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角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2023-04-23本刊
本刊
【导语】3月以来,国际金融市场“雷声滚滚”,硅谷银行倒闭,瑞士信贷暴雷,德意志银行股价急跌……虽然美国、瑞士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负面事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但市场仍旧忧心忡忡,对于新一轮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心如阴霾一般挥之不去。
3月18日,《银行家》杂志社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特别邀请章彰博士介绍他的最新著作《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缘起与治理——国际经验与教训》。在目前金融市场“黑天鹅”频现的大背景下,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从历史视角和国际视角为读者剖析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累积到爆发的一般性规律,为防范和化解复杂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借鉴。与会嘉宾提前都已阅读了本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结合最近全球范围内的各种金融风险事件,嘉宾们感触颇多,讨论热烈,分享了各自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思考与感悟。
时红秀:一本可以激发更多思考的好书
每次我们翻开一本新书都有一种期待感,一是希望为现实问题找到答案,另一个是和自己脑海中的固有观念作对照,看有哪些边际上的改进或补充。对于章彰的这本书,我则有第三种感觉:它似乎不在于给出答案,而是给出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应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好的著作可能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能提出或激发更有价值的思索,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书中大量内容来自作者从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岗位的切身体验,还有来自他在地方政府挂职期间作为风险处置者的经验观察。章彰提及在地方的实践和探索时,他自己谦虚没讲太多太细。当地新一任领导来自高校,理论上有积累,对章彰的工作给出了很有意思的评价。一是章彰在当地推动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应该得到当地政府领导干部的一个真诚的感谢;二是章彰在当地付出的提升金融监管手段和营造地方金融环境的努力,如果没有后续扩展,则当地人应该给他一个真诚的道歉。
第三个特点是理论思考上的启发。书名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缘起”的提法,細琢磨起来非常深刻,甚至有惶恐感。中外历史上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不胜枚举,人们的经验教训和认知成果可谓丰富。结果又怎么样?这次美国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会蔓延到何种程度,尚需观察。但在美国流动性空前充裕的形势下,这家银行却出现支付危机,违反直觉;章彰讲如果市场信息不那么充分的话,硅谷银行的客户还不至于挤兑,这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有效性理论是个挑战;巴塞尔协议III是试图加固银行业的最新安全阀,但实施十来年,居然也没有管用,下一步怎么办?更值得反思的是,国内外理论界是否弄明白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缘起”?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那么繁杂,但这些成果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可靠么?本书介绍的好多例子我们原以为都不是问题,结果屡屡出现问题。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宋效军:人无信,不立业——读《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缘起与治理》有感
硅谷银行不久前刚被评为美国最佳银行,美国财长耶伦女士所说“有生之年看不到200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言犹在耳。进入三月,“优等生”硅谷银行48小时内“猝死”倒闭,其引发的美国中小银行危机正在深刻演进和发展,此时阅读章彰先生的这本专著,很有感触,我想分享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此书很值得一读。这本书与其他风险管理的书有几个不同之处:一是没有模型,不那么“玄”;二是章彰先生今天的分享没有PPT,不那么“时髦”,他在讲自己近十年的思考,尤其是在衡阳政府工作后的一种深刻认识和对他的触动;三是标题有点像章回小说,体现了中国文化底蕴,每种风险后面又都有精选的案例,体现了文化底蕴和现实方面恰如其分的结合。章彰先生就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的核心观点是要坚持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的方法论,解剖麻雀与全面精准相结合,国际经验教训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客观分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制约因素,找“药方”、提建议,才能形成既服务实体经济又化解风险的新格局。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监管反思。章彰先生在书的150页提到“监管竞争的悲剧”,这是我们今天最值得要去思考的。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他总结提出是美国金融监管过度出了问题,这很特别。美国政府既要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又要“缩表”稳定流动性和美元信用,美联储目标多元,监管方式是“头痛医头”,很可能酿成新的危机。果然,“风驰电掣般”地加息引发了硅谷银行“期限错配”后的流动性枯竭。美联储为“止血”提供了1700多亿美元信贷支持,还要推出“天量级”的定期融资计划继续支撑美国银行系统问题银行,谁敢保证这不会诱发新的系统性危机呢?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是我们的监管目标,但是有多种原因影响这一能力。既可能是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实体经济的真实信息、信贷规模受到监管机构或上级机构的限制、风险控制标准过严或过松、融资服务费用过高、融资工具灵活性不够等原因,也可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核心竞争力、诚信缺失、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还可能涉及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工作流程冗长、办事效率低等原因。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造成我国金融效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监管部门“九龙治水”。我们监管政策的出台,目标一定应是长期的、透明的和有步骤的,要让市场的各参与主体有一个明确的预期。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应该是解决过度监管竞争、规避监管叠加等问题的一个关键举措。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银行倒闭。从书的77页开始,章彰先生把金融自由化、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实体经济冲击、资产价格波动、信用风险、监管不力等多因素进行了组合,一共总结了9种模式。我认为还可以考虑增加两种:一种是金融文化风险,目前大小银行治理结构都是学习西方建立的,但是我们是开了个“中药铺子”,把西方好的模式都拿来了,不仅把日本、德国和美国的都拿来,甚至把新加坡的制度也拿来了,但不是所有的药方子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药方。监事会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职能交叉重复,反而不起作用。中国金融有特殊的金融环境,要探索中国特色金融的发展路径,尤其要崇尚“信用”,抑制“过度创新”,打破“规模崇拜”“牌照崇拜”和“一股独大”。另一种就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风险,目前互联网银行运行得很好,但是备付金很低,这是值得注意的。在美国,银行破产是“常态”,近百年来,美国平均年破产3—5家银行。2008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共有465家银行倒闭。2018年至今,美国已经有537家银行破产,其中85%为社区银行。有研究认为,目前涉险的美国银行有近180家。相比之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有数家银行破产。2021年第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风险机构数量已降至316家。2022年5月,中原银行顺利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和焦作中旅银行,万亿级“新中原”拔锚起航;辽宁省、山西省、四川省一众地方银行合并重组。我们国家的银行是相对安全的,但是也必须要打破“刚兑”“政府兜底”预期,终归走向“市场化”“法制化”。
第四个方面是银行战略选择导致的风险。我们研究院同业研究团队去年还专门分析硅谷银行,提出要做高科技初创企业和新兴高净值人群的服务。今年3月作为“优等生”和新兴高科技企业融资“标杆和偶像”的硅谷银行,却在短短48小时之内经历了公告融资、大规模挤兑、股价闪崩、被接管、破产重组等整个“生死旅程”。作为2008年以来最大的银行破产案,硅谷银行的倒闭引发了各界对美国中小银行脆弱性、流动性风险的“恐慌”。另一方面,我们也反思是不是硅谷银行的经营出了问题,我国银行业还敢不敢做“科创金融”?我们认为还可以再观察,不是硅谷银行的科创企业客户出了问题,而是它在自身资金运用时的“投资与风险失控”。虽然全球创投圈震惊于硅谷银行事件,它也可能给正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全球科创行业的未来发展蒙上阴影,但我们认为这一事件不应被看作是“初创企业的灭绝级别事件”。美联储、美国财政部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破天荒地紧急宣布将为硅谷银行“兜底”,协助破产重组,推出银行定期融资计划等融资工具,为硅谷银行提供“绝对”支持。但我们要反思中国银行业的“黑天鹅”“软肋”在哪里?我个人觉得当下信贷集中度过高的一些银行需要重点关注 。监管要对控股股东“穿透监管”,对“贷款集中度”“五级分类”等打几个问号,扎扎实实地抓监管过关。
第五个方面是气候风险。我认为风险定价是银行最核心的能力,在气候风险面前,所有企业都需要谨慎衡量和决策。目前,面向欧洲市场的企业已经面临“碳中和”的要求,而全部实现“碳中和”的投资量非常大,短期内生产系统的改造、能源结构的改造、碳抵消的投入成本都非常惊人,必然是投入大于产出。但长期来讲,生产系统的改造、生产效益的提升、能源结构的调整一定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最终着眼点是银行如何平衡短期投入和长期投入的效益的问题。银行要算长期账、系统账、气候账,寻找长短期平衡的经济社会效益。这可能是金融行业要面对的又一个系统性难题。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秘书长)
巴劲松:理性思考与金融实务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佳作
章彰博士十年磨一剑,成就一部佳作,致以祝贺。
先谈谈对这本书的感受。一是专业人士做管理,理性思考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理论框架与现实感悟相结合。这十年章彰的工作经历很丰富,从银行到金融监管机构,再到地方政府,他在管理岗位上又怀着一个学者的情怀,积极入世仍理性思考,大量阅读原始文献和银行年报,深入钻研,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了这样一本研究成果。二是这本书很系统,它不仅包括了理论体系,也很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三是这本书是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中外案例中蕴含的风险管理经验教训得以挖掘。本书很有趣味,引人入胜,既讲了故事,也讲了故事背后的逻辑和精神。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谈谈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点认识和体会。风险是什么?风险是指损失或者收益的可能性,它是中性的。在研究风险的时候,区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非常重要。对于非系统性风险,也就是商业风险来讲,它更多的是一个损失和收益的可能性。对于非系统性风险,可以被管理而不能被消除、应该是管理它而不是简单的防范,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定价能力,按照風险政策和流程去开展风险管理。将实际金融业务做成零风险,其实是误解了非系统性风险的本质。而系统性风险则需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并非单个的金融机构的风险,而是涉及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具有极大差异。系统性风险需要一个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包括金融市场的实践,金融监管者的思维以及政府的视角。
对于系统性风险来讲,有几个分析的切入点:
第一是周期性。金融具有亲周期性,亲经济周期性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成因,因此,逆周期性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措施。
第二是杠杆率。金融具有杠杆性,不仅是资本的杠杆率,还有期限的杠杆率。金融危机常由严重的期限错配所引发,由此衍生出公司治理的失效和绩效考核机制的问题,导致逆向选择,反倒鼓励去做期限的高杠杆和资本的高杠杆。管理杠杆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另一重要举措。
第三是集中度。当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相似,都集中在部分领域,这可能隐藏着系统性风险。一旦部分领域出现问题,不仅是一家银行出现损失,还会引发金融业共振。管理集中度,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一个举措。
第四是金融结构。金融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间接融资具有脆弱性,需要扩大直接融资,让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具有合理的结构。二是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交易的关联性,如果金融机构之间具有高关联性、业务往来多,具有相互传染性,那么背后也会隐藏系统性风险。
总之,周期性、杠杆率、集中度和金融结构这四大因素是系统性风险的成因,防范系统性风险,需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理性,需要一个体系化的思考和中长期的视角。
(作者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