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教学实践(一):问题厘清

2023-04-23宋萑邓紫依毛思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段循证证据

宋萑 邓紫依 毛思玉

宋萑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亚太领导力与变革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等近 20 项,发表 SSCI、CSSCI及其他中英文学术论文 100 余篇,提交咨政报告数十份,出版专著多部。

循证教学实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提出、分析、解决、反思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怀特赫斯特将循证教学实践细化为提出循证问题、寻找最佳证据、综合评价证据、整合专业智慧和评估所做工作五个环节。其中,提出循证问题是开展循证教学实践的第一步。

崔友兴在《论教师循证教学的证据及其运用》一文中指出,实践问题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源于现实,即循证教学实践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选取的问题必须是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的现实问题;二是具体可操作,即选取的实践问题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充分的实践条件;三是基于数据或证据,即由于学生数据及研究证据是教师循证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开展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行为的依据(《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05期),所以循证教学实践问题的确立必须基于学生数据或研究证据。

实践问题的厘清与确立是由一般到特殊、由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一、提出一般性的实践问题

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有研究意识的教师随时可以从身边发现一些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粗糙的、宽泛的。例如,X老师发现很多学生没交作业,于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没交作业?”就可以成为最初提出的实践问题。又如,Y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回答问题,于是“如何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可以作为问题之一。图1展示了教学实践中主要的问题来源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教师可以此为参考,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提出一般性的实践问题,并思考其背后的多元要素和复杂情境,为后续实践问题的聚焦做准备。

二、聚焦实践问题

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是确定循证教学实践问题的第一步。这个阶段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模糊的,需要进一步聚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聚焦问题。

1.逐层细化

在聚焦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绎方式将最初提出的一般性问题进一步分解、细化。以前文提到的“为什么很多学生没交作业?”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该问题的构成,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哪些学生经常不交作业,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学生经常什么时候不交作业,是日常学习时还是周末后、是上午还是下午?”“学生经常不交哪种类型的作业,是机械型作业还是创新型作业、是实践性作业还是开放性作业?”“学生经常不交哪个科目的作业?”等。又如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演绎将其细化为“哪类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学生回答哪类问题不积极?”等。由此可见,通过逐层细化,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再分而研之。

2.从教的问题转向学的问题

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师、教材、学生。其中,学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是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当教师真正把关注的重点和重心转向学生时,实践问题就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

例如,Z老师发现该班小说文体的教学效果较差,于是提出一个相对粗糙的实践问题:“如何提升小说的教学效果?”该问题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难以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Z老师随之將问题聚焦到学生的学习重点及学习效果上,于是该实践问题就转变成了“如何通过小说教学提升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如图1所示,教的问题与学的问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聚焦学生主体,将实践问题由“如何教好”转变为“如何让学生学好”。

3.在反思中聚焦问题

反思可以看作是对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结论而进行的主动、持续、周密的思考。经常性地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探寻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直面教学内生的不确定性,聚焦具体的实践问题。

例如,W老师发现第一学段学生对某节数学课的学习热情不高,于是提出了最初的实践问题:“如何提高第一学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课后,W老师从教学内容开始反思,发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教材中的内容,比较单一,于是将问题聚焦为“如何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第一学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之后的教学中,W老师有意识地引入数学绘本,但他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而教学任务没有当堂完成。通过反思,W老师将问题聚焦为:“如何确定教材与数学绘本在课堂中的比例,以提高第一学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基于数据和证据澄清问题

随着实践问题的发现与聚焦,教师可以利用数据或证据澄清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后续教学实践做铺垫。

1.利用学生数据澄清问题

循证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学生数据”既是循证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及对循证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指标,又是澄清实践问题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对学生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教师可以进一步澄清聚焦后的实践问题,明晰实践目标与实践路径。

仍以“为什么很多学生没交作业?”为例。X教师通过演绎将问题聚焦并细化后,开始收集没交作业的学生数据,发现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共有15名,其中13名为学困生。接着,X老师对经常不交作业的13名学困生发放问卷并进行访谈,他们普遍反映作业难度太大,难以独立完成,所以索性不交。通过收集不交作业学生的数据,X老师将实践问题进一步澄清为“如何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以提高学困生交作业的概率”。又如Y老师将“如何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细化为“哪类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学生回答哪类问题不积极”后,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并制作了一份观察量表。量表显示,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共提出了30个问题,其中25个为封闭性问题、5个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的热情明显要高,于是Y老师将问题进一步澄清为:“如何有效设计课堂问题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数据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方式收集学生数据,澄清实践问题。

2.利用研究证据澄清问题

除学生数据以外,研究证据也是澄清实践问题的重要依据。已经得以证实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师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Z老师看到已有研究表明第三学段学生在阅读时存在段落写作顺序等于时间发展顺序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凡卡》前,Z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将实践问题澄清为:“如何打破第三学段学生认为段落写作顺序即时间发展顺序的思维定式,帮助他们掌握倒叙与插叙的写作手法?”又如,Y老师阅读文献时了解到,教师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高达[34])的难度水平应该是班级大部分学生能答出的;另外[14]的问题的难度水平必须让学生能给出一部分答案,即答案可以是不完整的;教师不能提出学生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为此,Y老师将实践问题澄清为:“如何设计问题类型并控制问题难度,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当然,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指已经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教师的行动研究报告、教育叙事、反思案例等也可以成为重要的证据来源。教师在确定实践问题时,要积极收集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利用研究证据澄清实践问题。

四、结语

“提出問题”是教育者开展循证教学实践的第一步,而实践问题的厘清与确立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由粗糙到精致的过程。教师可以随时从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一个待解决的一般性问题,然后利用多种方式将问题聚焦于学生主体,最后利用收集到的学生数据或研究证据将问题进一步澄清。在厘清问题的过程中,教与学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的教最终要指向学生的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专栏文章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如何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师教育项目对师范生专业学习及其从教表现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7197401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 2020年度重大课题“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政府-学校(UGS)伙伴协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ZSJSJYZG01)的成果]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学段循证证据
《循证护理》稿约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手上的证据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