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2023-04-22赵玉石王贵满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吉林省城乡农民

赵玉石,王贵满

(1.白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2.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 梨树 136500)

随着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东北振兴的主要途径成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2]因此,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3]研究角度主要包括城乡融合的建设模式、[4-5]机制体制、[6-7]水平测度、[8-9]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10-12]路径分析与建议对策[13-15]等方面,其中,针对省域尺度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性研究多基于当时当地的政策指引而提出发展路径建议,实效性和指导性均存在明显不足。

吉林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制定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均将城乡融合作为优先发展战略予以部署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但受传统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的桎梏,吉林省在城乡融合方面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要素流通不畅、产业融合不充分等问题。因此,突破城乡融合障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的紧迫任务。基于上述,本文聚焦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精神,厘清吉林省城乡融合现实基础,明确发展困境,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吉林省乡村振兴的思路和举措,提出城乡融合的发展建议和路径,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与规划提供科学的借鉴与参考。

一、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

近年来,随着吉林省城乡协调发展稳步向前推进,各类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下乡取得了显著性进展。同时,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如:实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各项专享政策,实施专项人才服务乡村计划,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等,引导鼓励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向农村流动、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并同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度,持续释放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再加上农村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也加快推动了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16]

(二)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

近年来,吉林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性进展,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8%,分年度危房改造任务完成率均为100%,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全覆盖,农村电商、手机信息化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行政村。[17-18]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毛入学率超过9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稳步推进。[19]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统一化、多层次医疗联合体以及县域医共体建设,使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让农民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化建设达到100%,能够提供完善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分别达到79%、75%,基本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2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2022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471 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 83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134 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 729元。城镇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3%、33.3%。[21]通过计算,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7,2022 年该比值下降为1.96,可见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减小。

(三)农村特色产业群基本形成

近年来,吉林省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立足全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集聚为农作物市场开拓及产品深加工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效推动农业与农民增产增效,有力推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同时,不断创新完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2 年,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发展到10.6 万家和8.1 万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57 户,其中国家级63 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3 万个,托管服务面积6 300多万亩(次)。[2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租赁等组织形式以及“保底+分红”等分配方式带动农民,持续推进区域农业增效以及农民增收,同时带动了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吉林省城乡融合的发展困境

(一)城镇要素向农村流动不畅

吉林省长久以来的城乡发展过程中,二元发展方式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城与镇、镇与村联系不密切,直接导致生产要素向城镇的“单向流动”效应过强。[23]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流向城镇,乡村发展面临严重人力匮乏,农地撂荒、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同时,人才反哺与吸引政策仍需健全完善,制约了人才向农村聚集。下乡资本收益低、周期长,严重影响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同时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有效打通,也影响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农民培训的机制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对于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学习,农民的学习途径不够多样化,学习的意愿、能力均有明显不足,导致农村农业科技水平和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虽然吉林省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均等。乡村医疗环境、医生能力水平差距较大,资源配置失衡。城乡文化体育资源不充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协调,乡村社会保障体系仍未有效建立起来,还远未能与城镇实现衔接。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差距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但农村基础设施则老旧落后,且有着管理不到位,维护不及时等现实问题。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较明显

城乡收入比是衡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城乡融合程度。[24]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1、2017)与吉林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 年的15 411 元(城镇)、6 237元(农村),到2016 年的26 530 元(城镇)、12 123元(农村),再到2022年的35 471元(城镇)、18 134元(农村),城乡收入比也由2.47降到2.19,再降到1.96,虽然呈现逐步缩小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具有较大的绝对差距,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将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隐患,还会成为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25]

(四)城乡产业融合需要深入推进

吉林省农业从整体来看,“小农经济”格局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存在着生产成本高、投入产出低、市场竞争力缺乏等诸多根本性问题。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还不够多,层次还不够高,带动作用还不够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规模化经营尚未形成,“小而散”的发展格局还需要进一步彻底性打破,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需要实质性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质量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偏弱,农民的合作意识不强,很多地区还没有成立农民合作社,已经成立的农民合作社运转规范性也还需要提升,存在依赖政府性强、对接市场能力弱、聚合力差等问题,只挂牌不合作的“僵尸社”普遍存在,亟待清理。农村三次产业布局不协调,第一产业占比大且内部结构不合理,与新业态融合力不足,产业化进程任重道远,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产业链条较短,未能有效发挥“接一连三”的作用,第三产业虽然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但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规模较小,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力不够,未能实现协同发展。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吉林省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一是科学规划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政策,优化城乡布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二是健全完善涉及教育、医疗、就业等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三是优化农村用地配置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腾挪空间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用地。四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人口自愿在城镇落户,实施农村籍大学生、退役军人、乡村振兴人才按条件落户乡村,推动形成城乡一体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优化乡村人才振兴机制,做好乡村引才育才,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如改善创业就业环境、落实乡村人才职称评聘政策等;在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学院(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研究院),推动实现区域农业发展人才自我培养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另外还要从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和科技水平着手,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打造新型农民队伍,提升农村自身内生动力。五是推进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继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逐步构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支持体系,同时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必须依法得到绝对保障。六是充分利用地价、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推动资本要素向乡村输入,参与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下乡清单、监管、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强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经营,促进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农业发展;设立市场化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培育一批典型城乡融合项目,打造城乡村居融合改革示范点,同时扎实做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开发助农惠农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重点是要做好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等方面的服务,做到有序引导,同时做到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创业就业能力。二是针对农村教育,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建设布局,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有效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实施多层次医疗联合体、县域医共体制度,构建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并继续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村医培养计划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破解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难题,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四是继续实施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市级统筹、城乡低保标准并轨等政策实施体系,形成包含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五是深化数字技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效能提升,通过发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聚焦农村社保与就业服务、农村特殊人群信息服务保障、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强化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六是加强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农民读书节等文化活动,加快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进乡村,创作一批展现乡村振兴生动实践、塑造新型农民形象的文艺作品,并持续推进“三下乡”活动。七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省村庄规划管控,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供水实现一体化,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

(三)切实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

一是建立健全市场需求导向的农民技能与新职业新业态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农民工作技能,并通过实施奖励、补贴等激励政策,鼓励区域内重要企业吸纳农业人口就业,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他们的工资性收入。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和保障,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支持农民建设创客平台,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发展休闲采摘、非遗工坊、农事体验等新业态,并与区域农业企业开展合作,开发运营休闲旅游、康体养老等新产业,提升他们的经营性收入。三是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利用现有土地等资源,通过入股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并以分红等方式持续获得收益,进而扩大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四是优化农民补贴实施政策,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并围绕区域特色农产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与保险服务,稳步增加他们的转移性收入。

(四)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统筹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如矿泉水小镇、人参小镇,突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功能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利用自身优质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并持续强化自身的示范带领作用。[26]二是加强重点农产品生产制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作用,加快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水平,加快发展涉农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村电商和共享经济等“三新经济”。三是加大示范品牌培育,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形成“吉”字号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并基于区域禀赋和发展特色,利用农旅融合、农文旅融合等方式,打造“爆款”农业新业态。四是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使新型职业农民融入生产、加工、营销等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大教育培训和政策支持,为农民创业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五是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建设经验,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围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打造一批特色示范典型。六是积极发挥区域内农业科技园区作用,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高新产业孵化、农业成果推广与高端人才引育,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赋能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实施推动“人地钱技”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强化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等政策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为在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有效助力。

猜你喜欢

吉林省城乡农民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