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
2023-04-23李树林
李树林
(福泉市农业农村局,贵州福泉 550599)
农业生产关乎我国国计民生,随着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提高农作物产量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豆和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对于保障粮食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种植实践中,大豆和玉米往往分开种植,但单一作物种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存在着病虫害易发、土壤退化等问题[1]。因此,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实现作物间的协同生长与优势互补,成了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安排,贵州省是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重要区域,2022 年需推广种植7.33 万hm2。福泉市是贵州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承担着试验示范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重任。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北纬26°32′28″~27°02′23″、东经107°14′24″~107°45′35″。福泉市地处云贵高原左斜坡,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其次是丘陵和坝地。福泉市属亚热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自然环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玉米和大豆是主要的农作物。
1 选种制种
1.1 品种选择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的成功实施,首先需要选取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生态条件的优质品种。玉米和大豆间作条件下,玉米会对大豆形成荫蔽,因此,大豆应选择耐荫、抗倒、耐密、宜机收、高产的品种;玉米应选择株型紧凑、株高适中、熟期适宜、耐密、抗倒及宜机收的高产品种[2]。结合福泉市的气候特点,玉米和大豆品种还应具有耐旱、耐涝的特点。因此,大豆品种可选择黔豆10 号、黔豆11 号、黔豆12 号、齐黄34 等,玉米品种可选择正大659、先玉1171、贵卓玉9 号、贵卓玉10 号等。
1.2 种子处理
选定品种后需从正规渠道购买种子,挑选出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种粒饱满的优质种子,并晒种1~2 d,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对经过晾晒的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防治土传病害、苗期病害及地下害虫。1)为预防大豆根腐病,可用11%氟环·咯·精甲悬浮剂拌种,每10 kg 种子需用30 mL 左右的药剂兑水60~75 mL。预防大豆茎基腐病可用4%精甲·咯菌腈悬浮剂,每10 kg种子需用10~15 mL 药剂兑水100~200 mL。2)玉米可用21%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每10 kg 种子用药30 mL 以上,兑水80 mL 以上,可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和蚜虫。对于玉米地下害虫预防,可用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每10 kg 种子需用50 mL 左右的药剂兑水200 mL。药剂拌种时应将药液与种子充分拌匀,晾干后便可播种。药剂应于播种前24 h 内使用,以防影响药剂效果。
2 选地整地
福泉市雨水较多,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壤通透性较好的地块。且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地块需集中连片,方便确定种植布局,土壤pH 值中性。福泉市山地、丘陵较多,应选择相对平坦、向阳的地块,坡度小于10°。若在地势相对低洼的地区种植,需提前在四周挖好排水沟,方便排水。选定地点后应深翻30 cm 以上,将土壤中的杂质去除,打碎土块,精细整地,平整土地后备播。
3 播种
福泉市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模式可选择玉米∶大豆为2∶(2~4),即玉米种植2 行,大豆种植2~4 行。1)采用2∶2 种植模式。整个玉米大豆带幅应在2 m以内,玉米株行距为(20~22)cm×40 cm,大豆株行距为8 cm×(35~40)cm,玉米和大豆的行距为50~60 cm,玉米播种密度为3 000~3 500 株/667 m2,大豆8 300~9 500 株/667 m2。2)采用2∶3 种植模式。整个带幅可在2.1~2.4 m,玉米株行距为(16~18)cm×40 cm,大豆株行距为8 cm×(35~40)cm,大豆玉米行距为50~60 cm,每667 m2播种玉米3 000~3 500 株,大豆10 400~11 900 株。3)采用2∶4 种植模式。整个带幅宽2.45~2.80 m,玉米株行距为15 cm×40 cm,大豆株行距为8 cm×(35~40)cm,玉米与大豆间隔50~60 cm,每667 m2播种玉米3 000~3 500 株,大豆11 900~13 600 株。
可于4 月初同时播种大豆和玉米,采用开沟条播的方式,按照上述布局方式播种。若播种前土壤含水量在60%以下,需要先进行灌溉再播种,以利出苗。播种时玉米可种肥同播,每667 m2施40 kg 玉米专用复合肥[m(N)∶m(P2O5)∶m(K2O)=15∶15∶15],肥料应距离种子8 cm 以上,以免烧种。大豆于播种前施基肥,每667 m2施有机肥400 kg 左右,复合肥[m(N)∶m(P2O5)∶m(K2O)=15∶15∶15]15 kg 以上。若土壤缺钼,可每667 m2施2 kg 的钼酸铵,若土壤缺硼,可每667 m2施硼砂0.5 kg 左右。玉米播种深度为4~5 cm,大豆播种深度为3~4 cm。
4 田间管理
4.1 间苗、补苗
大豆、玉米苗齐后应及时间苗、补苗,去弱留强。幼苗生长到20 d 左右(长出两三片叶片)后定苗[3]。
4.2 中耕除草
1)大豆玉米出苗后15~40 d 内,需要中耕1 次,深度为2~3 cm,中耕要做到里浅外深,避免损伤幼苗根系。间隔30 d 左右进行第2 次中耕。中耕可以结合除草同时进行,除草应遵循“除小、除早、除了”的原则。2)为减少后期除草的工作量,可在芽前除草,于播种后的2 d 内完成。每667 m2可用150 mL的50%乙草胺兑水25 kg 全田喷施,封闭除草。3)在玉米3~5 叶期,大豆2~3 片复叶期,杂草2~5叶期喷施专用除草剂进行苗期除草。玉米带用5%硝磺草酮+20%莠去津,大豆带用10%精喹禾灵+25%氟磺胺草醚,严格按照配比浓度,分别使用不同的喷雾器单独喷施[4]。对玉米、大豆定向喷雾,同时在大豆玉米带间设置物理隔帘,避免药液漂移造成药害。
4.3 水肥管理
福泉市雨水充沛,降水过后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雨水蓄积影响玉米、大豆正常生长。玉米追肥可结合中耕进行,第1 次中耕时每667 m2追施尿素10~15 kg,第2 次中耕时每667 m2可追施尿素15~20 kg。大豆可于初花期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连续喷施2~3 次,每次间隔7~10 d,可延缓大豆叶片衰老,提高大豆产量。
4.4 控制旺长
在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的种植模式下,要适时控旺,防止玉米倒伏,控制田间密度,保证田间通风透光度,保证植株正常生长。1)玉米控旺。可于玉米植株长出10~12 片可见叶时喷施40%玉米健壮素水剂,每667 m2用30 g 左右,兑水20 kg 左右。2)大豆控旺。对于有旺盛生长趋势的大豆,可于大豆分枝期至初花期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每667 m2用量30 g 左右,兑水45 kg 左右均匀喷施大豆茎叶,以控制旺长[5]。若喷后6 h 内遇雨,雨后可减量再喷施1 次。
4.5 病虫害防治
为保证玉米、大豆健康生长,必须重视病虫害的防治。防治病虫害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对大豆、玉米的危害。福泉市玉米病虫害主要有黏虫、茎基腐病、锈病等,大豆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豇豆荚螟等,种植户应详细了解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以及时判定病虫害种类,对症下药。
4.5.1 玉米锈病
1)为害特点。玉米锈病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会感染玉米果穗、苞叶和雄花。发病初期,病株叶片基部、上部主脉和两侧部分产生淡黄色斑点,之后病斑凸起形成红褐色疱,后期又变成黑色疱。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导致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玉米减产。玉米锈病在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气温为20~30 ℃的气候环境下,易发生和流行。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使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 倍液,连续喷施2~3 次,每次间隔7 d 左右,须轮换用药。玉米收获后,将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田间病菌侵染源。
4.5.2 玉米茎基腐病
1)为害特点。玉米茎基腐病多发生在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病株茎基部先发黄变褐,之后变软,受害部位内部空松,病株易折倒。由于茎基部中空,植株营养传输中断,果穗下垂,苞叶呈青枯状。病株根系发育不良,茎基髓部可见红色粉状霉、白色绒毛状霉或黄褐色液体,有臭味。发病初期茎下部叶鞘处出现不规则的浅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深入内部组织,使茎基部组织腐烂。高温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玉米茎基腐病的流行。
2)防治方法。玉米植株发病后,对于发病初期的植株,可剥除叶鞘,在病部涂刷石灰水。对于发病严重的植株,种植户应及时拔除,集中到田外销毁,以减少田间病原。玉米收获后彻底清田,深翻土壤,晒土杀菌。发现零星病株时可用多菌灵500 倍液喷施根茎部,连续喷施2~3 次,每次间隔7~10 d。
4.5.3 玉米黏虫
1)为害特点。玉米黏虫是一种暴食性、杂食性、迁飞性害虫,一年可发生2~8 代。黏虫主要以幼虫形态为害,咬食叶片。1~2 龄幼虫取食叶片可造成孔洞,3 龄以后的幼虫咬食叶片造成不规则的缺刻,5~6 龄的幼虫食量增大,可将玉米叶片吃光,仅剩叶脉。黏虫成虫具有迁飞性,因此虫害具有偶发性和暴发性的特点,大量发生时,可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2)防治方法。发生玉米黏虫时可使用20%氰戊菊酯2 000 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 倍液喷施,连续喷施1~2 次,每次间隔7~10 d,须轮换用药[6]。也可利用黏虫成虫的趋光、趋化性在田间设置杀虫灯、糖醋液,以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4.5.4 大豆根腐病
1)为害特点。根腐病是发生在大豆根部的病害,大豆整个生育周期都可发病。苗前发病,可导致大豆烂种、烂芽、出苗差。幼苗期发病,幼苗子叶节处发生水渍状软腐,受害部位逐渐变成褐色,发生缢缩,植株猝倒。真叶期后发病,自叶片下方向上逐渐变黄、萎蔫,根系发生腐烂;主茎处形成凹陷条斑,沿主茎向上扩展。
2)防治方法。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可有效减少根腐病的发生。发病严重时,应及时清除病株,集中到田外销毁,对于病穴需用生石灰消毒杀菌。药剂防治可用于发病初期,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灌根,连续使用2~3 次,每次间隔5~7 d,须轮换用药。
4.5.5 豇豆荚螟
1)为害特点。豇豆荚螟一年可发生2~8 代,幼虫蛀食大豆豆粒,导致籽粒缺刻,叶和花蕾有孔洞,严重时豆粒可被蛀空,仅剩种子柄。被害豆粒内充满虫粪,最终变褐腐烂,豆荚中部有明显的蛀孔。
2)防治方法。在水源方便的地区,可在秋、冬季节灌水,以减少越冬虫源。发现田间有豇豆荚螟时可在田间释放赤眼蜂以抑制害虫繁殖。药剂防治时可于豇豆荚螟孵化盛期用40%氧化乐果1 000~1 500 倍液、2.5%溴氰菊酯4 000 倍液喷施,连续喷施1~2 次,每次间隔7~10 d,须轮换用药。
5 结语
在实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过程中,选种制种、选地整地、播种管理、田间管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和精细操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实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