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遗珍
2023-04-23马骋
马骋
笔者新近入藏了一份1928年9月27日出版的《上海画报》,细读内容,捡拾其中的海上遗珍——在汉语言文字、女性权益和现代时尚史上值得回顾的珍贵史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民国时期发行的“念圆”邮票
这份《上海画报》标明出版时间为“民国十七年九月念七日”,此处的“念”指“二十”。那么,为何不写成“廿”呢?这要从“廿”字的起源与演变谈起。
“廿”在中国古文字中很早就出现了,意为“二十并也,古文省多”,就是两个“十”字并列在一起,古人为了书写方便,将两个“十”字写成“廿”,读音为“二十”。宋代以后,我国使用“廿”字最多的是吴语、闽语、粤语方言,其中吴语方言将“廿”读为“念”,形成了转音。随着近现代吴语方言地区经济崛起,影响力向外辐射,吴语方言中有些字的读音也随之向全国传播。自此,“廿”与“念”通用,“廿”不再读“二十”,而是通读为“念”。
上海是近现代吴语方言地区的经济中心。上海方言将“二”读成“梁”,将“二十”读成“念”,将“二十二”读成“念尼”。因此,在1928年出版的上海报纸上,将“二十”写成“念”不足为怪。
在汉语文字史上,这一现象持续了很长时间,“念”一度成为全国性的“二十”的读音。1939年3月,民国第一次向全国发行面值20元的普通邮票,以孙中山像居中,以“念圆”文字标明,这是上海方言在汉语文字发展史上留下的一笔。
这份《上海画报》第二版刊登了一篇文章:《盛爱颐胜诉后之离婚问题》。盛爱颐是盛宣怀的女儿,人称“盛七小姐”。盛宣怀去世后留下遗嘱:1160万两白银的遗产由盛氏五房儿子为继承人,均分其中的一半,即580万两,每房各得116万两;另外580万两白银,捐入盛家愚斋义庄;除此之外,“盛七小姐”和她八妹因为还未嫁人,各得6万两白银作为嫁妆。
1928年6月,由于盛家五房继承人(盛爱颐的三个兄弟以及两个代位继承的侄儿)要将愚斋义庄出售并均分收入,“盛七小姐”遂将一纸诉状递到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认为分得财产的五房置自己和八妹的财产权益于不顾,妄想吞掉义庄六成财产——白银350余万两,希望法院将该财产分割为7份,使姐妹俩能够与同胞兄弟、侄儿平权继承。
这起案子立即受到广泛关注,不仅因为盛家是高门大户,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第一起女性继承权案。在传统社会,法律规定的妇女继承权极为有限,如没有宗祧继承权,没有封爵继承权,无论未出嫁还是已出嫁,均不享有财产继承权。1928年2月28日,民国最高法院出具第34号文书:出嫁女子没有继承权,而未出嫁女子与男子同有继承权,如此方符法律男女平等之本旨。同年3月,民国最高法院在第47号文书中更明确解释:女子继承财产系指未出嫁之女子而言……至出嫁女子,不得主张继承权。
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最终于1928年9月判决原告胜诉。至此,盛爱颐通过法律途径成功为自己争取到一份遗产,共50万两白银。盛爱颐用自己所得的遗产,建成了后来被外界赞为“远东第一乐府”的上海百乐门舞厅。
1. 1928年9月27日出版的《上海画报》2. 云裳时装公司广告3. 盛爱颐诉讼案文章
盛爱颐胜诉后,《上海画报》立即做了采访报道,并在当时最新的一期,即笔者收藏的这份报纸上刊登了关于妇女离婚后之财产继承权的讨论文章。文章提出:盛爱颐女士争产得胜。女子既已有国家赋予与男子同等之继承权,那么已婚女子离婚时,不能再向男方索取津贴费。文章最后提出问题:不知国府新法律中,已有规定否?这实际上是进一步讨论出嫁女子的继承权问题。
1929年8月19日,民国政府颁布并开始施行《已出嫁女子追溯继承财产实施细则》共十一条,规定已嫁女儿与未婚女儿一样享有继承权。1931年5月31日开始施行的《民法亲属编》进一步规定,女儿不论已婚未婚,都享有与其兄弟相同的继承权。
《上海画报》的上述文章,无疑成为近百年前为中国女性争取财产继承权的珍贵文献。
这份《上海画报》第三版“报眉”上刊登了一则广告:“云裳是中国第一家首创新装的大公司……”这是指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现代时装公司——云裳公司,它在中国时装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们的衣冠服饰受到礼制的严格规范,通常由朝廷颁布,各地依式实行。到了民国初期,传统服饰形制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而退出历史,人们平时的服饰均不再受到限制,中国社会第一次出现了时装。
在当时的女性时装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女性第一次有了“曲线美”的意识,剪裁适体的旗袍能够充分体现女性的“曲线美”。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第一家现代时装公司——云裳公司于1927年8月7日在上海南京路、卡德路口开业,开始引领上海妇女时装的潮流。同年8月15日出版的《上海画报》载文:“云裳公司者,唐瑛、陆小曼、徐志摩、宋春舫、江小鹣、张禹九诸君创办之新式女衣肆也……”
对于云裳公司在中国现代时装史上的贡献,香港学者吴昊在《都会云裳》一书中认为:云裳公司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时装观念之确立”。作为当时都市类新闻媒体的《上海画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宣传推荐云裳公司,在中国服裝时尚史上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上海画报》于1925年6月6日由文学家毕倚虹创办,每三天发行一期。其印刷用纸为道林纸(胶版纸的旧称),因而可保存至久,且报面清晰光洁。《上海画报》1933年终刊,是上海早期画报中出版期数最多者。其主编先后由周瘦鹃、钱芥尘担任。
《上海画报》的版块划分为社会新闻、人物照相、长篇连载、诗词漫画、名流墨迹、文艺掌故等,图文并茂、选材优良,极具观赏性,为一时流行之选。其封面人物皆为艺术界、演艺界明星。
著名报人戈公振赞《上海画报》:“文义有深浅,而图画则尽人可阅;记事有真伪,而图画则赤裸裸表出。盖图画先于文字,为人类天然爱好之物。吾意画报之精彩,第一在印刷清晰,图画则必取生动者。”
1996年,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拍卖会”推出一套《上海画报》,拍卖目录上列出自1925年6月6日至1933年2月26日的858期,最终以2.42万元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