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特质

2023-04-23萍,毛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马 萍,毛 升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于2021年在“七一”讲话中被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篇也强调了伟大建党精神,并升华伟大建党精神之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内生意义[2]。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具有深刻的认识依据,而这一认识依据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感性的、理性的、实际的应用。所以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与领悟,更加明确伟大建党精神如何汇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由此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伟大建党精神有着特殊的地位。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创建、成长及壮大的过程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特质。研究和梳理伟大建党精神及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特质,对当前我们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

指导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使它从众多思想潮流中凸现出来,最终成为我们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真理要求在时间与空间之间进行适应与再生产,而伟大建党精神所蕴涵的真理性,则是再生产的理论产物,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1.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指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坚守理想就是坚守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了客观的理解。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客观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正确反映与客观概括,是不以任何一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是历史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决定了它不是“悬设”在半空的,它是在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说明人类认识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契合,揭示其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武装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地突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同列宁的思想一样,都是紧密联系实际而又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与理想都建立在具体的实践基础之上,但实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而真理与理想也不断地发展与变化。这充分反映出认识论中从实践向认识波浪式的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时,它便把实现共产主义当作崇高的追求,并逐步走向成熟,不断发展壮大,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追求理想,它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所以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在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始终坚持着伟大建党精神。

3.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也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批先进人物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并在它的影响下,逐步走向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社会生产等诸多考验。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国情,使国家的建设得到了顺利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已有175年,在这段历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变,“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其实也就是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4]。马克思主义具有包容性,并能够与多种文化相互交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而实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发展。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病理解剖”,改变了这个世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消亡同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一样是必然的。”[6]马克思主义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开展革命运动并打倒资本主义的理论。他们认为只有将人类社会改造为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一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彰显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现实特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以及使命,并不是一句空泛的标语,而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实际的结果。

1.中国共产党勇于从实践中锻炼工作本领

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工作,每一个阶段有一个与之适应的分目标,这些阶段性分目标的实现,为实现总体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邓小平曾指出,“党员干部要做到深入基层、积累经验以及要经受考验的锻炼等过程”[8]。事实证明,只有造就忠于职守、干劲十足的干部队伍,才能使党永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回顾过去,教条主义曾经引发过多次危机,而且很多现实社会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从实践中寻求解答。

2.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实践过程中谋求工作实效

始终做到实事求是,是衡量我们党工作正确与否的尺度与精神指导,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需要通过行动加以阐释与论证的,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与“担当”都强调把初心与使命反映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

实践就是主体利用其主观能动性全面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理解认识的根据与源泉。实践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都必须遵循认识原理。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领会和认识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实践以及科学角度等方面有新的认识与创新。马克思曾指出,“党的全部社会生产其本质就是实践的”[9],“没有调查同时也就没有发言权”,以及众所周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只有进行客观以及科学的充分调查,才能够了解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症下药,最终解决问题。

3.中国共产党勤于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都在围绕实践这个中心点展开,它是全部理论得以发展和充实的来源,它同理论互为补充,理论要存在就一定要有实践基础做准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只有同具体实践活动相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真理性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由于当时实践经验不足,有一些误区的存在,这一切给我国革命的现实带来严重的损失。在错误思想面前,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不断地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总结经验,最后获得创造性发展,获得成功。在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通过各种实践逐步健全了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提出了一些重大的部署,自觉践行了用理论照亮实践,用实践盘活理论,用实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带领人民群众奔向更光明、更宽广的明天。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

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伟大建党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创建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改革开放,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是在奋斗中产生,在奋斗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7]。

社会存在于矛盾之中并不断发展变化,有冲突就一定会有斗争,夺取最后胜利的道路也不平坦,但面对种种冲突与斗争,无数优秀党员自力更生,勇于开拓,勇于奋斗,他们从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起,便把奋斗的精神刻进了骨子里,敢于守正创新、血战到底,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正因为有了敢于奋斗,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使中国共产党102年来的发展、新中国74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伟大而辉煌的成就。

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完成建党伟业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具备斗争的品格。一百年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贯穿于党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始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斗争发展进程的继续。早期领导人和一些英雄领袖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斗争运动,在实践中不断进步,这些斗争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造就了一批批善于斗争,敢于斗争的革命英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革命品质,而得以团结起来领导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并且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唯有永葆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伟大建党精神,才能以不畏牺牲,奋勇前进的胆略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才能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夺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与壮大

我们党百年来的辉煌成就并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也不是轻易就能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困苦而斗争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是在艰苦的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谱写了许多壮丽篇章。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善于战斗,敢于斗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对立统一是矛盾,它先揭示出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然后还体现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内容,并对事物今后的发展起着根本的促进作用[10]。蕴涵着这种理念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承认斗争的客观存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以贯之地遵循同一性和斗争性统一的理念。对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危害社会主义建设、危害国家安全等问题进行抵制与斗争。

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走向新的胜利

在马克思看来,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始终的,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以风险挑战与矛盾问题为指导。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谱写了华丽诗篇,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非轻而易举所能完成的,要经过许多的风风雨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11]。这是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告诫全党伟大民族复兴之路决不是一马平川,也不是一帆风顺,要用远见卓识与战略性思维对党今后征途上的困难作出科学预见。

“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党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锤炼出不畏强敌,不畏艰险,敢打硬仗,敢打胜仗的风骨与品格。这就是我们党最显著的品质和特色。”[12]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努力,磨砺出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品质,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那天起,便开始了对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应对,因此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的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向恶势力与艰难险阻挑战的政治宣示,展现了强烈的思想光芒,铭刻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灵深处,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进,并探求民族复兴这一伟大历史事业。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和对党的忠诚、不负人民,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质。

1.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为民谋福,建党百年来一直以实际行动证明着最初在南湖畔许下的忠贞誓言。对党的忠诚与不负人民是相辅相成的,对党的忠诚就是忠于人民的事业与不辜负人民的期望。马克思认为,“革命要打着人民的旗号,而且要公开地为了人民——生产者的利益”[13],因而为以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定下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忠于党不是共产党员口头上的许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忠于党归根到底是忠于群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以人为本”当作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立场。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不忘百姓疾苦,不忘百姓恩情,把百姓利益始终摆在第一位,使党的事业能够在百姓的支持与拥护下永葆生机。

忠诚于党、不负人民这一伟大建党精神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历史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创造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首要来源,而且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去制定方针政策和规划方案,并使其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每一个维度、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领域。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故忠诚于党的内在包涵了忠诚于人民、不负人民的价值规定。

2.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而人民群众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翻身当主人的命运转折,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支持与拥护同样具有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的保障与依靠,从长征中群众为红军赶制衣被与棉鞋,到淮海战役中用小推车支援一线,不一而足,无不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党各项工作的热情拥护。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否拥护,决定了我们党能否在历史中长盛不衰,人民群众的得与失、好与坏是历史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

在我党百年历史征程上,涌现出许多忠于党,无愧于人民,为党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百年来,我们党走过了许多的艰难险阻,但我们从未退缩过,没有一个敌人将我们击倒过,这是因为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也是因为他们永远选择站在人民群众身边的决心。从刚建党时的50多名党员,到如今的9500多万名党员,带领着14亿中国人民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我们党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取得辉煌成就。

回顾我们党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人既时刻秉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理念,又在现实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伟大建党精神,而伟大建党精神也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始终视人民为灯塔的政治品格。一百年来,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及不负人民的情怀进行紧密结合,并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阶段中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站在一道,未曾辜负人民对党的期许与信任,这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德行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对党产生情感认同和行动支持的奥秘所在。

3.发展成果由人民而享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时,无产阶级运动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总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第一位。我们党历来把人民群众摆在最高位置并不断满足他们的愿望[15],实现了把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并永远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并与其分享发展成果。我们党在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和国家的发展成果一定要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其本身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因此人民性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集中彰显党的人民立场与政治担当,彰显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要更加坚定人民立场、时刻考虑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努力保障和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最为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知民之所急,民之所盼,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扎扎实实促进共同富裕,赢得人心并守得住人心,是对党的最大忠诚。

结语

行程千里不忘初心。回顾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它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坚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努力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伟大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斗争性、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伟大建党精神自生成时,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基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精神范畴虽比较抽象,但它作为物质力量则是具体而又历史的。以史为鉴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会有种种问题与难题,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也会在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