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岛战役中的狙击对决
2023-04-23姜森
姜森
时隔80年后,外媒以独特视角回顾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让盟军官兵印象最深的就是日军的狙击手。作为回应,美军也组织相当数量的狙击手以牙还牙,上演了一场狙击对决。
1943年2月9日,太平洋战场上历时半年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简称“瓜岛战役”)正式结束。虽然盟军自此夺取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并开始进行战略反攻,但战役之艰难惨烈以及负隅顽抗日军之凶悍,令许多盟军官兵心有余悸。
瓜岛战役的行动代号为“瞭望台”,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保护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反攻的开始。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战役是美日两军在二战中的首次地面对决。也正是这场战役让美国海军陆战队发现,日本兵普遍善于伪装,技戰术过硬,且对生命毫不珍惜,至死负隅顽抗。尤其是日军狙击手,往往会冒死贴近美军开火,让不少美军官兵提心吊胆,甚至丧失斗志。
战役期间,美军狙击手约翰·乔治缴获了一名日军狙击手的笔记,里面写道:“上级要求我们尽力阻止美国人前进。在殉职之前,要尽可能多地杀死美国人。”显然,日军狙击部队和后来的“神风特攻队”一样,都属于自断后路的“牺牲品”。他们善于隐蔽在树上狙击美军,一旦暴露,等待他们的就是美军重武器的打击。然后,日军狙击手就像“被打中的鸟儿”一样从树上掉下来。
当时美军有一种错觉:没有树木的掩护,日军狙击手就无法行动。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日军狙击手还会利用一种叫作“蜘蛛洞”的掩体隐蔽自己。那是很深的单兵掩体,通常设置在隐蔽且视野良好的地点,很难被发现。如果一名使用小口径步枪的日军狙击手藏在里面,那么对面的美军就将面临很大威胁,因为日军狙击手发射的是无烟无焰子弹,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
日军用当地的棕榈树叶编织成蓑衣,它在热带岛屿上非常实用,使狙击手能够长时间潜伏。此外,日军狙击手还有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套鞋,其鞋底有细小的铁刺,可以使狙击手具备极强的攀爬能力。
正如一份美军战报所描述的那样:“日军一般都身着绿色军服,脸上和手上涂有油彩。因此,他们隐蔽在岛上的绿色植被中时很难被发现。有时候,日军藏在蓑衣下,再折些树枝或草叶覆盖自己。我军即使在50码(46米)的距离上也很难发现他们,结果一个个都成了活靶子。”
当时日军狙击手所使用的狙击步枪,主要是97式步枪以及后来生产的99式步枪,这两种枪支是从38式步枪改装而来。与38式步枪不同,97式和99式有着较轻的枪托和加长的弯拉机柄,每支枪都配备瞄准镜以及单脚架。据统计,二战中日军共装备了约2万支97式和99式步枪,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加装了2.5倍或4倍的瞄准镜,供狙击部队使用。
为缓解枪支射击时的抖动,日军为狙击枪安装了可折叠的金属支架。狙击手还随身携带一块“U”形金属板,尖利的一端可插入泥土中,凹口处用来支撑枪身。
在瓜岛战役中,一些久经战场的日军士兵已经具备充当狙击手的能力,供应充足的97式和99式狙击步枪,更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日军狙击手在战役中对美军造成了较大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意识到,必须强化自身的狙击部队,对日军以牙还牙,从而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与日军狙击手强调“个人精神力量”不同,美军狙击手更重视技术与团队协作。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侦察-狙击小组”由狙击手、观察员和后备队员组成,其中后备队员的作用是用半自动步枪或冲锋枪为小组提供警戒掩护。战斗中,小组成员这样分工:狙击手携带配备瞄准镜的狙击武器,观察员携带较轻的自卫用武器(如11.43毫米口径汤普森冲锋枪),后备队员则操控火力猛、射程远的7.62毫米口径勃朗宁自动步枪(相当于班用机枪)。理论上,汤普森冲锋枪只适合近距离扫射,它的子弹威力有限,很难穿越茂密的雨林。一旦敌人企图用远程火力发动袭击,那么美军后备队员的大威力自动步枪就能派上用场。
美国海军陆战队登上瓜岛
潜伏中的美军狙击手
美军狙击手使用M1903A4型狙击步枪,它以M1903A3型步枪为基础改进而成,安装精密型枪管,改造过的机匣上装有雷德菲尔德小型瞄准镜座,安装M73B1型瞄准镜。这种枪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颇受士兵喜爱。此外,与任务相对单一的日军狙击手不同,美军“侦察-狙击小组”经常潜入敌后,进行侦察和目标指示,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对付日军狙击手,美国人想出许多办法。对隐蔽在树上的日军狙击手,通常最有效的办法是用机枪扫射“可疑”的树冠,或用3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发射榴弹(俗称“葡萄弹”),直接把树冠“剃个精光”,日军狙击手自然难逃一劫。美军一旦建立滩头阵地,马上会组建前沿反狙击小组。随行的观察员负责侦察附近有可能隐藏狙击手的树林。有时美军也会用上14毫米口径反坦克枪,让专门用于攻击坦克的高速子弹呼啸着穿过树枝和树叶,把藏在里面的日军狙击手击落。
瓜岛战役以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发端,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逐步增兵。双方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战,战役演化成美军与日军的一场决战。双方均损耗了大量战舰、飞机,日军的人员伤亡远超美军。最终,日方因无力继续进行消耗战而选择撤军。美军完全占据瓜岛,随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瓜岛战役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从战略优势转为劣势的转折点。从世界范围看,盟军在瓜岛的反攻和胜利,与同一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一起,成为盟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标志。
瓜岛战役虽然结束了,但日本人的顽抗并未随着战局失利而减弱——美军越是靠近日本本土,日军的顽抗就越凶悍。其间,日军狙击部队继续对盟军实施不小的威慑。
当1945年美军攻到号称“日本国门”的冲绳时,不得不采用大规模破坏战术来消灭日军的“蜘蛛洞”等狙击点,甚至不惜动用大批飞机和火炮,反复打击可疑区域。一名参战的美军回忆:“1945年5月8日,我们正在冲绳苦战。这天中午,传来德国法西斯投降的消息。大伙儿纷纷鸣枪、欢呼,舰船也鸣炮庆祝。我随手把枪里的子弹打向沼泽对面的一棵树,没想到竟有个日本兵嚎叫着从上面跌了下来——他是個已经窥探我们好一阵的狙击手!”
直到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日本人的顽抗才渐趋停息,血腥的狙击战也随之落幕。
美国《海军时报》对比了二战中日军和美军狙击部队的发展和训练情况,从而解释了对手为何如此难缠。
一贯强调“精兵主义”的日军对射击命中率有特殊偏好。在1905年主导全歼沙俄舰队的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曾宣称:“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胜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无论日本陆军还是海军,都将之奉为格言。日军将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侵略战争视为实战练兵的机会。因此,当美日战端初启时,美军不得不面对大量受过训练并拥有丰富经验的日军狙击手。
日军的枪法都很准,有着很强的单兵作战能力。日军早期在招募新兵的时候,每个人都要经过长期的射击训练。日军高层要求每名士兵都能在400米外打出10枪80环的成绩。正因如此,盟军在与日军交战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在日军中,有诸多天赋佳且枪法随着作战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的士兵,他们中有些人继续留在基层作战部队,有些则成为日军中专门的狙击手。
据被盟军俘获的日军狙击手供述,他们经常被教官扔到荒无人烟的岛上,随身只带很少的淡水和食品,独立潜伏一周。而如果换成当时的美军,在同等条件下一般只能支撑三天。日军狙击手都经过日军专家挑选,由条件最合适的士兵担任。对日本军人来说,这是一种荣誉。如果有人没能通过考验,最终被遣返基层部队,那就是一种耻辱。日军狙击手的训练非常实用,重点是实战射击、伪装和隐蔽战术。但与美军狙击手相比,他们搜集情报的能力较差。
美军狙击手 美军发现一处日军狙击手掩体
在大约600码(553米)的距离上,日军狙击手能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实现精确射击。但他们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往往靠个人经验作战,在技术传承方面不及美军。另外,到战争后期,日军“普通步枪加瞄准镜”组成的狙击枪显得落后了,其瞄准镜不能调节焦距,导致日军狙击手很难在较远的距离上实施伏击。
与日军相比,美军最初几乎没有狙击作战的概念,只有海军陆战队保有少量“优等射手”。他们在二战前大都参加过美国佩里堡的年度远程射击比赛,但那只是比赛,与在战场上运用狙击战术是两回事。
美国海军陆战队于1942年末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绿地军营等地建立了“侦察-狙击手培训中心”,开始实施“基地化培养”工程。
在为期5周的训练课程中,美军学员要掌握测算距离、纠正“风偏”、阅读地图、伪装、观察和野外生存等技能,以及从100码(92米)到1000码(923米)范围内的射击技巧。值得一提的是,美军的狙击枪械比较高端,不仅有专用狙击弹药和精加工枪管,还有可调节焦距的瞄准镜。这些“物质条件”为美军狙击手实施远程射击提供了便利,使他们在实战中占据技术优势。曾有美军狙击手在1200码(1100米)的距离上击毙日军机枪手。
虽说日军有着数量不少的狙击手,但基本上是抽调枪法好的步兵,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的狙击训练。其相关理论知识停留在步兵战法层面,作战技巧要靠日军狙击手自己在战场上摸索。
日军在东南亚战场和太平洋诸岛上部署了不少枪法很好的狙击手。不可否认,最初美军因此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但在那之后,美军很快就找到了打击日军狙击部队的方法:直接动用重机枪、大型火炮等重武器攻击日军的狙击阵地,令其狙击部队没有用武之地。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