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结构理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2023-04-22吉列丽

教育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建设

张 帅 吉列丽

产业是历史更迭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结构的创新变革对企业岗位用人需求具有直接影响,进而作用于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智慧教育时代的到来,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产业变革的速度加快,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用人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单位,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载体”。专业群是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高校为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1]。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明确“区域服务”导向,以高校优势专业为抓手逐步构建特色专业群。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呈现出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2],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其社会服务能力,因此,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水平尤为重要。

一、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价值分析

“地方性、应用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办学定位,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专业群建设的提质增效,有利于健全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实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抓手。

(一)有助于专业结构优化,实现教育——市场——国家协同联动

积极推进专业群建设有助于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结构,逐步构建教育——市场——国家协同联动机构,助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近年来,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前所未有。自2012年以来,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3]2023年3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学科专业在构建育人平台、服务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指出专业结构优化应遵循服务国家发展、突出优势特色、强化协同联动三大原则。[4]专业群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落实专业优化调整基本原则的具体举措。首先,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促进专业群内同一学科或相似学科门类下,不同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内涵建设水平,进而提高国家学科发展整体实力,强化“教育链”与“国家链”的有序耦合;其次,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适应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强化教育与市场对接的契合度;最后,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汇集整合,激发校政企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意识,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市场——国家协同联动育人新格局。

(二)有助于育人质量提升,实现数量——特色——质量同频共振

邬大光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质量”不仅是趋向于呈现价值判断,在某种特定时间或领域,也可等同于相关客观的标准或要求,具有生态性的意义。[5]辐射到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领域,也具有“数量——特色——质量”的丰富内涵。从数量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数量已占据全国高校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已达700余所,在全国本科高校中占比达到55%[6],从办学规模上可以直观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特色发展看,新建本科院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生态种群,面对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实力不强的客观状况,着力打造办学特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分类发展、“弯道超车”的必选之路。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推进专业群建设,尝试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布局,打造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相匹配的专业群,促进以产教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形成,有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数量——特色——质量共同发展,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有助于推动产教融合,实现社会属性——学科属性融合共生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的主要路径。[7]产教融合与专业群建设的两大属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对接产业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社会属性”,有效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学科属性”,专业群建设有助于推动两大属性的融合共生。具体而言,专业群打破以传统学科专业布局的组织形态,形成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产教融合管理机制。就管理主体而言,从校企双主体拓展为校政企及社会研究机构多利益主体;就管理环节而言,在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强化成果转化和利益共享环节的监测评价;就管理目标而言,从增强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育人的积极性以提高实践质量,拓展到办学体制的治理与变革。

二、生产结构理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

生产结构理论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是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专业化部门,这些专业化部门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在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革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按原苏联学者班德曼(Boardman)的划分,生产结构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生产部门、服务性基础设施、人口和当地自然资源。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整体建设和服务面向情况看,其内在逻辑与生产结构理论组成要素基本一致。

一是生产部门。专业群建设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生产部门,分为专门化和分工性两类生产部门。高校是专业群建设的专门化生产部门,高校规模和办学能力越强,在区域甚至全国的地位越高,专业群建设的规模和覆盖面也会随之提高。专业所属的二级学院是专业群建设的分工性生产部门,分工性生产部门分为两类,即附属性和服务性。具体来说,二级学院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行为和意志主要服务于高校,其建设速度和发展规模主要由高校决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可以转化为专门化生产部门,属于附属性生产部门。在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服务性生产部门是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提供日常必要服务的主要生产部门。

二是基础性设施。专业群建设的基础性设施具体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聚焦专业群建设自身发展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双师双能型”教师、精品课程等,直接关乎专业群建设的顺利推进;第二类是影响专业群布局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如产业结构变革、企业的新陈代谢等;第三类是保障专业群建设整体规划的宏观支撑,如中国职业教育协会、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等。

三是人口。在专业群建设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等既是生产结构中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专业群建设的各个环节都会受到人口群体的所在部门、岗位职责、学历结构、生活水平等因素影响。

四是区域自然资源。专业群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布局都离不开区域自然资源所承载的经济活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各专业的初建、调整和优化都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发展也以当地自然资源为核心承载力,如矿物、水、土地、植物、能源等。专业群建设初期,高校要对准区域资源储备和未来建设整体规划,科学明确专业群建设的服务面向,提高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

基于生产结构理论的分析可知,专业群建设是由多种生产要素组成的,且每一种生产要素都处于独特的生态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简言之,专业群的生产结构是由诸多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共建的统一体。本研究基于生产结构理论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生产要素图鉴(见下图),为进一步研究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困境提供有力依据。

生产结构理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生产结构要素图鉴

三、生产结构理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困境解析

自2006年专业群建设提出并实施以来,专业群在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布局中体现出独特的发展优势及引领作用,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调整、内涵式发展、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2017年以来,专业群建设基本形成良性、动态、平衡的生产结构。从专业群建设生产结构要素图鉴来看,生产部门、基础性设施、人口、区域自然资源四个要素以特有的方式,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群建设工作发挥着作用,各个环节的信息流通推动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在信息流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导向性问题制约专业群建设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侧重于“就业导向”,忽视“学科导向”

“就业导向”“学科导向”是服务性基础设施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方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专业群建设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趋向于社会性基础设施服务面向,侧重于“就业导向”[8],反而对专业建设内部必需的生产性基础设施重视力度不足,忽视“学科导向”。价值理念的误区直接造成专业群建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不足,甚至以“就业率”衡量专业群建设质量,忽视职业发展和行业转换主动性。

其一,价值理念的误区引起专业群建设育人目标出现偏差。从育人目标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开展专业群建设,旨在优化不同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是,在严峻就业环境和传统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育人目标指标体系中,“综合性”“创新型”“职业型”等指标占比过重,专业群的组建和形成主要围绕“就业能力”“岗位胜任力”等社会性基础设施要素。尽管专业群的建设打破学科原有界限,趋向于职业教育,但就专业群发展的本质而言,是一种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与衍生,专业群建设忽视“学科导向”,如同“饮水无源”,缺乏系统科学的学科理论作为支撑,“集群化效应”无法发挥作用。[9]这也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出现断层,陷入发展瓶颈的本质原因。

其二,价值理念的误区导致课程内容开发逻辑出现偏移。在专业群建设实践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致力于与行业、企业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要求课程内容开发对标职业岗位标准,对标产业结构变革趋势,强调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高度衔接,“应用型”特征凸显的同时,忽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发展和知识认知的内在逻辑。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接产业用人需求,课程开发紧紧围绕企业岗位用人需求,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逻辑单一,且“集而不群”的问题逐渐凸显[10],逐渐偏离教学教育性原则和学科发展完整性原则。

(二)局限于“市场导向”,忽视高等教育的能动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生产部门,理应发挥重要的统筹指导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专业群建设技术路线紧紧围绕“市场导向”,坚持“产业决定论”[11],过分重视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影响,反而忽视了高等教育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能动性。

其一,建设技术路线的偏差导致专业设置“市场取向”过重,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正常秩序。在专业群建设工作的实际推动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决策者立足“产业决定论”,决策参考的重心侧重于社会性、保障性服务基础设施或区域自然资源层面,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一味地增加热门专业或者新兴专业,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12],如同质性现象严重、重合率高、办学特色受影响、就业市场恶性竞争加剧等[13],扰乱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其二,建设技术路线的偏差导致人才培养“培训”痕迹严重。近年来,在严峻就业环境的影响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坚持“就业决定论”,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等,都按照岗位胜任力需求设定,由此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存在培训化倾向。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达成高度一致,虽然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但却忽视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的根本职能。

(三)聚焦于高校内部专业资源整合,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合作不足

服务性基础设施、人口、区域自然资源不仅仅是专业群建设基本生产要素,还是专业群优质建设资源的来源,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逻辑主线。[14]在主体层面,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资源的整合升级局限于高校内部,企业、专门研究部门、政府等分工性生产部门之间资源的协同应用能力严重不足。[15]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合作不足,也是导致专业群在反映产业需求和就业市场变化层面存在一定延迟性的重要因素。

其一,产教融合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目标不一致,制约联动机制的形成。[16]从企业主体层来看,企业本身的建立与发展目标在于盈利,提高社会声誉和信誉度,在育人维度的参与度仍需提高;从政府主体层来看,近年来,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等项目的配套政策有所完善,但政策文件相关指示比较宏观、宽泛,普适性和一般性价值较高,针对性较弱,产业行业、高校、政府三方协调配合力度仍需提高;从应用型本科高校主体层来看,教书育人是其根本办学使命。专业群建设机制的整体规划和调整主要由高校负责,三方之间的沟通合作也主要由高校端发起,并且在专业群建设中的目标各异直接影响协同合作过程中专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其二,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生产结构长期稳定性不足,影响联动机制作用的发挥。目前,专业群建设跨校协同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以产业学院为基础的校内专业协同、以相同或相似学科门类为基础的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协同、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基础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17]灵活专业化是集群的重要特征,生产要素之间的集群与共享是营造专业群协同效应的重要保障。受传统集权式学科管理模式的影响,单一专业发展的范式和思维定势直接制约专业之间知识文化融合速度。[18]同时,专业建设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相关问题也会影响跨校协同各主体共建共享的平等对话。产业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专业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能否适应专业群动态调整步伐,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育人成效的关键。

(四)理论无法指导专业群建设实践,科研成果的产出缺乏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致力于内涵式发展,并抓教学、科研工作,开始“两条腿”走路。专业群建设质量的提升需要充分发挥科研的理论指导价值,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是专业群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突破点。然而,科学研究始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短板,直接造成科研成果产出缺乏,无法有效指导专业群建设实践。

其一,科研成果产出缺乏是专业群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具体表现。科研是专门性生产部门作用于专业群生产结构整体机制的重要工具,科研团队实力薄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主要原因。[19]一方面,受现有的职称评定指标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往往把精力专注在论文、著作发表的数量和获得的奖励上,而对课题选择、成果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漠不关心。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是否完善也直接影响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按照当前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归属学校,其发明人可获得奖励或一定荣誉。由此,很难激发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人员进行探索发明的热情,也不利于成果的市场转化。

其二,科研成果产出不足是专业群技术服务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成果产出不足,导致其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基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20],积极搭建“政校行企”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平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使产业与教育形成合力、技术研发与教育教学形成合力。

四、生产结构理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四维考究

在推进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从生产结构理论视角审视专业群建设,扭转专业群建设“唯产业导向”的理念,重新审视学科专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推动专业群发展的支撑作用,改变专业群建设被动从属产业发展的现状,突破专业群建设资源配置局限的问题,充分发挥生产部门生产力提升关键要素的作用。

(一)理念维度:以学科专业发展为导向,树立专业群建设新理念

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服务性基础设施中的“生产性”要素,决定了专业群建设的质量高低和可持续发展状况;服务产业行业发展作为服务性基础设施中的“社会性”要素,决定了专业群建设能否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基于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群建设要重视服务性基础设施中的这两大要素,特别是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能为了追求社会性价值忽视生产性的原始动力。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必须打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底层逻辑,贯彻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为不同专业聚合提供学科知识体系支撑,为专业群建设发展提供持续内生动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的理念应与高职院校、研究型院校进行区分,既不能完全照搬高职院校采取的“聚产业、定专业”的产业链建设为导向的专业群建设理念,也不能沿袭研究型院校采取的“依学科、定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的专业群建设理念。学科性和市场性应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理念的必备要素,二者不可偏废,特别要重视专业群的学科基本属性,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均是建立在一流学科建设基础之上,专业群脱离了学科属性,专业群的内涵建设便失去了根本。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进一步树立“紧密对接产业行业发展,充分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全面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发展”的专业群建设新理念。

(二)方法维度:以教育能动指导为手段,改善专业群建设被动局面

专业群的建立和发展虽有鲜明的产业发展导向,但其植根于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带有深刻的教育本质属性,其建设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应用型本科高校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等各个环节均与职业院校有着明显区别,但从专业群建设角度看,照搬职业院校以产业(职业)为中心的专业群建设模式会影响本科教育的能动属性,弱化植根于学科基础的专业建设发展能力,导致本科教育“职业化”,学科专业支撑体系受到冲击。

为此,基于办学类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建设既不能照搬高职院校“产业(职业)中心”发展模式,也不能模仿研究型高校“学科中心”发展模式,而是要坚持以教育链为核心,以人才链为目标,以产业链为主线,以创新链为支撑,构建起专业群主动融入产业发展,主动服务产业发展的格局。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建设在推进专业群内涵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发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龙头引领和辐射作用,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作为专业群发挥教育能动性的主要途径。

(三)资源维度:以跨校协同合作为基准,构建优质专业群建设资源库

从资源角度看,服务性基础设施、人口、区域自然资源三大要素,都是生产部门建设发展依托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而三大要素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生产部门的开放性。专业群建设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运作的产物,其建设和发展质量受到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资源建设角度看,必须打破单一或单向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资源建设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生产部门,要深入了解行业产业、政府及社会对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从办学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的角度,全面推进集学科建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师资队伍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等优质办学资源集聚的专业群大平台建设。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克服“自我中心论”,从人才培养的利益关联者角度审视专业群建设,依托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产教融合、科学研究等服务性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企业人员等人口要素积极性,深入挖掘区域经济社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跨校协同合作,构建丰富优质资源库,全面推进高质量专业群建设。

(四)成果维度:以科研反哺教学为目标,打破专业群建设瓶颈

高等学校主要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从专业群建设成果维度看,科学研究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其他四大领域职能发挥水平的高低: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学科专业体系作为基础,需要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社会服务需要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项目实现成果转化;高质量的文化传承创新需要高质量科学研究内容与成果作为传承;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需要高水平科研平台作为载体。因此,科学研究成果作为体现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征,也是专业群建设水平高低、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高低的重要显性指征。

面对产业结构调整、新经济模式不断出现等状况,仅依托人才培养输出作为服务产业发展主要方式的专业群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要,专业群建设要走内涵式发展路径,关键是激发学科建设作为专业群建设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高度重视专业群内的学科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高水平学科平台,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发展,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反哺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