区域预测能力,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学习的课题内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能让学生从地理学习中获得一些乐趣和成就感。分析过“北京”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家乡所在省市地区为目标,仿照分析“北京”的方式分析自己的家鄉,为家乡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程度。
(4)引导学生在地理实践中深度学习
地理实践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部分,通常可包含地理模仿实验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类型,课外实践活动受到学校、家长的限制,有条件搞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比较有限。在地理模仿实验中,学生可以亲眼所见一些发生在自然界中更加宏大的自然地理现象,这些实验现象可以辅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治理”两个课题为例,这两个课题内容有密切的关系,通常被教师融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虽然很多学生能够从教材文字描述、教师讲解、多媒体课件展示中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导致黄河泥沙量增加的根源,也能理解想要治理黄河泥沙就要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入手,但是很多学生对究竟二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缺少具象的认知,在一些细节知识点上容易迷茫。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课堂模拟实验,用黄土、苔藓草皮等材料模仿不同植被覆盖率下,相同水流量会带走的土壤量;用模仿黄河沿岸海拔、落差的模型和水让学生直观看到泥沙会在黄河的哪一个阶段停留下来,从而让学生直观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黄河泥沙量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好地理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河南省境内“地上黄河”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黄河治理提出更有方向、有针对性的建议;也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实现深度学习。如果学校有条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学校所在地区的附近河流、湿地去看一看,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到河流沿岸的垃圾、油污漂浮情况,看一看湿地中的水位在哪里,了解一下生活的城市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河流附近阻止向河流内随手丢垃圾的行为,并向过路行人、周边生活的居民宣讲环保思想和知识。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区域认知,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5.深度学习、区域认知教学对初中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
想要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角色,先要具备深度教学的认识,具备足够的创造力。深度学习、区域认知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要教师调整教材案例或原本准备的教学方案,将教学方向从“概念-现象”倒转为“现象-规律”,引导学生从现象去抽丝剥茧一步步发现背后的知识和规律,从而了解地理现象的真正成因,锻炼学生深度学习所需要的高阶思维。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充实和准备,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准备足够多的相关案例,给学生举一反三的空间。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若停留在知识本位的评价层次上,很难真正看到学生的高阶思维成长,也就难以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进行准确定位。学生的高阶思维、深度学习或许很难从一次两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被突出体现,教师应做好长期追踪的耐心,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阐述成果时是否能够联系过去学到的地理知识,是否有清晰地分析思考思路,提出的解决办法、建设性意见是否有逻辑,这样才能找准学生的成长亮点,对学生进行有内容、有细节的评价。
6.结语
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必要能力。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域认知的建立,教师应正视深度学习的应用价值,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进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评价、推测等高阶思维,切实实现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煜. “深度学习”在地理区域认知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以“印度”课例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4).
[2]张军.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学地理区域认知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2).
[3]刘雅慧,徐志梅,马金玉.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理区域认知教学探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