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改革初探
—以电子科大校史育人为例
2023-04-23蔡晓鸥
□蔡晓鸥 何 梅 刘 惠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高校的校史真实客观地记载了高校的建立、历史沿革、发展变迁、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等的发展轨迹,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物质与精神的文化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育人作用。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中国人民大学的故事,并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校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了在思政教育中促使学生与思政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与思想共鸣的宝贵素材。现将校史融入课程思政,能创新思政教育,取得入脑入心的育人成效[2]。据此,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校史融入戏剧鉴赏课程的经验为例,梳理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厘清当前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校史融入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具体改革举措,最终总结出校史融入戏剧鉴赏课程的思政教育意义。
一、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就是在高校各门专业课(包含通识课和实训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宗旨,把“四个自信”这一“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教学活动[3]。高校戏剧鉴赏课程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是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公选课,高校注重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促进艺术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实现有机结合的应有之义,是全面推动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化的必然举措。
(一)响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建设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4]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重要讲话表明,“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可以浓缩为“四个自信”。各类专业课程唯有将培养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协同育人的效果。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全方位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各专业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纲要》明确指出,对于艺术类专业课程,要在艺术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6]。由此可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之一的戏剧鉴赏课程,需要响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要求,同时把握显性与隐性教育、挖掘戏剧鉴赏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戏剧素养与政治素养、最终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二)转变高校戏剧鉴赏课重“艺术鉴赏”轻“思政理论”的教学模式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仍是极具生命力的文艺形式。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7]。可见,戏剧鉴赏课程在为大学生普及戏剧文化、增强艺术鉴赏素养的同时,也应重视思政理论的融入与结合,如此才能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精神真正充盈起来。
事实上,早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过“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即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戏剧鉴赏课程也必然需要承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因此,兼顾“艺术鉴赏”与“思政理论”教学模式的戏剧鉴赏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然而全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艺术公共选修课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没有充分考虑思政理论内容的结合与融入[9]。高校的戏剧鉴赏课作为一门强调学生课堂体验感的艺术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会侧重于讲授与戏剧鉴赏相关的艺术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戏剧审美鉴赏力与艺术实践能力,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入。唯有打破这种固有的教学模式,才能避免陷入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的难题,才能克服课程思政普遍存在的“重视不够”和“能力不足”的现象,才能让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戏剧鉴赏的过程中,实现“无思政处见思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符合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发展需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离不开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青年是先锋力量,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0]。总书记的话表明高校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在办学实践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领军型人才。在2023年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11]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就是 “文化自信”,因为民族的繁荣离不开坚实的文化根基,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根植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自信。
伴随着国际交流带来的文化碰撞,当前有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多元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开始对西方某些腐朽落后的文化颇为推崇,而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乃至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与动摇[12]。这些问题的滋生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容易导致大学生变得崇洋媚外、丧失斗志与精神动力。此时,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尤为重要,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戏剧鉴赏课程,可以将抽象化的思想政治理念大众化、具体化、生活化,让大学生深度感受戏剧的魅力,更加亲身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审美文化,并在润物细无声的思政引导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推进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能促进美育与德育协同育人,最终培养出拥有“四个自信”的不负使命的新时代人才。
二、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面临的现实困境
伴随着高校戏剧鉴赏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发展,在推进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教育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教学能力不足,在课程设计上未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未进行有效评估,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继续推进。
(一)从教师主体看,课程思政认知与教学能力不足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高校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不仅仅是传播戏剧鉴赏知识与技能的艺术专业老师,同时也应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四个自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思政教师。高校戏剧鉴赏课程的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经验与能力将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成效。如今,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与其他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一,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存在偏差。多数高校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并未完全理解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认为思政教育任务只在思政教师身上,也会因为专业课程任务繁重而无精力去钻研关于课程思政的政策导向,久而久之便忽视了在课堂上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作用。第二,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的经验与能力。“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虽早在2014年就被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并实践,但直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了关于“课程思政”的讲话,这才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提出了行动指针。大多数的戏剧鉴赏课程教师仍在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思政育人的教学经验与能力自然远不及他们的专业教学经验与能力扎实。第三,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主动性不强。在教学教研的双重压力下,许多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将重心放置在提升课程的专业教学水平以及艺术创作中,加之大部分高校不重视艺术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而导致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欠缺实践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二)从教学实践看,高校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缺失
无论是思政课还是课程思政,本质都在于育人。让学生成为育人主体,是诸多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课程思政也是如此。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固有定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相同的是,戏剧鉴赏课程也极易形成以主讲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课程主体性。一些缺乏创新教学方式的戏剧鉴赏课程教师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戏剧作品,随后象征性地抽点几位同学对所播放的戏剧内容进行鉴赏点评,为了“融入”思政元素,一些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还会增添灌输理论基础的授课时间,从而压缩了学生充分表达想法、展示自我的时间,学生就在这样的戏剧鉴赏理论与思政灌输教学中结束了课程,却未真正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的育人成效。从教学实践上看,戏剧鉴赏课程思政应当转变教学方式,弥补学生课堂主体的缺位。戏剧鉴赏课程思政唯有以学生为本,科学地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与主体性,才能将教学过程中的死板、僵硬与被动调整过来,充分发挥出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作用。
(三)从课程设计看,思政元素未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对应的专业教育全过程,即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需要将“四个自信”全面地融入到戏剧鉴赏的教学育人之中。当然,思政元素丰富多元,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可以称之为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元素都可以被“四个自信”囊括。如今,许多高校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能通过鉴赏实践让学生领悟到戏剧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但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这些思政元素往往会被戏剧鉴赏课程教师忽略。此外,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一大难点。专业知识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求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真善美”的统一。因此,知识领域的“真”如何融入“善与美”,成为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首要问题[13]。课程思政不是“大杂烩”,不是要在戏剧鉴赏课程中植入各类思政要点的“善与美”,更不是用思政的内容来掩盖戏剧鉴赏知识本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不能淡忘了学习戏剧鉴赏知识本身的“真”与价值意义。因此,如何巧妙地进行课程设计,深入挖掘戏剧鉴赏课程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并自觉地将“四个自信”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校史育人: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
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依托戏剧鉴赏课程,联通一二课堂,共同打造了校史剧《又见青春》,此剧从此成为学校每年新生教育的保留剧目。由于校史元素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促进了电子科技大学戏剧鉴赏课程思政在七年探索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并为解决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困境提出了有效的实践举措。戏剧鉴赏课程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意识与戏剧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要充分利用校史剧发挥出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要在课程衔接中恰当地将校史的思政元素融入戏剧鉴赏教学过程。
(一)理念先行:增强课程思政意识与戏剧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戏剧鉴赏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育人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当前戏剧鉴赏课程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关键原因是课程思政的意识淡薄、自身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不足,从而造成了思政教育与戏剧鉴赏艺术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以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史剧为例,在作品深度上挖掘专业、特定人物的杰出贡献,使得校史剧在戏剧类型中独具特色、脱颖而出。正是由于校史剧对比其他戏剧更具真实性,对校史进行学习、教学与艺术创作,可以让戏剧教师率先领悟到校史的深刻内涵及其丰富的思政元素,从中矫正了戏剧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
第一,引导戏剧鉴赏课程教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信校史是非常好的思政教材,在深刻领悟课程思政内涵的前提下,坚持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宗旨,以及“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第二,培育戏剧鉴赏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引导教师从校史中提炼出丰富的精神文化与思政元素,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校史戏剧专业知识以及弘扬校史文化精神,引导戏剧鉴赏课程教师自觉地将校史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意识与能力。第三,强化戏剧鉴赏课程教师秉持戏剧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戏剧鉴赏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刻板理念,引导戏剧教师深刻理解戏剧鉴赏课与思政教育共同担负着孕育时代新人的重任,需要发挥美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功能。
(二)学生为本:在校史剧融入戏剧鉴赏课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顺畅运行,有赖于全员的明确职责和有序参与。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做好了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教务部门与教研室严格落实了校史剧与思政教育相融的工作格局,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扎实了课程思政基础知识,发挥了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戏剧元素、校史元素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主导作用。正是因为领导班子与专业教师的各司其职,才让“以学生为本”真正在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中落地。电子科技大学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中的校史剧《又见青春》,以群像的模式将60多年的建校史徐徐拉开,并从收集史料、梳理档案、走访校友到编剧参演各个环节都有戏剧鉴赏课程的同学参与其中,真正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第一,学生是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在理论课堂上,教师会将校史剧理论知识通过叙述与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教予学生,并教会学生从剧本创作到最终舞台呈现的具体实施过程。据此,学生首先借助教师分组发放的校史剧素材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与人物展开材料搜集与整理并形成文字;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文字叙述出来,并听取教师与其他同学的意见对内容进行打磨直至形成剧本;最后学生们会在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扮演角色的理解与揣摩,并最终在舞台上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角色形象。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能身临其境、沉浸式地获得戏剧与思政的双重教育,得到思想上的升华。第二,学生是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最直接的评价与反馈主体,电子科技大学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为学生专门打造了反馈渠道,学生在参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中能就任一环节中的问题进行反映,同时能对戏剧鉴赏课程及其授课教师进行最终的评价打分,教研部及授课教师能以评促教,依据学生的评价与反馈不断推进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发展,并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校史戏剧背后蕴涵的价值取向与政治。
(三)衔接恰当:将校史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戏剧鉴赏教学的过程
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将课程拆分为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通过校史剧全程贯通,真正做到了将校史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自1956年创办至今,电子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与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息息相关,透过学校的历史可以窥见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深刻地意味着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史思政与2021年党中央在全党全国推进的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紧密相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了红色校史,成为“系列讲座+课堂教学+研学实践+专题展览”中关键环节,成功引导师生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百年历史,展现在党的领导下民族电子工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14]。因此,在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理论课堂上,教师在课程理论讲解中导入相关校史与党史的案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能起到醍醐灌顶的功效,使学生透过理论案例的教学坚定“四个自信”。
在实践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校史、党史,引导学生广泛收集与整理校史中有关的成电人物与故事,并从成电先辈的经历中编写剧本、组成研讨剧组、进行校史剧排练再到最后的汇演,让学生从观众视角转到主创视角。通过创设校史中的相似舞台场景,学生更直观地体悟到老一辈成电人讲述的建校初期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事迹,激励学生传承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求实求真、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对成电精神的感性触动转化为勇担校史与党史使命的理性认知,争做时代新人。
四、校史育人: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
电子科技大学依托戏剧鉴赏课程打造的校史剧《又见青春》,其筹划、编创及演绎过程是体验教育、自我教育、群体教育的有效形式,将校史元素与思政元素共同融入戏剧鉴赏课程之中,真正做到了激励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学习校史、党史文化精神,树立正确三观,并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鉴赏的过程中不断打磨提升自我,成为又红又专的高质量时代新人。
(一)在校史资源挖掘中: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
正如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校史中出现的大师们,有建校老校长、学术泰斗、育人楷模,他们皆为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者。追寻大师的足迹是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展开的重要线索,《又见青春》选取三代成电人的青春经历,以主人公“陈讯”的回忆为主线,生动地还原从建校初期筚路蓝缕,经历改革开放信息化浪潮,到电子信息新时代的历史。成电大师们将一生的青春与宝贵的时光奉献在学校、学科的建设中,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从未动摇心中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对学术的追求与办学精神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校史与党史是非常宝贵的思政教材,学生们在校史资源的挖掘中也体悟到了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与无私奉献的爱校、爱党、爱国精神的永垂不朽。
同时,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而言,既能弘扬优秀的传统戏剧文化,又能歌颂奋进的时代精神,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准定位,也成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向。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让学生在校史资源挖掘的过程中感受到老一辈成电人的初心召唤与建设使命,从而激励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此外也通过戏剧剧本的创作与实践演绎的方式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激励了新一代成电人坚定“四个自信”、将个人奋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在校史剧本共创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最漫长的要数剧本编创的过程,但这也是滋养、温润学生心灵的美好过程。《又见青春》校史剧所选时段的大师们、大师们的亲朋、学生、校友都积极地向戏剧鉴赏课程提供了极具历史价值的珍贵素材。在堆积成山的素材面前,校史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分批次、有章法地提炼加工校史素材,并不断激励学生们将一个个事件还原出真实的历史样貌,让大师们的鲜活形象立于纸上。随着事件中的思想内涵不断地被深度还原,校史剧完整的剧本也变得越来越饱满,此时已无需老师的密切指导,校史剧便能将前辈的梦想和信仰、生活和事业、取与舍、家国和个体等关系通过剧本的一次次打磨直抵学生内心深处,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艺术价值,将正确的三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青年学子。
正是因为校史剧中展示的大师们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专业前辈,在同样的文化血脉和专业背景下,大师们的人生境遇能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与理解。在《又见青春》的剧本共创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便是剧本围读,剧本围读对编剧和导演把握剧本整体走向、改善剧本结构和打磨具体细节等方面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们对剧本序幕及出现的场景进行围读并表演,学生们不仅会投入感情地诵读剧本,还会共同探讨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与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努力以当代人的视角呈现出有情有理又具备观赏性的校史剧。校史剧剧本共创的过程是具有创新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增强了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中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校史与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也激励了教师将校史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校史剧融入戏剧鉴赏课程思政让历史“活起来”了,让学生们在参与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跟随大师前辈们的步伐,认识到自我的人生价值,塑造了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事业观。
(三)在校史戏剧演绎中:造就高质量的时代新人
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史戏剧鉴赏课程思政教育的整体编创演过程是体验教育、自我教育、群体教育的有效形式。《又见青春》校史剧总共出现的人物角色高达90人,在话剧表演中算得上人数最多的话剧作品之一。因此,相比于普通艺术课程思政的小班教学,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史戏剧鉴赏课程具有较高的学生参与覆盖率。在首演成功后不久,《又见青春》便获批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文化精品推广项目,学校也将之作为了新生教育的重点艺术课堂,并在每年都精心地进行排演。一届届的学生在剧中参与角色扮演,体验角色经历,使得该戏剧鉴赏课程以及校史剧《又见青春》逐年升级完善,带给了每一届学生们崭新的校史剧鉴赏体验以及课程思政的沉浸式教育实践。
舞台艺术是戏剧的主要特色,也是戏剧类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实践课堂作为戏剧施展舞台艺术育人潜能的载体,鼓励学生们在选定角色后进行专注高效地排练,最终呈现出恢宏大气的校史剧汇演。校史剧的演绎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学生们可以从观众视角切换到主创视角,从“外行看热闹”转换到“内行看门道”,在排演过程中习得独立思考、组织协调、艺术审美等能力,同时还能通过角色演绎,更深刻地被成电大师们身上的人文精神、爱国精神、人格魅力与高尚情操所感染,获得精神的感召,从而涵养身心、健全人格,内化形成坚定的“四个自信”与正确的三观。
校史戏剧除了传承中华传统戏剧文化,还具备深厚的德育教育价值,通过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授课学生提高审美、规范行为、树立坚定信念,造就高尚品格。学生演员在完整的剧组排练生活中,对角色的理解和揣摩越来越炉火纯青,在扮演的过程中就会更“自觉”“自省”与“自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能透过舞台演绎升华对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理论教学的理解,坚定了“四个自信”的学生心中蕴含着巨大的精神潜力,能迸发出的无法预估的强大能量,最终会锻造成为具有崇高理想、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奋进拼搏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结语
校史剧就是学术先辈们从建校初期的筚路蓝缕,历经改革开放的信息化浪潮,走向信息化新时代的缩影。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伴随着校史剧的融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与观众,为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着积极的育人作用。高校需要启动“校史文化”建设工作,通过一届届新生的创编与演绎,将校史剧剧本精细化打磨、将角色更鲜活地呈现,要持续做好相应的校史剧推广,为校史剧申请加入“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将校史剧保留为历届新生的戏剧鉴赏课程思政的教育项目,为培养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