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与应对策略

2023-04-23安海燕

科技资讯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制图书

安海燕

摘要:校对是图书编辑工作的有力补充,在图书出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高图书校对水平,做好校对工作是提高图书出版质量的有效措施。该文在阐述校对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认识不到位、体制不完善、图书校对质量差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几方面,对新时期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的应对措施,以期对相关人员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图书   校对  体制    校对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Quality of Book Proofreading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New Era

AN  Haiyan

(China Railway Publishing House Co. , Ltd. , Beijing, 100054  China)

Abstract: Proofreading is a powerful supplement to the work of book editing,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book publishing. I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ook publicatio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book proofreading and do a good job of proofreading.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proofreading, this paper probes into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quality of book proofreading in the new perio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imperfect system, poor quality of book proofreading and personnel quality to be improved,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ook proofreading in the new period, in order to have reference value for relevant personnel.

Key Words: Books; Proofreading; System; Proofreading quality

1圖书校对工作的基本内涵

1.1图书校对的定义

校对是图书出版前期工作中的一道关键工序。即依据初稿或定本核对校样,对校对的文章进行核对和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改正排版中的错误,从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1]。校对工作属于学识性、技术性的创造性劳动,对校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校对主要包括“校异同”和“校是非”两大方面。新时期,随着图书出版环境的变化,在实际工作中,校对以“校是非”为主要功能,“校异同”为辅助功能。

1.2 图书校对的方法

图书校对常用的方法包括对校法、折校法和读校法这3种。这3种方法各有异同、互相补充。对校法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校对人员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在校对过程中先看原稿、再看校样,逐字逐句地进行核对。这种方法属于机械式劳动,缺点是效率比较低。但优点也明显,那就是有利于发现文稿中存在的错误之处;折校法也是常用的校对方法。校对时,校对人员将校样夹在手指之间,靠近原稿。把原稿上的字句对准校样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逐句进行校对,从第一行起校一行折一行。这种校正方法不仅能够清楚地看清原稿和校样中的文字,而且会避免惯性思维,容易发现错漏之处。缺点是不适合手写稿的校对;读校法是两人以上合作的校对方法。校对时,一个人朗读原稿,另一人对照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这种方法适合进行二校、三校。缺点是不容易发现一些同音字的错误。当然,校对人员在从事实际校对工作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校对方法。

1.3 图书校对的重要性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思想文化的信息载体。图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和文化遗产的积累。作为图书出版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处于图书印制前和图书编辑后的关键环节,是图书质量保障的最后防线,关乎图书的质量和文化传播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图书市场的发展,图书出版规模越来越大,出版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也越来越宽泛,很多内容涉及政治导向、行政方针等严肃话题,给图书校对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图书校对工作要确保信息表达的真实性,保障出版物的质量,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字中的思想价值。图书校对工作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重要性不断凸显。

2新时期制约图书校对质量的因素

新时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图书市场的发展,图书校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看到了目前制约图书校对工作的因素依然比较多,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图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1 对图书校对质量重视程度不高

思想决定行为。对图书校对重视程度不足是影响图书校对质量的首要因素。这种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图书出版单位领导对校对工作不重视。随着图书市场的不断发展,图书出版单位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部分出版社将主要精力用于图书的宣传、推广和营销上,忽略了图书校对工作。部分领导认识图书校对工作可有可无,即便图书存在一定的瑕疵,也不会影响图书的发行数量。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出版单位对图书校对工作的投入不足,图书校对工作的机构设置形同虚设,图书校对人员数量远远不足,导致图书校对工作难以跟上图书市场发展的需要。二是图书校对人员对校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校对人员缺乏责任心,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对时走马观花,忽略了文稿中的错误。尤其是随着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很多文稿都是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出现,原稿经过计算机处理后排版顺序或内容格式被打乱,部分校对人员只是简单地查找文字上的错误,忽略版面格式的错误,严重影响图书质量。

2.2 图书校对机制执行不到位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图书出版要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对编辑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建立三级审查处理制度,对书稿质量进行层层把关,每重审核都会对书稿质量提出不同要求,文稿经过三审才能正式出版发行,最终将完整版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2]。但在现实中,很多出版社的“三审制”落实不到位,制度的实施仅仅停留在表面。校对人员在进行文稿校对时,通常只会重视初稿,初稿校对得比较仔细。对二审、三审只是走过场,对图书的整体内容了解不够全面,不重视文稿的整体内容和格式,无法真正落实“三审制”机制,经过3个校次的书稿都无法真正做到“齐、清、定”,文稿被不停地修改补充,耽误了出版进度,降低了图书质量。有的出版社没有制定明確的图书校对整体目标,对校对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甚至以编代校或者完全依赖社外校对人员,导致经常发生漏改现象和误改现象,差错率居高不下,出版的图书质量越来越差。2019年,国家出版主管部门对出版社的“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很多出版单位存在“三审三校”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这也说明了出版社图书校对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3]。

2.3书稿与校对队伍之间存在矛盾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校对人才队伍,是提高图书校对水平的重要保障。首先,校对人员数量不足。近年来,随着图书市场的发展和数字化出版的到来,图书出版物越来越多,书稿信息量越来越大,原有的图书校对人员数量跟不上需要。尤其当出现要马上发表的文稿时,需要校对人员进行超负荷的工作。为了解决校对人员不足的难题,出版社有时会临时招聘一些兼职的校对工作人员。但是兼职校对人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兼职校对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专业性较差,不能准确发现文稿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图书的校对质量。其次,校对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近年来,随着出版物规模的不断增加,出版社也招聘了很多新的校对人员。新人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但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不知如何处理图书校对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而且很多新人语言文字功底不足,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导致图书校对的平均质量下降。例如:很多文稿中都会将“明日黄花”错用为“昨日黄花”一词,但很多校对人员不清楚该成语的实际用法,不能及时指出存在的错误。另外,出版行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校对成为发展趋势。但一些年长的校对人员对计算机不了解,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不懂得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校对工作效率。

2.4图书校对质量不高

按照图书出版规定,图书错字率低于万分之一才是合格。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出版单位必须依照规定将已经传播到市面上的图书收回。从现实发现,目前图书市场上出版的图书差错率非常高。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抽检了市面上流行的多种少儿图书,发现超过10家出版社出版的少儿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其中《中学生最爱读的星座美文》一书的错字率高达3.48/万字,这不仅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而且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江西省在全国大规模的图书质量抽检中发现,该省当年春季教辅理综类图书的合格率是0,春季少儿教辅图书合格率也仅为16.7%。上述事实充分说明,目前的图书编校质量十分堪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种是专业性太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性,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较多,这对校对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例如:在中医药图书中,经常将“薯莨”写成“薯茛”,将“黄蘗”写作“黄檗”,这些专业名词上的错误在校对过程中很难被发现。除此之外,还有标点符号、参考文献、插图表格、公式符号等很多校对难点,这也是我国图书校对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新时期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的策略

3.1从思想上加强对图书校对的重视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核心,是一个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关系到出版社未来的发展。因此,作为图书出版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图书校对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行政出版主管部门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法律法规、政策指引上都对图书校对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突出了校对工作在保证图书出版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都强调了书稿三级审读制度的重要性,强化出版社对校对工作的权责[4]。不仅要从政治角度对书稿质量把关,还应注意从书稿的创新程度等对书稿质量进行审查把关。同时,也在图书的“内容质量”和“编校印装质量”上对出版社提出了量化的考核指标[5]。因此,我们的出版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对校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人员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严格遵守三审三校的工作流程。加大定期抽查力度,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校对人员奖惩制度,提高图书校对水平。另外,还要加强图书校对质量的理论研究。通过总结校对工作经验和方法,形成系统的图书校对理论,为图书校对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3.2 构建科学合理的图书校对机制

第一,完善校对岗位责任制。在图书出版校对环节,出版社应该明确岗位责任制,实现权责一致,对图书校对的质量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从事图书校对工作的人员进行明确的责任规定。并按照校对人员的专业进行具体分工,保证每类图书都由1名专职校对人员担任责任校对,使得图书校对能够各司其职,一旦出现校对质量问题可以落实到具体个人,保证所有校对人员都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校对任务。尤其是,责任校对在整个校对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出版社要明确责任校对的具体任务,责任校对全面负责校样的文字和技术整理工作,切实担负起“责任校对”的职责。第二,严格实行“三级审稿责任制度”。通过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稿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图书编校质量。通过三级审稿制度,对文稿的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和独创性等几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和衡量。以读者和社会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重点审查文稿是否具有一定艺术价值,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客观、公正地提出修改意见。针对一些重要性的文稿,还可以送去外审,确保文稿质量。第三,构建完善的奖惩制度。出版社应该构建完善的校对激励机制。按照校对工作量、纠错量和出错率等指标,构建图书校对考核体系。同时,加强检查考核力度,对校对完的文稿进行定期抽检。严格按照考核体系对校对人员进行奖励及处罚。同时,外校人员也应该纳入考核体系。责任校对加大对外校文稿的抽检力度,对发现校对质量问题的,督促其进行返工。返工后再次发现问题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惩罚,从而提高校对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图书校对质量的提升。第四,坚决落实“三校一读”制度。出版社要切实落实“三校一读”制度,通过3次校对与通读检查来减少差错率[6]。校对者要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除了订正文字、标点、公式、图表、格式等方面的问题,还要重点校对知识性、技术性和政治性方面的错误。对重点图书等难度系数大的出版物,还应该增加图书校对次数,或者进行交叉互校,从而提高校对质量。

3.3 合理编排校对队伍

图书校对队伍建设直接关乎到校对的质量。(1)完善校对人员使用制度。一是出版社要增加校对人员数量规模,让校对人员从高负荷的工作中解脱,提高校对工作的效率。二是要提高校对人员的入职标准,甄选那些有校对专业背景、热爱校对事业、责任心强的优秀人才加盟。还可以聘请行业领域内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组成社外校对队伍。构建一支专业团队和普通团队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校对队伍,提高图书校对队伍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同时,出版社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帮助校对人员做好职业规划,重视校对人员的调动和岗位安排,使校对人员能够各得其所、各司其职,不断提高图书校对的效率和质量。(2)加强校对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当前,图书校对已经从单纯的“校异同”,向以“校是非”为主,“校异同”为辅过渡,要成为1名合格的校对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能力[7]。一方面,校对人员要加强自我学习。校对人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领域的知识学习。通过政治理論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性,在校对工作中能够抓准敏感问题。通过职业道德的学习,能够提高职业荣誉感,培养敬业奉献精神,能够热爱校对工作,在平凡的岗位做出突出的贡献。同时,校对人员应该通过看报纸、上网、读书、听广播、请教他人等各种途径,广泛涉猎多领域内容,把拓广知识面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积累各种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培养广博的知识面和宽阔的眼界,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缺。另一方面,出版社要创造机会,为校对人员创造培训机会。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出版校对专业,出版社可以选派校对人员到高校进修,提高校对人员的专业能力;也可以返聘离退休校对业务骨干,为现有校对人员提供传帮带,提升年轻校对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班或者邀请专业举办讲座,提高校对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

3.4提高图书校对质量

首先,重视政治性表述的正确性。政治问题是图书校对工作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对政治性的维持是校对工作必须注意的地方。对政治类图书校对,除了要“校差异”,也就是核对用字是否规范、有无错别字之外。还要“校是非”,主要是检查政治术语表述是否合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等用语是否规范,政治立场和政治理念是否准确等方面。图书中涉及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其名字和职务都要准确无误;国家党政机关的名称也要规范,有的名称是不能简写的。例如:“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不能简写成“省人大主任”;关于国家的基本路线和政治方针不能任意更改和删减。再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不能任意更改[8];涉及国家主权等敏感问题更是要仔细检查,如有的图书中这样表述:“我国国产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不仅迅速占领了国内汽车市场,还出口到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区,汽车出口量逐渐增加”。这句话将我国台湾地区和日韩等国家并列,与“国内市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明显触犯了《反分裂国家法》,是严重的政治错误,对于这种隐性错误,校对人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重视引文及参考文献的核查工作。在图书出版中,引文及参考文献是出错的“重灾区”,校对工作者对稿件进行认真审核,以查漏补缺,确保引文内容、参考文献格式准确无误。最后,科学使用专业术语,规范图表、字体等。在图书的编辑加工中,规范地使用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规范词语表达。编校在对专业术语进行校对时,对于国家标准中还没有明确涉及的名词,则根据行业标准的规定进行表述。

4 结语

总之,校对工作是图书出版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对保证图书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图书出版社应该切实重视校对工作,完善图书校对机制的构建,科学合理配置编校人员,注重校对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图书校对质量,全面把控图书出版的全过程,促进图书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子丰.当前形势下科技类图书出版的思考[J].科技传播,2020,12(3):166-167.[2] 白文亭.科技类图书编辑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的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3(20):160.

[3] 范军.出版单位“三审制”重在落实[J].出版科学,2020,28(4):1,21.

[4] 蒋萍.科技类图书校对质量提升刍论[J].中国出版,2019(13):14-15.

[5] 董慧敏.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在图书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J].传媒论坛,2018,1(22):150,152.

猜你喜欢

体制图书
无障碍图书联盟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图书推介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体制外生存的“新玩法”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