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视角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23-04-22刘卓雯

教育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培训

刘卓雯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战略性工作。2010-2020年间,我国通过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教育人才工程),面向教育人才发展的全局,推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教育人才。我国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由2010年的1064.01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1844.37万人,增长73.3%[1],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新时代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在人才工作领域举行的最高级别会议,会议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回顾10年来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发展成就,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对新时代进一步深化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分析框架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2],以多项课堂模块任务为抓手,基于完成每一项具体教学任务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是一套具有建构主义理论特质的任务完成范式,以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任务探究——任务评价为主要流程,在任务执行过程内部要素间产生关联、相互作用,生成特定的操作步骤和模块结构,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任务运行过程中,各模块紧密围绕共同的目标,在行政命令及关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并产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任务驱动”的实践性特质同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的具体开展具有内在的耦合性,借用任务驱动模式执行框架,用具体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任务探究以及任务评价模式剖析教育人才工程任务配置及执行效率,具备适切性。

(一)任务设计:从执行主体分析培养内容与任务管理

从提高人才未来竞争力的目标出发,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作为战略储备类人才工程开展。该工程以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支持高等学校学术带头人及培养优秀校长等为四大核心任务[3],旨在搭建教育人才培养网络。

一是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人才作为核心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将教育人才工作放在核心位置,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落实各项任务。

二是以专题项目落实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人才规划》)中以中小学国家级培训计划、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职业院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升计划等九大专题项目落实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三是统筹实施专题项目。2011年7月,教育部提出统筹实施教育人才工程与教育人才规划提出的重大人才项目,明确提出以六大项子计划贯彻落实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全国多省(自治区)相继出台政策教育人才培养政策。这些地方政策的主要特点和创新点体现在重视加强对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重视提升教育人才的专业化水平,重视优化教育人才发展的环境等方面,并强调对教育人才的培养要紧密围绕服务地方发展的战略。

(二)任务实施:从执行过程分析培养机制

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作为整体工程,由教育部牵头,在深入调研、周密论证的基础上,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方案。该工程的主要工作机制如下: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由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成工程指导组,负责工程实施的宏观指导,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各项目培养支持对象的产生,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竞争和激励为导向,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具体的任务要求,采取相应的产生办法。在组织领导方面,由教育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和重点推动,设计任务,督促检查。相关对口司局负责管理相应业务,把教育人才培养摆在优先的议事日程。同时,建立相应业务机构,健全协调机制。在制度保障方面,通过设置各级项目执行办公室、建立经常性教育人才研究制度、出台各项目执行标准、工作办法、管理办法等方式为培养教育人才工作落地提供制度保障。在工作支撑方面,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设置教育人才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开展对教师队伍建设理论渊源、逻辑体系和实践问题的相关研究。在技术支撑方面,依托教育人才工作交流平台、筹备教育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以及完善教育人才资源统计分析制度等为该项工程提供科学助力。

历经10年的发展,我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的成就和发展,培养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具体来说,通过教育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人才队伍的快速壮大、教育人才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教育人才制度不断完善,教育人才效能持续增强。

(三)任务探究:从执行效果分析培养质量

1.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系统性提升

第一,全面提升了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国培”项目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质增效显著,且已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的提质增效态势。研究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地区的教师培训年度比较亦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提质增效,尤其是西部地区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尤为显著,说明国培项目在助力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达成了预期目标。[4]通过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力度,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院校为民族地区培养免费师范生,指导民族地区实施免费师范生计划,培养了一批本地化、留得住的合格双语教师队伍。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基本完成轮训一遍。

第二,通过两个阶段规划的实施,职业院校教育人才业务水平大幅提升,“双师型”教师规模不断扩大,素质持续提升,结构逐步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研究显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数量比从2010年的26%提升到了2019年的34.47%。[5]此外,通过设置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研修等培训项目、加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不断提升。

第三,通过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建立了优秀人才的直引机制和快速通道,拓宽了各类访学计划的支持范围,基本形成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教育人才体制和发展环境,有效完成了项目重点资助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预期目标,发挥了均衡教育资源、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为中西部高校向高水平地区重点高校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2.教育人才职后人力资源开发效能有待提升

自工程开展落实以后,各级各类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均已取得重要突破和成效,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教育人才职后人力资源开发效能还有待提升。岗位考核管理工作仍需要强化,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岗定薪、以考定优的绩效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分配体系有待持续优化,保障有力、激励有效的分配导向有待进一步明确。另外,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尚不能适应新型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大平台、大学科和大团队发展的需要。

第二,高水平的教育人才队伍仍需壮大,高层次教育人才考核力度仍需加强。当前,居国际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仍然不足。青年教育人才成长情况特别是自然科学青年教育人才与国际顶尖高校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此外,高水平教育人才考核的引领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的要素及机制建构

10年来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的发展历程主要通过构建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建立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科学高效的项目运行机制以及打造精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发展支撑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人才队伍的稳步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模式与经验。

(一)形成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教育人才队伍的顶层设计、整体部署、统一推进、综合施策,“构建了中央有宏观政策、部门有专项措施、地方有具体举措的政策网格结构和衔接机制,牢固形成了一套更加健全的指导和保障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6]。

在实施方案落地过程中,教育部作为主要牵头单位,相关司局积极整合资源,充分运用现有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任务,盘活存量资源,谋求重大人才工程建设与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重大工程的衔接。各地根据区域发展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将政策举措纳入区域人才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把落实重大教育人才工程的任务纳入深化教育改革的整体规划设计中。

(二)加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一是教育部门聚焦核心任务,设置抓手载体,构建新时代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面向各级各类教育人才的分流、分层、分类培训培养体系,横向包括专题培训、高级研修等不同类型,纵向覆盖国家级、省级、区县级不同层级培养培训项目,构筑起符合国情的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根据改革发展需求和整体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总体系统性统筹规划。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讨和论证等方式深入了解各地教师培训的需求和状况,不断修改完善项目方案,做好各子计划组织实施的顶层设计;通过组织专家调研,召开专家研讨和论证会议及印发文件等方式,依据当地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实际和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培训方案。

三是精准定位动态优化策略,规模与质量并行推进。针对不同培养培训对象,工程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精准定位和策略制胜的特点。2014-2015年前后,各子计划在经历第一阶段探索和规模扩张后,进入了整体调整状态,在发展方向上示范带动、底部攻坚与高端引领并举,在项目设计上进行调整与重置,培养培训工作进入更为具有针对性和专业化的阶段。由重数量、规模到质量与规模并重,切实解决培养培训中的实效问题,着力向更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化培养培训推进。

(三)建立职责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职责和任务。教育部作为项目的计划主体,省级单位作为项目的设计主体,市县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既给予了地方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也保证了项目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使项目具备足够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教育部、财政部负责各子计划的统筹规划,如制定培训工作总体要求、明确年度工作重点、确定各省经费预算额度、评审各省项目规划方案、评估各省项目实施绩效。省级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负责本省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主要包括进行培训需求调研、规划项目设置、遴选培训任务承担院校(机构)以及进行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地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遴选参训学员、管理参训学员的本地实践性培训、组织学员训后辐射活动;培训任务承担院校(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学员集中学习,评价学员学习绩效,对学员进行训后跟踪指导。此外,各级教育部门加强教育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教育人才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各子计划通过组建专家库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开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者队伍。

(四)实行规范有序的项目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运行机制。教育人才工程实施以统筹教育人才规划提出的重大人才项目为具体表现。在总工程上以子计划落实,各子计划以具体项目推进。各计划的实施运行由教育部、财政部等总体规划,统筹管理,通过设置项目执行办公室、建立经常性教育人才研究制度、出台各项目执行标准、出台工作办法、管理办法等方式为教育人才工作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10年来,各计划不断完善项目质量评估体系。评价环节始终贯穿于各个子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评价形式多种多样,并尽可能覆盖所有参训学员。这既能够督促学员认真参与学习,也对承培机构的任务完成质量提出了规约,有效保证了培训目标的达成。此外,各项目办均对培训项目进行年度满意度评估、绩效评估等,从多个角度评估保障各子计划的高效运转和实施,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促发展。

(五)建设反应灵敏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和管理效率。以“中小学国家级培训”为例,从2010年搭建项目管理系统,并于2011年实施系统升级,实现从项目申报、评审、实施到评估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学员信息从地方推荐、资格审核、院校分配到结业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对项目进行网上匿名评估并即时生成多维度的评估数据,提升管理效率。

二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服务功能。“国培计划”在启动之初就充分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更是在管理、培训、研修、考核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技术的重要作用,并创新性地采取混合式研究模式,使参训教师线上线下相结合地开展学习,丰富了培训手段,缓解了工学矛盾,推动模式创新,促进了总体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创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和研修的模式,推进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的同步进行,使教师在相对紧张的工作和时间要求下便捷地参与学习。

三、以任务驱动模式促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在充分总结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瞄准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的目标定位和核心功能,着眼于教育人才之于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定位和作用,对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统筹任务资源,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正进入“系统性高质量”的内涵发展新阶段,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并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对标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根据对象所属教育阶段或类型的关键需求和战略重点,整合、优化、升级现有工程重点有关子计划。只有从全面提升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视角出发,对工程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进行换挡升级,才能更加符合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和新形势的要求,更加能够引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细分任务类型,重点抓好高端和品牌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人才,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才培养的能力,这就需要更好地体现其“国家队”的定位和功能,围绕各级各类教育人才队伍的现实状况,瞄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做好各级各类教育人才队伍培养和素质提升的高端项目和树立品牌,更好地发挥在此领域的专业引领、示范推动相关工作的功能,而不能过多将其视为对落后地区、薄弱环节和短板领域的补偿和抬高。深入研究各子计划实施的成效和不足,进一步明确和凸显教师队伍中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功能,使其更好地发挥在教育发展领域排头兵、领头雁的职责使命,使地方和基层更好地履行其相关事权,坚决杜绝因国家项目实施而淡化抑或遗忘地方或基层单位在提升教育人才队伍素质上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三)优化任务设计,尊重教育人才成长规律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作为培养教育人才为过程、全面提升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教育工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才培养活动。因此,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价中应该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基本规律,实现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高度一致和协调发展。

过去10年的实施情况显示,在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中,多以项目的逻辑来设计、思考和推动实施,对这一工程中的核心要素即教育人才的现状、需求和发展规律的关注和回应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应更多遵循教育本身的逻辑,以人才成长的规律为基本逻辑,满足教育人才的现实需要、有效引领教育人才的发展需要、有效提升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四)优化管理结构,实现任务模块有机协调发展

10年间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的各子计划均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从纵向各个环节的管理到横向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均有效保障和推动各子项目的顺利开展。但从整体来看,尚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管理组织和相应机制,仍需完善教育人才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与此同时,在各个子计划中,由于有的计划系统比较庞大,如“国培计划”内部管理也存在多头状态,多个项目办并存,“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远程培训项目”和“校长培训项目”分别由不同的单位在具体执行管理,造成数据信息不统一,难以进行有效整合和分析。统筹管理要求从粗放的效率驱动型统筹转向集约的结构调整型统筹,从双要素简单统筹转向多要素综合统统筹。具体要求在子计划内部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实体管理组织机构,实现有关数据、资源和评价的一体化共享和分析;建立整体的管理平台和组织管理机构,从宏观和整体视角考察和分析项目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主要成效,便于各项政策的及时调整和协调,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

猜你喜欢

高素质人才培训
人才云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