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方言重叠式名词的造词理据

2023-04-22化振红

保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造词理据大理

徐 榕 化振红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汉语中大部分词语都是有理据性的,造词理据是事物获得名称的缘由和依据,用来说明词义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1]。人们在给某一事物或现象命名时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认识角度的侧重点不同,事物特征的选择依据带有一定的主观任意性,因此会构成不同的词形,赋予词不同的理据。词汇是语言在地域文化上的重要体现之一,作为汉语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词的理据性非常丰富,其中名词体现得尤为鲜明。隶属西南官话滇西小片的大理方言区,重叠现象非常普遍,重叠式名词可以用于指称具有某种个性特征的人、动物、植物或一般事物等,在造词理据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前人对此探讨得不够深入。弄清事物或现象的确切含义和得名之由,了解方言区的造词规律,能够为方言研究、词汇学研究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证据材料。因此,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查阅书籍的基础上,以大理方言中的AA 式、AAB 式、ABB 式、AABB 式、ABCC 式重叠名词作为语料基础[2],根据这些重叠式名词反映的事物特点,对它们所包含的理据展开讨论。

一、显性造词理据

大理方言重叠式名词的造词理据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显性的造词理据是以客观事物或现象整体或局部的明显特点作为直接命名的依据,词的理据直接体现词义。客观事物具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形状、颜色、属性、声音、气味、味道、功能、质料、用途等特征,最先也是最容易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上的冲击,由此产生的直观感受和印象反映在事物的名称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命名时人们的心理状态、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宗教意识、审美情趣、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都会对事物命名产生一定影响。大理方言重叠式名词中,根据显性理据创造的词语数量较多,约占全部理据性重叠词的三分之二,涉及面较广,可以从事物的形态特征、事物产生的原因或结果、事物的用途等方面探讨。

(一)依据事物的形态特征造词

事物整体或局部的形态特征都可以作为命名的依据,包括人的外貌、行为特点,动物、植物或一般事物的形状、声音、气味、颜色等。大理方言重叠式名词中,着眼于形态特征命名的约占全部带有理据性重叠名词的五分之二,其中依据事物外形命名的词语数量最多,依据声音、气味、颜色命名的词语数量相对较少。

1、依据事物的外形造词

根据外在形象给事物命名是大理方言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将抽象的概念寄托在具象的事物中,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词形象性强,意思较为通俗,易于理解接受,使用频率往往也较高。在大理方言重叠式名词中,以外形特征为依据命名的词语可以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特征,也可以着眼于局部特征,包括人的五官容貌,果蔬的形状,动物的脑袋形态,一般事物的存在状态、形貌等,这类词在大理方言重叠式名词中约有30个。例如:

豁豁[xo213xo44]:兔唇。一种先天性的脸部畸形,指上嘴唇纵裂或缺损。因为上唇部裂开,突出了异于常人的外貌特点,以有一个豁口的外形特征来命名这种非人为的身体缺陷,这个词也用来指代唇裂的人。而在晋语和吴语中,豁豁用来指物,表示裂缝、小豁口。

印印[ĩ213ĩ44]:痕迹,印记。在大理方言中,它并不特指某种事物的印子,凡是在压力作用下产生的人为、非人为的痕迹都可以用印印这个重叠词来指称。四川、贵州、湖南的个别方言区也使用这个词[3]。

圆圆[iuÃ31iuÃ44]:别称桂圆、龙眼。果实呈球状,白色果肉,汁多味甜。因外形如弹丸得名圆圆。它既是水果也是养生保健的佳品,晒干的桂圆肉具有补心脾、养血安神功能。过年必吃圆圆,寄托了当地人民期盼团团圆圆、富贵圆满的心愿。龙眼和桂圆实际上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是新鲜的,后者是晒干的,但在大理方言中不作区分,都叫作圆圆。在同属西南官话的贵州贵阳地区,圆圆不特指桂圆这类水果,用来泛指一切圆形物,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的一些地区则把桂圆叫作圆眼。

包包菜[pɑɒ44pɑɒ44ʦʰᴀi213]:结球甘蓝,俗称卷心菜、洋白菜。因它的叶子宽厚肥大,层层叠叠包裹在一起似球状得名包包菜。同属西南官话区的四川,结合外形和颜色特点,命名为包包白;而中原官话区的陕西西安把此类蔬菜叫作包包白菜,安徽金寨则将其称作包水菜,其他方言区还有包头白、包白菜、包菜白、包头菜、包胡白菜等多个叫法[3]。

大头牯牯[tᴀ213tʰəu31ku44ku44]:蝌蚪,俗称大头鱼。古籍中已有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部》:“蝌蚪生水中,蝦蟆,青蛙之子也……蝌蚪状如河豚,头圆,身上青黑色,始出有尾无足,稍大则足生尾脱[4]。”根据这种生物身体呈纺锤形,头大、尾巴细长的外形特点得名大头牯牯,也叫作大头骨碌。

上述词语都是着眼于客观事物处在静态时的外形特征[5],以此作为命名的依据,重叠语素更加突出了事物的外形特征,如圆圆与桂圆相比较,圆的特征更突出,包包菜与包菜相比较,叶子层层包裹的特征更加形象。

2、模拟事物的声音造词

在大理方言中,很多重叠式名词以事物自身发出的声音、或人为作用使某事物发出的声音作为命名的依据,利用听觉感受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使用拟声词便于人们识记。该地方言以这种方式为依据命名的词约有10个,包括模拟动物的叫声、模拟人吹口哨的声音、模拟敲击铁器发出的声音等。例如:

咪咪[mi44mi44]:猫猫,本指猫叫声,人呼唤猫时也说咪咪。在当地泛指不同品种、花色、大小的猫,贵州清镇则把猫叫作咪幺。咪咪一词在四川东部、贵州黎平指的是乳汁[3],在重庆、贵州遵义和黎平等地表示乳房。

叮叮糖[tĩ44tĩ44tʰÃ31]:一种手工麦芽糖、饴糖。它是大理的一种民间小吃,过去商贩一只手拿着一块下端锋利的钢板,另一只手握着一个小铁锤,走街串巷时用小铁锤敲打钢板发出叮叮当的响声招揽生意,同时这种糖质地坚硬,体积稍大,售卖时需借助铁锤和钢片敲击分割糖块,所以当地百姓凭借工具发出的特别声响将这种麦芽糖叫作叮叮糖。云南昭通有丁丁糖、丁丁饧的叫法,关于这种吃食还有一句顺口溜:“叮叮糖,叮叮糖,吃了不想娘,想起娘来哭一场”。

嘘嘘[ɕy44ɕy44]:属于儿语词,大人给小孩儿催尿时撮口发出的口哨声,也可以代指婴儿的小便,在湖北随州也有这样的叫法。而闽语区的广东海康用“嘘尿”代指。

上述词中的咪咪、嘘嘘可以归为儿语词,小孩在认知能力较低的阶段通过无数次的听觉刺激,特定的声音与意义形成固定的联系,这样利于培养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这类依据事物声音命名的词在理解某种行为或事物概念时具有暗示、提醒作用,这类词也反映了当地百姓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3、根据事物的气味造词

利用事物自身具备的味道作为命名的依据,人的嗅觉直接感受到的事物气味特点,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展现,利于口耳相传。大理方言重叠式名词中这种类型的词的总数量是所有类型中最少的,只有2个。例如:

香香[ɕiÃ44ɕiÃ44]:香脂,泛指一切化妆品。形容词语素重叠变为名词,根据事物的气味来命名,通俗易懂,但表义不够具体,湖北武汉表示香脂时也有相同的叫法。在四川成都方言中香香指代香脆的零食,在山西忻州方言中表示的是点燃后散发出香味的香,在福建厦门方言中香香是个形容词,表示纤弱、瘦弱[3]。

香香菜[ɕiÃ44ɕiÃ44ʦʰᴀi213]:学名水香薷,俗称水香菜、水薄荷。属于湿生植物,常生长在河边,本身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因此得名香香菜。它的嫩茎叶可煮汤、凉拌、素炒或荤炒,口感清新,有开胃解腻、祛风解毒的功效,是当地百姓喜爱的一种野生蔬菜。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二十九》:“《本草纲目》:香薷本作香葇。孟诜《食疗》作香茸,中州人呼为香菜,以充蔬品,俗呼蜂蜜草,象其花房也。[6]”

4、凭借事物的颜色造词

事物整体呈现的颜色或局部突出的色彩能够刺激人的感官,事物的名称凸显出这种鲜明典型的印象特点。大理方言中以此种依据命名的词不超过5个,涉及到动物的身体颜色、植物的叶子颜色等。如:

黑黝黝[xe31iəu441iəu44]:俗称蛐蛐,多指田野蟋蟀。这种昆虫全身呈黑色、褐色或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根据整体外形颜色特征得名黑黝黝。它是大理特有的指称蟋蟀的方言词,在山西阳曲方言区则叫它黑嘟嘟。其他方言区还叫它黑丝儿、黑驴子、黑羊、黑叫驴儿[3]。

灰灰菜[xuei44xuei44ʦʰᴀi213]:藜。一种嫩叶可食用的野菜,也可入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藜,处处有之,即灰藋之红心者,茎叶稍大,嫩时亦可食[3]。”藜植物体有粉,叶子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白色,与其他野生植物相比,叶子颜色特别,根据这个特征命名此类野菜。同属西南官话区的云南玉溪把藜叫灰挑挑,在东北、冀鲁、胶辽、兰银等多个官话区,叫作灰菜。

黑黝黝属于ABB 式重叠词,颜色形容词指代蟋蟀这一种动物,重叠语素BB 没有实际意义,且没有加通名“虫”;而灰灰菜属于AAB 式重叠词,重叠语素AA 表示颜色,B 表示通名“菜”,两者的差别可能与颜色词灰无三音节词形有关。

(二)依据事物产生的原因或结果造词

以这种依据命名的重叠式名词源于实践,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反映和总结。依据事物产生的原因命名的词在大理方言中数量不多,共有15 个,涉及到疾病的诱发原因、食物的制作方式、天气状况、动物的行为结果、植物的传播方式等。如:

骚颗颗[sɑɒ44kʰo44kʰo44]:粉刺、青春痘。当地人若做菜喜欢煎炒,爱吃辣椒、爱喝酒,就容易上火生出一颗颗痘痘。“骚”是一种戏谑、揣测的说法,认为痤疮是因为风骚、臭美,在脸上胡乱擦化妆品引起的。在四川成都、贵州黎平方言中也使用这个词。

抓抓粉[tʂuA44tʂuA44fə̃53]:一种夏季消暑的凉食。蚕豆淀粉加水、点入明矾水,倒入沸腾的水中搅拌变浓稠,直到变透明倒入容器冷却,形成固状冻粉,食用时用特制的有洞铲形器在冻粉上面抓,冻粉从洞中钻出呈细丝状,吃的时候搭配辣椒、醋和酱油等调味品。抓抓粉就是根据食物的制作方式得名,它还可以叫作擦擦粉、擦粉。

夹夹虫[ʨiᴀ31ʨiᴀ44ʦʰoŋ53]:学名锹甲。雄虫上颚发达,形似牡鹿的角,角长和体长相当,角上具有更细的分支和齿,人手会被夹出血来,因此当地百姓把它叫作夹夹虫。四川成都也使用这个重叠词,但不指称具体的动物,用来比喻吝啬的人。

粘粘草[tʂÃ44tʂÃ44ʦʰɑɒ53]:指代两种事物,一种是白花鬼针草,成熟后果实由许多黑色针状的、带对刺的草组成,球状。另一种指苍耳子,这种草的叶子呈卵状三角形,叶柄和叶面贴生糙状毛,表面有细毛状钩刺,花谢后全身长满毛钩的小果实。这两种植物常会粘附在动物皮毛和人的毛衣、裤腿、袜子上,难以去除,所以大理老百姓就根据这种一碰触就粘上去、甩也甩不掉的特性,命名为粘粘草。同时,这两种植物也依靠人或动物粘走带走种子来繁殖传播。云南昆明将其叫作“粘粘果”,四川自贡叫它粘连子。

上述词指代的事物,其发生原因或产生的结果离不开人的参与,除外还有一小部分数量的词,它所指代的都是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动植物自发引起或导致的结果,不包含人为因素。如:

连连雨[liɛ̃31liɛ̃44y53]:连阴雨。类似于梅雨的阴雨天气,这种天气具有低温,日照少,空气湿度大但雨量不大的特点,易出现连续3-5 天以上都是阴雨连绵、阳光寡照的寒冷天气而得名,是当地特有方言词之一。四川和贵州的某些方言区把连阴雨叫作连天雨,河北和山西方言区的叫法较多,有连阴、连云天、连阴套、连牵雨、连紧雨、连继天、连阴布雨等[3]。

写字公公[ɕiɛ53ʦɿ213koŋ44koŋ44]:龙虱,俗称潜水甲虫、水龟子。成虫与幼虫形态有差别,成虫整体呈椭圆形、扁平、黑色或褐色,幼虫身体细长。这种昆虫常生活在池沼、水田、河湖或多水草的地方,夜出飞翔。它常在水面呈曲线状态快速滑动,有如笔走龙蛇,因此得名写字公公。大理特有方言词之一。

(三)依据事物的用途、功能造词

事物的产生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大理方言中一部分重叠式名词指代的事物,具有满足物质生活生产需要和娱乐的功能,反映当地百姓注重实用便捷的价值观念,这类词约有10个,包括制作食物的用具、清洁工具、运动器械、乐器等。如:

擦擦[tsʰᴀ31tsʰᴀ44]:刨丝器、擦丝器。刨体上装有刨丝孔、刨齿,可以将各种蔬菜擦成丝状或片状。依据这类工具可以使块状事物变成薄片、细丝的作用命名。山西离石方言中擦擦指的是橡皮擦、黑板擦,山东、辽宁和山西的一些地方擦擦是动词,表示擦身子。

撮撮[tsʰo31tsʰo44]:簸箕。过去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现在多用铁制,是铲取垃圾或扬米去糠的器具。依据它具有铲取事物的作用命名。湖北武汉方言中的撮撮一词所指不同,表示的是帽檐[3]。

蹦蹦床[pə̃44pə̃44tʂʰuÃ53]:蹦床。指弹性较好的钢丝床,是一种体育器材,可以完成翻跳、旋转等动作,也可以用来供儿童玩耍。根据这种器械具有的功能来命名,是大理特有重叠词之一。

除此以外,个别数量的词所指代的事物具有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功能,如:

吹吹腔[tsʰuei44tsʰuei44ʨʰiÃ]: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曲艺,俗称板凳戏。吸收白族文学、音乐和舞蹈等要素,唱词白语和汉语掺杂,主要特色在于唱腔按行业和人物类型、情感分为两类,唱完一句或四句后要用唢呐伴奏。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竖柱都会表演吹吹腔。

(四)依据事物所处的环境造词

在大理方言中,着眼于事物所处的空间来命名的重叠式名词,主要涉及到动物的生活环境、习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农林牧业情况,这类词数量相对较少。如:

高高跌[kɑɒ44kɑɒ44tiɛ44]:老鼠。当地百姓喜欢在屋里横梁上晾晒腊肉等,老鼠嗅觉灵敏,灵活狡猾,善于攀爬,常在夜间爬到高处偷食物。因常在房梁、墙头等高处活动而不会跌落的特点得名。

屎鸪鸪[ʂʅ53ku44ku44]:戴胜鸟。这种鸟嘴细长,羽毛多为棕色,雏鸟的粪便亲鸟不处理,雌鸟在孵卵期间会从尾部腺体中排出一种黑棕色的油状液体,在它的巢内,粪便和吃剩的食物残渣堆得到处都是,发出难闻的臭气。《中华草本》:“因其常在粪堆上觅食昆虫,故名屎鸪鸪。”同样是指称戴胜鸟,中原官话区的新疆吐鲁番以及兰银官话区的乌鲁木齐,把它叫作“包包吃”。

牛屎拱拱[niəu31ʂʅ53koŋ53koŋ53]:蜣螂,俗称屎壳郎、裹粪虫。这种昆虫全身呈黑色,以粪屎和动物的尸体为食,会用铲状的头和桨状的触角拱动粪便,滚成球形、向前推移,并产卵在其中。根据这种生物的生存繁衍环境得名牛屎拱拱。蜣螂还有牛屎蓬蓬、牛尿虫、牛屎蚼、牛屎佛、牛屎龟、牛屎核等别称[3]。

利用事物所处的生活环境特点命名,可以从中窥探出一些地域特色,如“高高跌”,可知当地有挂晒干肉的风俗,这种食物味道鲜美所以容易招致老鼠;“牛屎拱拱”可以推测当地养牛的数量比养马、养驴之类的多。

二、隐性造词理据

隐性的造词理据通常以汉语修辞中的比喻、借代等辞格,或以一种委婉、揣测的方式,作为曲折命名的依据,词的理据间接体现词义。这种理据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人的思维的参与,如出于心理因素忌讳、无法解释一些现象时,需要人的思维主导,在事物与表达形式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且这种联系不仅受到语言内部因素的影响,还与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大理方言中,依据隐性的造词理据创造的重叠式名词,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数量约占全部理据性词语的三分之一。

(一)借助比喻修辞造词

依据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给事物命名,通过寻找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在两者间建立联系,借助形象性强的事物名称指称另一个事物。细分借助比喻修辞造出的大理方言重叠式名词,其中一个小类属于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借喻式命名,数量与一部分比喻一部分直指的半喻式命名词语相当[7]。借喻式命名涉及到植物的状态、性质,动物的外形特征、活动特点等。

烂杆杆[lÃ213kÃ44kÃ44]:用来比喻流氓、痞子。这类人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对社会没有贡献,类比植物破败后剩下的一个无用处的坏杆。贵州大方方言里的烂杆杆是形容词性,表示破败荒凉的样子。

独苗苗[tu31miɑɒ31miɑɒ44]:比喻一个家或家族里唯一的后代,多指男孩。种植时如果仅有一棵苗存活,显得非常珍稀,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如果只有一个后继者是非常宝贵的。同属西南官话方言区的四川、贵州、重庆,把独生子女叫作独丁丁,江苏、上海、甘肃等地用独苗表示。

躲猫猫[to53mɑɒ44mɑɒ44]:捉迷藏。在过去的野外生活中,小猫为了保护自己常躲在洞里或石缝里,养成了躲藏的习性;小孩在玩捉迷藏游戏时,躲藏的人需要像猫一样窝在一个暗处,两者在动作行为上有相似的地方。当地儿歌里也唱道“躲猫猫拿耗耗,老猫不在家,耗子出来钻泥巴。”

废铜铜[fei213tʰoŋ31tʰoŋ44]:指窝囊没用的人。当地百姓将没有本事、不靠谱的人比作废铜烂铁。

半喻式命名的重叠式名词,直指部分表明事物的性质,涉及到日常生活用品的外观、蔬菜的老嫩、亲属称谓等。

撮撮帽[tsʰo31tsʰo31mɑɒ213]:鸭舌帽。当地把簸箕叫做撮撮,整个帽子的构造似簸箕,帽檐可以用来铲,帽顶倒过来可以装东西。撮撮比喻帽子的簸箕造型,帽表明事物的属性。

娃娃菜[uᴀ31uᴀ44ʦʰᴀi213]:刚长出几片嫩叶子的小白菜。与大白菜相比外形娇小,且口感鲜嫩,联想到孩童娇嫩的特征,使得这类菜的名称有了比喻意义。湖南长沙方言中的娃娃菜指的是刚长出两片嫩叶的萝卜菜。

癞鼓鼓儿[læ213ku53kuɐ31]:蟾蜍,俗称癞蛤蟆、癞疙宝。元好问《蟾池》:“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它体表粗糙、长满疙瘩,凸眼睛,腹部呈白色、鼓鼓的,像一面充满气的鼓,因此得名癞鼓鼓儿。蟾蜍在其他方言区还可以叫作癞癞嘟、癞豆豉、癞搭咕咕等[3]。

灰灰孙[xuei44xuei44suə̃44]:玄孙、远孙,贬义词。灰本义是指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外形微小与原事物差异明显,在亲属关系中玄孙的辈分排在亲孙、侄孙、重孙后,血缘关系疏远、不亲近,灰这种物质的渺小与人的辈分低有共通之处,都是不起眼的存在,用灰灰来比喻辈分最低年纪最小的家族成员。后指称对象扩大,成为詈语,表示充大辈占人便宜、胆小或是骂做人做事不地道。

无论是借喻式还是半喻式命名,都基于两种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点,用来做喻体的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事物。大理是一个多山地的地区,重视农业生产,常用植物、生产工具等比喻人,如“烂杆杆”比喻不务正业的人、流氓;“独苗苗”比喻唯一的子孙后代;“渣渣”比喻品行不好的人,相当于人渣;“废铜铜”比喻无用之人、废物等,都展现出生产生活对方言的影响。

(二)利用借代修辞造词

借代是指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现实关系,一个事物的概念可以用另一个来代替。在大理方言中,这类词主要与人有关,着眼于人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动作行为等,这类重叠式名词数量较少。例如:

倮倮[lo44lo44]:旧社会对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的蔑称。倮倮原本指代彝族,彝族人崇拜老虎和龙,老虎用彝语读出来音为[lo44],他们用崇拜的东西来命名自己的种族,表示自己是龙和虎的后代。汉族人民听不懂彝族人说的话,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不同于汉族人,被汉族人民视为异类,彝族的名称倮倮被赋予贬义。后倮倮的指称对象逐渐扩大,部分代整体,借这个词指代一切蛮不讲理、行为乖张的人。

光光头[kuÃ44kuÃ44təu53]:光头、秃头的人。头上没有毛发,光秃秃的,脑袋显得油光锃亮,借人头部的标志特征指称人本身。当地还有相关的顺口溜:“光光头,卖香油,香油香,光头光。”

左撇撇[ʦo53pʰiɛ31pʰiɛ44]:左撇子、左利手,习惯使用左手的人。不同于大多数习惯用右手做事的人,这类人在写字、绘画、使用工具或筷子天生惯用左手,左手的灵活性和力气都胜过右手,借人的明显标志、行为特征指称人本身。左撇子在西南官话区还有左拐拐、左瓜瓜/刮刮、左挎挎等异称。

借代式命名是基于两种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受地方文化影响较大。在大理方言中,常借人的身体部分特征指代整个人,且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如头发的疏密是人们判定一个人是否健康、年轻的标志之一,“光光头”借秃顶特征指代某个人,被视为身体状况欠佳、年纪稍大的人;异于正常人行走,“脚”借脚部缺陷一瘸一拐走路来嘲笑歧视某个人残疾;当地人们有尊右卑左的思想,会用“左”来形容人性格执拗、唱歌跑调,因而在大多数使用右手的人眼里,习惯用左手的人是被贬低的异类,“左撇撇”指代怪僻的人。

(三)与心理动机、民俗文化有关的造词理据

在远古时代,缺乏科学的认知,人们视自己是弱小的,天地日月、猛兽视为至尊、主宰着人类的一切,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人们会凭借主观想象揣测“天意”。或出于避凶就吉的心理,忌讳直接指称某种事物或现象,避讳直接说有关死、疾病、灾难等字眼,而采用一些委婉的说法[8]。这类重叠式名词数量不多,主要与一些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猛兽有关,如:

雷嬷嬷[luei31mo44mo44]:大理百姓认为人的一言一行都被天上的神明监督着,如果做了坏事、说谎、没有尊老爱幼等,会惹怒天上的雷神,打雷就是雷神在发脾气,是灾祸的征兆。用嬷嬷来指称雷神,称谓上显示出辈分高、尊贵,彰显人对神灵的重视,属于揣测式命名。云南昭通、蒙自还把雷叫作雷公公。

大头猫猫[tᴀ213tʰəu31mɑɒ44mɑɒ44]:老虎。根据各种传说、书籍记载,当地百姓对老虎的认知就是一种猛兽,样貌似猫但体型巨大,因此为了避凶就吉不直接说老虎,而把它称作大头猫猫,属于忌讳式命名。

三、结语

大理方言中存在大量具有理据性的重叠式名词,其中有相当多数量的重叠词语带有形象色彩,以语素重叠的方式强化事物的某个典型特征,如外形、颜色、声音、功能等,这类词直观性、具象性强,一部分词还注入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力求听话人在语言中感知事物的生动形象,明白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同时,汉语造词倾向于将抽象的概念寄托在具象的事物中,利用比喻、借代等修辞以及揣测等方式,在想要表达的抽象意义与常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便于使用者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除此之外,大理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高度通俗化,这些词是由当地百姓基于认知水平、生产生活经验等创造并在其间流传的,大多数重叠语素使用的是常用字,较少使用生僻字,形音义较为通俗易懂,理据性直观清晰,且少数词语也不避俗就雅,利于口耳相传,如屎咕咕等词。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大理方言中有一部分重叠式名词属于当地特色词,只通行于该地区,如将在水面上曲线滑动的龙虱叫作写字公公,全身呈黑色的蟋蟀叫作黑黝黝等。另外一些词在同属西南官话区的地方通用,如贵州部分地方也把外观呈圆形的桂圆叫作圆圆,根据叫声把小猫叫作咪咪等。还有一部分词在吴方言、湘方言、晋方言中也通行,如夹夹,都指称有拿取、固定作用的夹子。命名的侧重点不同,造词理据会有差异,如针对蟾蜍这一种生物,大理方言依据它的腹部像充满气的鼓命名为癞鼓鼓儿,而甘肃张掖方言模拟它的叫声命名为癞呱呱,这一类属于同物异名。命名的侧重点相同,造词理据也会有差异,如同样依据功能理据创造的词撮撮,大理方言中指的是簸箕,湖北武汉方言中指的是帽檐,这一类属于同名异物。出现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情况,是因为命名时侧重点不同,还受到一个地方的语言表达习惯、风俗文化、认知水平等的影响,实现名称与事物的正确对应,需要撇开共性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种事物或现象采用哪种表达形式,以及对应什么词义是约定俗成的,命名取决于客观事物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其中包含了一定的造词理据。就大理方言重叠式名词的造词理据而言,理据类型丰富多样,命名的侧重点多样受多民族文化以及当地百姓讲求实用等价值观的影响,得益于当地多山川、多物种的地理环境,也与农业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紧密联系。通过对方言重叠式名词的造词理据分析,有利于厘清重叠词语的语源问题,对方言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造词理据大理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关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仿拟造词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