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专业本科生专业素养的内涵与构成探究

2023-04-23李方昊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史学本科生文献

李方昊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关于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养问题,中国知网收录有以下论文:纪旭的《国民历史素养的形成途径与内在结构》[1],李孟娜的《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探析》[2],蒋经纬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教学能力素养培养刍议》[3],张祥稳、江贻隆的《加强高校历史教育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以非历史专业本科生为中心的研究》[4],赵丽的《美国RUSA历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指南解析及启示》[5],曾金花、曾维君的《深化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6],安秀玲的《深化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等[7]。上述文章多集中于对历史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延范畴的讨论,笔者认为,我们的视野不应局限于通过实践成果来推导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而应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出发进而引证出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的构成要素。因此,笔者依据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思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将历史专业能力体系解构为不同的“模块”,即纵向维度上的原始文献素养——专业核心模块、史学理论素养——专业基础模块;横向维度上的专业拓展模块——考古学等素养、公共基础教育模块——文科生综合能力素养。本文将逐一说明,希望对于如何提高历史专业本科生专业素养的问题能够提供思路。

一、原始文献素养

通读原始文献是历史专业学生独有的基本功。对于古代学者来说,《十三经》《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是他们的必读书目,如果不能烂熟于心,不仅无以成学,而且会导致应举的文章素材缺失。今天的历史专业学生虽然开设史料学、文献学等课程,但多侧重理论的学习,史料学、文献学的考试只选取零碎片段进行测试,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原始文献的掌握水平,测试的效度以及对于教学的反拨效应不够,进而导致学生们不重视原始文献的阅读,更谈不到对原始文献的通读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先秦史专业的硕士生没有通读过《史记》,有的辽金史专业的博士生竟然没有通读过《辽史》和《金史》,有的明清史专业的博士生没有通读过《明史》和《清史》。

了解历史的第一步必须是通读原始文献,其必要性如下。

其一,因为原始文献是古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记录;只有通读原始文献,才能获得历史的直接经验。历史研究需依据大量原始文献提供的史料,“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原始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研究者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历史学家的著作要形成,也要先阅读原始文献,如历史学界经典著作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翦伯赞先生的《先秦史》都是以《史记》《尚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战国策》《越绝书》等原始文献为基础成书的。但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观察并不等于我们自己的观察,读历史学家的著作仅仅属于间接经验,自身历史认知的增强还应回归原始文献。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书目包括《史记》《汉书》等古籍;世界上古史专业必读书目包括希罗多德的《历史》、凯撒的《高卢战记》等古籍。鉴于目前历史专业本科生很少阅读上述原始文献,引导学生阅读原始文献,是大学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

其二,任何人阅读原始文献,都有误读的时候,历史学家也不例外。如郭沫若曾经把“祼祭”错读成“裸祭”,金景芳先生曾经校正之。《辽史》卷16:“(开泰七年)三月辛丑,命东北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骊等五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马三百。”[8]有的学者便将铁骊部与五国部混为一谈。实际上五国部包括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越里吉等五部,并不包括铁骊部。这样的错误,如果不亲自阅读原始文献就难以发现。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如果欲减少被误导,更需要亲自阅读原始文献,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

其三,历史学的研究著述经常从自己的内容出发,对原始文献断章取义,所以不通读原著,难以了解完整信息。每个人读原始文献,都会因关注点不同,传播给读者的信息就会不同。张博泉先生引用《松漠纪闻》卷下:冷山“去金国所都二百余里”[9],是为了与其他史料一起推断,冷山即今天的五常市大青顶子山。有关金朝冷山的全部信息只有读《松漠纪闻续》的开篇,才能了解。一件史事的记载,多部原始文献可以提到。由《宋史》卷365《岳飞传》观之,岳飞对金军简直战无不胜,有神化之嫌[10]。然而《金史》卷66《宗秀传》:“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11]《金史》卷82《仆散浑坦传》:“天眷二年(1139),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12]《金史》卷84《完颜昂(奔睹)传》记载,完颜昂于天眷2年以5千兵击败岳飞10万人马对东平府的进攻[13]。阅读几部原始文献,才能全面而真实地了解岳飞这一古代名将。如果我们过于相信某一部原始文献,就可能会对历史人物、事件和制度产生片面的理解。

其四,原始文献的作者难免“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如《三国志》中多有曲笔,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曹髦被杀之事。《汉晋春秋》《魏氏春秋》《世语》《魏末传》都认为,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刺杀。然《三国志》对此不作记载,但记载了郭太后历数曹髦“罪过”的懿旨和司马昭等人单方面的表章。因为陈寿是晋朝官员,不得不为晋朝先人有所回护。从《汉书·元帝本纪》和《明史·熹宗本纪》中记载的史事来看,怎么也看不出他们是昏君,只有篇尾的赞略有批评。“扬州十日”是公认的史实,而《明史》《清史稿》等正史都不提及。只有多读几部原始文献,才能发现被某一部原始文献隐瞒的史实。

其五,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只有解决前人的学术空白,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果仅仅查阅中国知网,我们仅仅能了解某一项历史问题被今人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并不能发现真正的学术空白。只有通读过原始文献,才能知道今人没有研究过哪些历史问题,或者哪些历史问题没有被研究到位,或者哪些历史问题是今人研究的失误。这样的读书习惯需要在本科阶段养成。

历史学的原始文献浩如烟海,许多鸿篇巨著的字数动辄以百万计,如《明史》《明实录》《大明会典》《国朝典故》《明经世文编》《天一阁藏明代政书珍本丛刊》和《明代辽东档案》《清史稿》《满汉名臣传》等。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在四年时间里读完这些大部头的著作是不现实的,建议专业教师应该选取其中的重点书目,有步骤地阅读。学习中国史,要通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学习世界史,要通读希罗多德的《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万人远征记》、李维的《罗马史》。将重点书目阅读完毕,再旁及其它古籍。

历史学原始文献的内容非常枯燥,即使是《史记》这样的“无韵之《离骚》”也不能做到每篇都那么生动有趣,而且历史学的原始文献由繁体字和文言文写成,加之历史学的原始文献竖行排版,阅读顺序是从右往左,不合乎当代阅读习惯。克服这些困难,还需要多方努力。历史专业教师、学业导师和学生辅导员需要合力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提前投入精力,以问题导向的经典文献阅读可作为原始文献阅读训练的新生入门必修课,训练学生对于既定主题的发现信息、搜索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历史文献阅读习惯,推动学生提高自身的原始文献素养。

二、史学理论素养

史学论文和专著如果只是就事论事,不体现一定的理论探讨,不注意探寻其背后的思想基础,那么就会导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流于肤浅,有碍于研究深度的开拓,同时也不利于把握历史文化的全貌。新时代历史教学中的意识形态工作遇到了诸多变量,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发挥专业理论对专业实践的指引价值和支持价值尤为重要。史学理论内容如下。

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包括人民史观、唯物史观和发展史观。人民史观即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人民群众往往从事着最辛苦而报酬最低微的工作,他们改变现状的愿望是最强烈的。我们要学生明白,历史研究要对人民群众保持尊敬和理解,要明白英雄来自于人民,离不开人民。唯物史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据隽鸿飞的研究:唯物史观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的,这个前提就是人。人是最重要的社会存在。研究哪个时代的历史,就必须具体地分析哪个时代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只要描述出这个现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也就能够把握那个时代的历史了[14]。发展史观即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运动状态。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进行物质生产,形成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的组合即生产力。而劳动者个人能力有限,需要群体有组织的生产,并在组织中结成各种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以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需要在史学理论教学中贯彻。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不仅是当前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为谁培养人”的有效途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5]。可以说,有效继承、辩证吸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发展的、辩证的、人民的历史思维把握历史学习方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重要政治任务。在具体教学层面,本科生阶段的历史专业教学需要清晰全面地梳理马克思主义史观的理论内涵与发展历程。对于投入使用的教材中应加强规范化管理,避免出现意识形态和宗教问题,重视对选用的教材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教材符合规定标准和实际教学需要,并注重在其中贯穿马克思主义史学思维,党委部门应履行把好教材选用这一教育教学重要事项的政治关。对于交流访问的专家所开展的公开讲座活动,应引导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思维,辩证地看待一些学术观点,坚决杜绝人云亦云的现象,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于历史与现实的重大问题的认知与思考。

2.其他史学理论

我国历史专业本科生要接受的基本史学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但还应当借鉴一些其他流派的史学理论,如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特征是,人类身上的动物性在逐渐减弱,而其知性和德性会越来越发达,并最终取得支配地位。人类历史是一部精神历史,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是人类理智的进化。这些都属于正能量的思想。兰克史学思想认为,历史著作要严格考证史料,如实记述的前提是依据原始文献,因为原始文献就是曾经发生过的客观历史的见证。这与唯物史观相一致。年鉴学派提倡的整体史思想可以为通史研究所借鉴。后现代史学虽然很消极,但其对史学文本的反思可以使史学研究者正视自身研究的缺陷。马克思主义史学只有吸收其它流派的合理成分才能不断发展,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并以此为依据对历史教学实施多维度观照,赋予历史教学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考古学等素养

历史专业本科生最主要的专业素养是原始文献功夫和史学理论功夫,但不仅于此,还需要其他多方面的素养。

一是考古学素养。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即使通读过一定数量的原始文献,也仅仅是了解一部分历史资料。因为历史的载体不仅仅是原始文献,还有考古资料。

考古学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四种史料。第一种史料是金石文字材料,即殷墟甲骨、青铜器铭文和玺印文字。《史记》有关商王世系的说法是否正确,还需甲骨刻辞证明。青铜器铭文被夏商周断代工程大量使用。第二种史料是竹木简,如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郭店楚墓竹简。这些竹简对研究秦汉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有重大的说服力。第三种史料是碑文。三国以后,墓碑、墓志大量出土,对研究历史人物生平有重要的意义。第四种史料是遗址和墓葬,是研究阶级分化、等级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

考古资料的意义在于:其一,可以补充原始文献的不足。因为人类有文字的历史毕竟不长,原始社会的历史只能借助考古发现进行研究。我国秦汉史研究也依赖考古发现。其二,考古发现可以校正文献的错误。如《辽史》记载辽道宗有年号为“寿隆”,“寿昌通宝”的出土说明,当改为“寿昌”。其三,考古资料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历史。吉林白城地区出土的大量金代铁制农具足以说明金朝对该地区开发力度之大。考古资料的史料价值要高于原始文献。

二是所有文科学生应具有的综合能力。文科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写作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方面,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就很难得出不同于他人的新观点,也很难产生看问题的新角度,学术空白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向学界有效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于历史研究者更加重要。除此以外,职场上难免要遇到各类文书的撰写,对于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同等重要。口头表达能力对于置身于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和理解能力,可以更好地解决交流中的障碍和误解,是学生提高素质、开发潜力、走向成功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目前历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对于专业素养的培育严重不足,希望能够引起重视,并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猜你喜欢

史学本科生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