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三课”,让整本书阅读真实发生
2023-04-22陈金钱
陈金钱
(福建省南安市东田中心小学,福建 南安 362303)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语言的课外延伸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讲好“三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三课”即“指导课”“推进课”“分享课”。三种“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目的和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在此方面,教师可以最大程度的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进而为同学们传授有效的方法,以达到信息共享的最终目的,使用这些角度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设计和组织,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只有在正确的组织和指导下,教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三课”进行不断地优化、调整和改进。
一、“指导课”——激发学生对于整本书的整体阅读兴趣
实施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对大量的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因此,怎样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导览说明
在设计“指导课”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对其进行恰当的指导。学生的直觉思维较为敏锐,老师可以指导他们去看有关的图片,包括封面和底部的图片。特别是童书,它含有丰富的图片、插画,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插图是为文本服务的,它与故事的主线是一致的,插图所体现的故事逻辑十分有意思,但是许多学生在阅读时没有看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提示和启发,防止学生掉入“思维陷阱”。
比如,《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深受同学喜爱的经典作品,老师在“指导课”的设计中,可以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充分的运用起来,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资料,为同学们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有效的引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作为中国四大经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以曲折而感人的故事情节闻名,而其中的“孙悟空”形象更是耳熟能详、广为传颂。对此,教师在对“指导课”的设计中,可以安排同学们对“孙悟空”这一形象进行思考和调查,让同学们在课前就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于他们的整本书阅读。总之,“指导课”的目的在于给同学们一个“开始”,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阅读计划,从而为以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背景资料的解读
刚开始学习新课文的学生,他们需要从周边获得更多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做好衔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积累为基础,在适当的时候将有关的信息进行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果可以将背景材料与文本故事相衔接,可以产生更多的吸引力,那么教师就可以从这一点进行出发,对背景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并同时根据学生们实际的水平,提出能够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方式。
比如,让同学们熟悉《三国演义》,可以让他们先熟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角色。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来挖掘故事的主题。在阅读计划环节,同学们都能积极地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指导,并要求他们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整理。
(三)带着任务自由阅读
在利用“指导课”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的全程指导和讲解并不能让学生感悟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一定要基于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能够展开自主阅读,才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不过由于很多学生在自由阅读时很容易出现阅读方式过于粗略、无法理解书籍内容的情况,为此教师应当在让学生自由阅读前设计一些小任务或者小问题,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阅读,以便于学生能够在任务和问题的引导下对文章中的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
在设计任务和问题时教师一定要遵循开放式的原则,让学生既能够自由阅读,也具备开放式的阅读目标,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引导学生对《水浒传》展开自由阅读时,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小目标让学生进行全文阅读:首先是读书笔记目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完每一回后记录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晦涩难懂的词语,并且通过微信群的形式发送给教师,而教师则可以通过集中解释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阅读。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编辑一个“人物谱”,由于《水浒传》当中特色人物非常多,而且很多人物具有非常出彩的描绘,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绘制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精彩故事或者喜欢的人物,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绘画中感悟小说中人物描绘的妙处,并且学习到小说中人物描绘的方法。最后,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个总结性问题并且在所有学生阅读完后进行集中讨论。以《水浒传》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你认为宋江为什么会执着于诏安?”之类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对小说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设定读后感的讨论
在“指导课”中,采用不同的“开始”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尤其是对于阅读中的悬疑情节,学生可能不能充分地理解情节所想要表达的内涵,因此,老师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计划,与文本内容、情节、任务、事件等相结合,仔细地设计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这些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此外,整本书内容涵盖了多种知识和信息,具有很高的学习和运用价值,而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常情况下,通读一本包含了大量信息的书,同学们都不知道从何入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有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阅读的中心。
比如,《十万个为什么》有两个版本(外文版和中文版),尽管它们的标题一样,但是它们的内容却不一样,老师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来进行设计,从而引出学生更关心的问题,比如“时间可以倒流吗?”“为何地球正在慢慢升温?”“为什么飞机不能像鸟儿那样飞行?”这样的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而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了起来。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问题,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保证整本书的阅读效率。同时,学生对自然、科学有主动探索的愿望,从这个角度进行设计和指导,教学效果会很好。
二、“推进课”——向同学们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
当学生开始整本书阅读时,老师要做好有效的辅导。这主要是因为“推进课”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得到有效的阅读方法,降低他们进行整本书阅读的难度,使其能够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
(一)开展阅读猜谜比赛
在进行“推进课”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整体阅读进度,以便作出相应的配合。比如说,猜读活动属于一种比较有特点的学习活动形式,老师可以对整本书的故事情节进行整理,让学生猜测后续的故事,之后再用阅读来对其进行验证,最终形成了一个整体的阅读体验。在具体的组织活动中,除了对全册的阅读进行分析之外,还应对学生的阅读进度、对他们的阅读心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进入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之后,老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为其解答所遇到的困惑。
比如《民间传说故事》是几个独立的故事的串联,可以引起同学们很大的兴趣。对此,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猜测性的问题,例如:“海螺的女儿后来怎样了?”“八仙‘渡海’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法术?”“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之后,会不会再有其他的事情?”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鼓励学生在课文中进行深度的阅读与思考,并对课文中未反映的内容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成功地走进整本书的阅读中心,并就某些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逐步形成了阅读的共识。
(二)讲授读书的技巧
因为整本书阅读所需的时间很长,而且现在的小学生学习压力也很大,所以要使全书式的阅读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推进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授他们一定的阅读技巧,从而节约他们的阅读时间,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
例如,跳读、浏览、粗读、精读等方式能够对不同的文字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在怎样进行合理的设计时,老师要提出几点建议,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的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水浒传》作为四大经典之一,其部分情节已为同学们所熟知。在“推进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选择的阅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细读、略读、粗略读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式的阅读,可以有效提高阅读的效率。对于阅读方法的应用,学生们还没有过多的认识,所以,教师要从学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方法,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启发。
(三)最佳注释解读
整本书阅读一般体现的是学生个人的读书能力,具有很大的个性化,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进行一致的要求,但在适当的时候,对其进行一些学法推荐,无疑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比如,对阅读方法进行批注的阅读方式,就属于“不用笔不读书”的类型,学生可以使用自己喜爱的符号进行标记,把阅读感受和学习发现以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对于提高阅读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注释类的读物具有思考的特性,类似于读书笔记。比如《红楼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许多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对它产生了兴趣。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选择书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用赏心悦目的眼光去看、去分析,并着重于里面的人物描述,比如林黛玉出场、刘姥姥入大观园等等。等学生对批注型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向。另外,《红楼梦》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对小学生来说,许多内容都不太容易看懂,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略读”。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推进课”的重要目标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量,也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优秀的书籍去阅读,以确保学生的视野能够得到有效拓展。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习惯,教师一定要以兴趣、方法和拓展为培养方向对学生进行培养。
以《城南旧事》为例,教师在鼓励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之前,可以先利用自己的童年故事以及童年往事讨论引起学生兴趣,并且通过电影引出故事脉络,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而在方法引导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后的阅读中善用思维导图,将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故事脉络绘制成思维导图,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在拓展方面,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其他以儿童视角为核心的小说,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呼兰河传》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寻找以童年为主题的小说,以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分享课”——巩固学生们的基础阅读认知
在通读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很多的感受和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与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经验,可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认知内化。
(一)建立交互作用的机理
在“分享课”的教学设计中,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学生们分享的方式、内容、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互动过程中,并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同时,学生一般对阅读分享的兴趣比较大,愿意倾听他人关于这本书的阅读想法,因此,“分享课”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学生进行整本书的交流和思考,并让学生们在课上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分享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进行最优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就拿《童年》来说,由于学生们对高尔基的生平不太熟悉,很可能导致学生对他的理解上产生混乱。因此,在“分享课”中,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搜集并分享自己的资料。“例如:网上有很多有关高尔基及其《童年》的资料,大家可以在网上搜寻资料,然后加以甄别,从中找出有价值的资料,来辅助我们的阅读。同学们对信息收集很有兴趣,也都很积极,这样的话,学生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途径来传达资讯,从而进入资讯分享与体验的阶段。
(二)加强阅读与书写的沟通
在对整本书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感受与经验,并可能有更强烈的写作欲望。因此,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老师们的组织下,学生们可以进行一些有规律的阅读与写作的展示与交流,大部分的学生都会积极地响应,并在他们的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构建出全新的学习认知。在必要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通过网上的互动方式,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讨论。
比如,在读《西游记》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欣赏的任务:你对孙悟空有什么看法?请在阅读后,撰写一份清晰的感想。对于这一角色,同学们是最了解的,他们会很自然地作出反应,并从多个视角去诠释、撰写读后感想。
(三)扩展解读尺度
整本书阅读不是简单地看一本书,而是要有扩展的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建议,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同样一本书,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也可以有很多的解释角度和与之有关的资料,老师们可以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然后再向学生们进行推荐,这样就可以积累更多的阅读信息,最终让学生们对自己的阅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比如,在读《民间传说故事》时,老师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进行资讯搜集并与同学们一起读书交流。通过查找,同学们发现了大量的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分享。通过这种网上的信息共享,就可以把整本书阅读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证明了老师的教学设计是相当成功的。
四、结语
小学生有一种对整本书阅读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缺乏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而且他们的阅读思维空间有限,常常会被各种问题难住。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指导课”“推进课”“分享课”等形式的“三课”教学,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深入的思索与经验中顺利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全方面、多方位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